家暴下成长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作者:遇之 2021-10-04 18:57:19 成长心理

家暴下成长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作者:遇之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近日,一段“男子45秒内掌掴妻子23记耳光致妻子吐血”的视频登上热搜。

家暴下成长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响亮的耳光声、女子哽咽的说话声、男子嚣张的威胁喝骂声,让视频外的网友们愤怒无比,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时候,夫妻身后还坐着一名孩子,这场家暴恶行竟然就堂而皇之地在孩子面前上演。

一边是左右开弓实施暴行的爸爸,一边是不躲不避挨打至吐血的妈妈。那个转过身侧坐想对暴行场面避而不见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是惊慌恐惧、是麻木痛苦,是自责内疚,还是对自己弱小无力的愤恨厌恶?

只有那些亲历过家暴场面的孩子,才清楚明白个中滋味。

身体上的伤口会慢慢愈合,目睹家暴留下的心理创伤心理却往往只能在看不见的阴暗角落发酵溃烂,深入骨髓。专门研究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家Steven Stosny明确指出:目睹家暴,比孩子自己被家暴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

01、没有一个孩子能在家暴中安然长大

亲人间的家暴画面,是孩子真正的童年阴影。

广东鹤山一妈妈取证家暴的摄像记录,看得让人不寒而栗。

当爸爸怒气冲冲进入房间那一刻,孩子立马就已经被吓哭了。然而愤怒的父亲,根本没有顾忌孩子,他对妻子凶狠地拳打脚踹,施暴时间长达40多秒。

视频里,比妈妈的哀嚎声、呼救声更让人汗毛直立的,是孩子一阵阵惊恐的哭叫声。然而他的尖叫与哭喊,不能阻止父亲,他小小的双手,也拉不开施暴的父亲。

愤怒的咆哮、惊恐的尖叫、狰狞的脸庞、暴力的动作、受伤的肢体……这一幅幅恐怖的画面定格在孩子的眼里,而目睹家暴时的恐惧、无助、绝望,则印刻到了孩子的心理。

提供家暴相关咨询与援助的心理学家方刚,他发现:目睹过家暴的孩子,他们脑中常常会复现自己看到的家暴场面。长大后,他们对那些家暴的细节依然历历在目,而家暴带来的阴影和恐惧更是依然在内心缠绕,成为他们一生都摆脱不了的噩梦。

很多目睹家暴的孩子因为心理创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敏感、隐忍、沉默、孤僻等性格特点,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自伤自残、虐待动物甚至是伤害他人的情况。

02、负罪感,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1988年,明尼阿波利斯的男孩戴蒙打电话报警举报爸爸的家暴行为。警察赶到小男孩家中时,男人还在殴打妻子。

在爸爸被控制后,戴蒙愤怒地对他大喊:“你打了我的妈妈,我恨你!我不准你再回到这个家!”

家暴下成长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摄影师:Donna Ferrato)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妈妈被家暴时,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反抗爸爸保护妈妈。

导演黄莉就曾痛苦自述,11岁时,睡梦中醒来的她,第一次从客厅门缝里目睹了爸爸打妈妈的场面。

当时的她,吓得浑身僵硬,什么都没有做。后来的几十年里,她一直后悔,也一直对妈妈充满了负疚感。

家暴下成长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她后悔自己没有冲出那个门缝去阻拦自己的爸爸,她将后来父亲的施暴都归结于这次她的没有阻拦。

她内疚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妈妈,并将妈妈转而施暴于自己的原因也归责于自己。

心疼妈妈,又无法改变爸爸,无力缓和父母关系的“负罪感”在成年后依然会影响到那个家暴中无力的孩子。

还有的孩子,一边厌恶爸爸家暴妈妈的恶行,一边感怀爸爸对自己的好,想原谅做不到,想记恨不忍心,两边都对不起,两边都有愧,陷入两难的他们,只能在煎熬和痛苦中沉沦。哪怕长大,这负罪感都依然挥之不去。

哪怕黄莉求助了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是经过了好几年的心理治疗,在37岁时才终于从负疚感中走了出来,才敢确信自己没有错,自己无需内疚自责。

03、委曲求全维持的家,是孩子最想逃离的地方

“如果离婚,孩子的完整家庭就破裂了……”

“如果带孩子离开,孩子就没有爸爸了……”

这是纪录片《中国反家暴记事》里不少妈妈被问及遭遇家暴为何不离婚时异口同声说的话。

孩子是妈妈内心最不堪一击的地方。许多妈妈在遭受家暴后,出于种种考虑,为了孩子往往选择忍受,选择委曲求全以维系家庭的完整。

殊不知,这个时不时就出现暴力的家,是孩子最恐惧也最想逃离的地方。

纪录片里,姑娘小柔从小看着父亲对母亲拳打脚踢,摔砸东西。无力改变又无比恐惧,家慢慢变成她最感恐怖的地方。

家暴下成长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她不想回家,因为她看到家门就会害怕。她不知道如何预计爸爸是怎样的状态,她不知道爸爸会不会突然发什么神经,又开始对妈妈大打出手。

如今长大,她依然会害怕回家。只要看到家门,那些痛苦的回忆就会沉渣泛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有数据显示70%的施暴者,在打妻子的同时也会对孩子动手。哪怕未遭受暴力,长期亲眼目睹家暴的孩子,家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安全的港湾。

心理上的创伤,让他们为自己幸福的能力与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于是他们抗拒爱情、抗拒婚姻,抗拒家庭,甚至抗拒与人接触。

04、阻断恶循环,别让孩子变成他最讨厌的人

台湾关于家暴的一项研究显示:从小目睹家暴的男孩,长大后对伴侣施暴的概率,比一般男性高出5.27倍。

而从小目睹母亲忍受家暴的女性,长大后同时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比例,是一般女性的4.3倍。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长期经历家暴的孩子,或是从施暴者那里学会以暴制暴,用暴力与伤害来发泄愤怒来解决问题;或是从被施暴者那里习得用隐忍、屈从、原谅来维系关系来自我欺骗。

然而不管何种情况,这些“新一代”的施暴者、被施暴者,他们的痛苦与绝望比自己的父母辈更深更重。因为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论如何努力改变,自己还是成为了那个自己最厌恶的人。

公益短片《看见淤青》里,从小目睹爸爸家暴妈妈的孩子,无力改变的他,一次次选择了逃避,知道妈妈的委屈、怨恨、失望、痛苦,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成为和爸爸一样的人。

可是渐渐的,他发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惊恐地发现,身体里另有一个暴力的自己正不断在破茧而出。他努力控制自己,到最后却依然还是忍不住像他爸爸对妈妈那样,对自己心爱的人开始了谩骂、捆绑、禁锢、殴打。

片子末尾,孩子告诫施暴的爸爸:

“如果你希望我家庭幸福,我不得不泼你一盆冷水。我会走上,和你一样的老路。”

同时他又深情乞求每一个受虐待的妈妈:

“请为了我变勇敢,把暴力说出来,拼尽全力,给我一个不会让我看到拳头和鲜血的成长。”

父母相亲相爱,互相约束,互相克制,避免暴力相向,给孩子欢乐祥和的家庭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而如果不幸遭遇家暴,请一定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智慧反抗,并勇敢去逃离。同时,一定要记得坚定告诉孩子:遭遇家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错的是那个施暴的人。

让孩子明白对错,让孩子学会正确应对暴力,学会自救与求助,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去过一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自卑心理回避型人格心理治疗自愈能力人际关系社交恐惧焦虑症焦虑症绿帽情结容貌焦虑产后抑郁症情绪管理情商智商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学桃花运控制情绪依赖型人格悲观主义女人心理原生家庭MBTI焦虑树洞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