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是这项需求没被满足
作者:佳言 2021-08-30 18:21:56 成长心理

闺蜜最近跟我诉苦说她家孩子太黏人了:

“上周六,我出门去办事走了半天,结果一回家,他就挂我脖子上再也不下来了。”

“在家吃饭要抱,干活要抱,就连上厕所那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都不肯给我喘息的机会,在门外哭天又嚎地。”

“出门买菜也得一手拎菜一手抱他,活生生给我练出了一膀子的腱子肉。第二天要出门,更是抱住大腿往我身上爬,不让我走……”

闺蜜为此感到痛苦不已,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甚至每次出门只能偷偷溜走。

不得不说,好像每个妈妈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孩子黏人,是一个常见现象。

有的老母亲或许会觉得欣慰“孩子总算没有白疼”,然而更多父母和闺蜜一样会觉得担忧“孩子这么黏人,以后可怎么办啊。”

其实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藏着待父母解读的情绪密码,孩子黏人是有原因的。

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是这项需求没被满足

01、黏人,是幼儿生命初期的分离焦虑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认为:

“婴幼儿与父母亲分离导致的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他们会将这种分离体验为一种对他们快乐的根本性威胁。”

出生6周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不怕陌生人,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

1~2岁则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爸爸妈妈等的依恋会逐渐加深,并在2岁之内达到分离焦虑的顶峰。

“二姐”张歆艺也曾经在微博上分享过孩子黏在她的身上的趣事,她写道:

“这个家伙,最近变得特别黏人,任何时候都喜欢黏在我身上。哄睡之后放到身边硬要爬过来呀抱着睡,抱着睡熟了,放到旁边又挤过来,来回反复好几次了,老母亲又嫌弃又得意的样子。”

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是这项需求没被满足

其实,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喜欢黏着父母,不是要父母抱,就是要父母陪玩,总之只要父母在,就要围着自己转。

所谓分离焦虑,是孩子在与最亲密的人分离时而引起的焦虑与不安,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他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在与父母不断的分离。

孩子慢慢长大,会走会跑了,可以和妈妈的身体分离了,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种独立带来新奇感的同时,也令孩子感到焦虑:担心远离后失去妈妈的爱和关注,担心被抛弃。

而这样的一份份焦虑,也是孩子走向独立与成熟的第一步。

并且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提高,他们渐渐能够理解分开与离别的感受,慢慢接受与父母的短暂离别,减少分离焦虑的不安情绪。

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是这项需求没被满足

02、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害怕分离

除了分离焦虑之外,孩子黏人的现象也可能因为从小缺失安全感的原因。

心理学者李雪曾在她的著作《当我遇见一个人》里分享过一个断奶的例子,她说:

还记得我给儿子断奶的时候,奶奶和姥姥都跑来把我和儿子强行隔离。才7个多月的儿子突然看不到妈妈了,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像他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妈妈的突然不见,孩子的内心是恐惧的,充满了不安全感。他会惊慌失措,还会有被抛弃而且不被重视的感觉。

从此以后,会更加在意妈妈的行踪,生怕妈妈又突然不见。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加的黏人,渴望和父母有更多的亲密接触和交流,喜欢时刻被抱着,如果需求没被满足,就会以哭闹作为发泄。

可是,我们很多父母由于白天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回到家之后就想好好休息。

于是面对孩子的黏人,不是说自己忙,就是没时间,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

其实孩子寻求爸爸,寻求妈妈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是满心期待的,孩子很相信会被满足,然而结果却被拒绝了,孩子的满怀期待变成了大失所望。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种失望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闹,孩子没有被爸爸妈妈理解,失望就变成了愤怒。

尽管被“哄”,可是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于是越哭越凶,直至绝望。

正因为需要安全感,所以当孩子感觉不安全时就会黏人,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养育者。

看似很黏人,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被重视,这是他感受爱,感受安全的方式。

对于黏人的宝宝,我们一味地责骂和逃避,只会破坏亲子关系,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归属感,以及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是这项需求没被满足

03、满足孩子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持续、稳定、充满爱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那么面对黏人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家长要有稳定的情绪

提前跟孩子交流,说清楚因为什么事情要分开,分开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

跟孩子告别的时候,要轻松,愉快并且果断。

让他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并准时回到孩子身边。

另外我们不要因为断奶、入园等过程而产生焦虑感,大人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从容与冷静,能成为孩子独立与成长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还有不要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更不要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内心都渴望着:爸爸妈妈请用稳定的、温暖的、温和的方式来爱我!

可惜,很多人听不到孩子的渴求,而把孩子黏人当成坏习惯,想方设法消除掉。

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这里,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发火导致了孩子缺乏安全感——需要改变的,是大人自己。

2.停下眼前的事,正面回应孩子的需求

孩子要聊天,就陪他好好聊聊,孩子想参与家长要做的事,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下,孩子要的就是陪伴,就多陪陪孩子。

告诉孩子“我爱你”是很容易的,但是,只有当我们真的花时间,完全单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很有价值。

所以要多抽时间陪伴宝宝,当宝宝有需求的时候要给予有效的回应。

我们常常以为,和孩子呆在同一空间中,就是陪伴,却不知道,孩子要的是我们的目光专注于他们,我们的心和他们在一起。

很多父母陪孩子时,把孩子丢给玩具或者电子产品,自己则低头玩手机。

假装陪伴,虽然近在咫尺,孩子却觉得和父母远隔天涯。

实际上,孩子黏人只是“求关注”而已,他需要妈妈密切注视自己的行动并有所互动,而不是刷着手机待在一旁的敷衍。

如果你的事情比宝宝的更紧急,可以温和地告诉宝宝等一等,不要粗暴地训斥、打骂。

当你重新回到宝宝身边时,一定及时满足宝宝的需要。

这样处理,让宝宝建立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也让宝宝学会关注别人的需要。

孩子黏人的背后,其实是这项需求没被满足

03.多拥抱,不用担心孩子被“宠坏”

当孩子被妈妈拥抱时,大脑会释放“拥抱激素”,能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安全感。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认为,孩子想要通过与父母的肌肤接触获得安全感,同时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

孩子要的其实很简单,和最亲密的家人肢体的接触,温柔的拥抱和抚摸,一些耐心和聆听,就可以为孩子们在他们的内心建立安全港,这是孩子们一辈子最重要的财富。

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会像有些家长担忧的那样,会惯坏孩子,相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孩子反倒会变得通情达理许多。

孩子想要抱,就尽量多抱抱吧,在妈妈的怀抱里,孩子会感到妈妈的爱,会感到温暖和接纳。

在这样的安全感基础上,未来孩子才能发展出独立和健康的人格。

大人要做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孩子有需要,都会及时回应,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把孩子丢下不管。

孩子才会慢慢具备足够多的安全感来享受独处,而且确信:虽然现在爸爸妈妈没有陪着我,但是我需要时,他们会在。

高质量的陪伴、多抚摸、拥抱、亲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爱,孩子才会慢慢获得前进的力量。

珍惜孩子黏人的亲密时光吧,孩子长大是瞬间的事。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趁孩子的童年还在,趁孩子对我们的依恋还在,用心陪伴孩子吧,别让今天的偷懒成为明天的遗憾。

有人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比喻成弓和箭的关系,弓和箭一开始贴得越紧,箭才能射得越远。

每一个生命,在他们的成长初期,都需要从母体身上积聚了足够多的安全感,才能成长得更好、走得更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情结无性婚姻抑郁症测试易怒症自卑心理职业性格心理咨询倾诉职场心理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偏执型人格叛逆期智商产后抑郁测试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恐惧症心理测评系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回避型人格悲观主义抑郁症心理效应反社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