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忠犬八公》改编自1925年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帕克是一名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后来八公长大了,每天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点左右准时出现在车站门口迎接帕克下班。
有一天,帕克在课堂上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而八公每天都在那个车站等候,眼巴巴的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即便在寒冷的夜晚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就这样日复一日等着自己主人回来,好心人给他送饭他也不吃。
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泪目,一边感慨狗对主人的忠诚,一边告诫自己,除非万不得已,不要离开自己的狗。对于狗来说,主人就是他的全部。与主人离别,是狗狗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心理学角度看,狗是怎么理解离别的?">
依恋形成
为什么会这种现象呢?狗的这种忠诚来自于他们对于生离死别的理解吗?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同人类婴儿时期的亲密关系建立过程类似,狗狗也有一个"依恋形成"的过程。在最初进入这个新家庭时,狗狗会对主人与周围的环境逐渐熟悉,并且主人是自己生活互动的主要来源,主人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给自己喂食,陪自己玩耍。
对于动物而言,都存在一种印刻效应(Imprinting Effect),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他发现,当小鹅出生之后,会把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作为母亲,并且随着后期喂食与互动的增多,小鹅们会坚定不移地跟随洛伦兹,将他是做最亲密的依恋对象。狗狗也同样如此,他们会把主人当作自己最亲的人,自然不能接受主人的离别。
在面对离别情境时,狗是否能真正理解?
当觉察到主人不在场后,狗狗会感到非常着急,他们此刻的第一要务是找到主人,他们往往会飞快地四处奔跑,并且焦急地狂吠,希望主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赶快回来,在寻觅无果之后,他们此刻的体力已被大量消耗,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会用自己敏锐的嗅觉仔细搜索周围的事物,寻找主人的气味;不过时间久了之后,他们会慢慢意识到,主人已经离开自己不会回来了,进而产生强烈的绝望与无助感。
有研究表明,狗的智商相当于人类的三岁小孩,"离别"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他们的确人感受到分离的存在,会经历不舍与痛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主人追回来。他们希望主人不要抛弃自己,一辈子守候在主人身旁。
曾有人将摄像头装在家中,观察狗狗在自己上班时做了什么。结果发现,在自己离开之后,狗狗并没有很活跃的到处走动,大多数时候都守在主人离开的门处,满怀期待的等待主人回来。所以,如果真正当不得已的离别发生时,狗最开始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会像往常一样等待主人回来。
从科学性的角度看,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难以准确得知狗是不是能理解"离别"。这也正如心理学研究一样,难以准确观测与分析人的内心活动,但可以通过内心活动所表现出的外显行为,通过外显行为反推内心活动。
因此,通过分析狗在面临离别情境时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理解的,但会伴随着失去主人陪伴的痛苦体验,难以接受事实。在此呼吁大家不要轻易抛弃自己的宠物,因为你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81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031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88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09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855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