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随身携带的小包里,珍藏两个物件,一个是一只小小的红包。
这是两年前我在武汉出差期间,儿子送我的礼物。
它是用一张红色手工纸做的,装饰着一颗紫色的宝石。
红包里有张100元新钞,是他那叮叮当当的存钱罐里唯一的一张整钱,他收藏好几年了。
另一个物件是他在写作业的时候随手画的简笔画—— 一张痛苦的得昏厥的女人的脸,一道闪电由上至下劈到这个女人的头上,背后写着两个字——“妈妈“。
我把这两个物件视为珍宝,随身携带。
因为它们让我警醒,告诉我,儿子对妈妈的这两种强烈的,但截然相反的感情;也时刻提醒我,妈妈跟儿子的日常就是这样的相爱相杀,混沌不清。
我不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我知道,我想要的,是我和儿子关系清明,轻松愉快。
为了这个目标,我看了很多育儿书籍,上了很多父母培训课,似乎学到了不少道理和方法,但回到实践中,还是无法彻底改变我和儿子,因为作业、成绩、自我管理等等一地鸡毛而引发的无数大大小小的亲子战争。
直到我参加了第一期的高岚老师《为何爸妈看不见我》读书会,才仿佛看见了曙光。
这7天,在高岚老师的领读下,在伴读黄老师和200多个群友的陪伴下,我读完了这本书,书页上也密密麻麻写满了我的启发和感悟。
这7天,我每天都记录《冲突日记》,并结合实际完成了《孩子觉察表》《自我觉察表》等五个课后练习。
这7天,在高岚老师智慧的启发下,我想我终于找到了这把钥匙,开启一个清明的亲子世界的钥匙——“看见”!
对,就是“看见”这两个字。看见自己,也看见孩子。 什么?“看见“?
妈妈和孩子不是每天都见吗?
除了上学,一天十几个小时,不都在各自眼前晃吗?
但就正如高老师书中的案例所说的,“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谁是小哲,他们只是去想象我的儿子是什么样的”(P178,案例一,爱打人的小哲)。
诶呀!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虽然跟儿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每天看到的却不是真实的他,而是我想象中理想的他——一个热爱学习,及时完成作业,热爱锻炼,爱做家务,待人礼貌,自己管理好自己,不用父母和老师操心的“完美“孩子。
但是,现实中的儿子像小猴儿一样爱玩爱动,不爱上学,写作业拖拉,敏感易怒,爱跟父母顶嘴,老跟同学打架……
这样的儿子每每让我心生失望,最终会转化为难耐的焦虑,以及难以抑制的愤怒,之后就是乌云压顶,电闪雷鸣,一场场的控制和反控制的大戏反复上演。
最终妈妈和儿子都身心俱疲。
难怪孩子要画电劈妈妈,小小的他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愤怒和攻击。
因为,真实的他没有被妈妈看到,妈妈看到的,是他跟“完美儿子”相比的差距;
他的需求不能被妈妈听到,妈妈听到的,都是他为拒绝做“完美儿子”而找的借口。
因此,就如书中的小哲,“他从小缺乏安全感,没有办法获得信任,所以他的攻击是一种自我防御,他要用攻击把自己好好保护起来,否则没人能够保护他”。“
这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完全来自他内心的焦虑无处安放”(P178,案例一,爱打人的小哲)。
在小哲身上,我看到了儿子的影子。
高老师在书上谆谆教导我们,“一个人幸福的可能性更多是源于人格底色。
植根于人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所表达出来的勇气,坚毅,好奇,想象以及环境建立关系的能力”(P7 第一章 儿童问题的心理真相: 人格底色)。
所以,我明确儿子的教养目标,不是一时的学习成绩,而是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底色。从更长远的人生目标来看孩子的教育,能有效地减轻我心里的焦虑。
要奠定好孩子的人格底色,就要建立好孩子的三大基本原色——信任感,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三大原色就奠定了孩子人格底色。而0~6岁,是建立这三大原色的关键时期(P19 第二章 了解原色,觉察孩子: 三原色)。
儿子在这三个年龄段内信任感建立得不错,但自主性和主动性比较缺乏。此才会出现做事拖拉,自我管理不强。这样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家庭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来自于儿子本身。
在埋怨儿子的时候,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妈妈真的很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书里,高老师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样,这恰恰传达出了一个信息。我们的感受性除了问题,因为我们感受不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想法。觉察不到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也就没有办法和孩子真正的沟通。”(P55 第三章 了解原色,觉察孩子: 感受性)。
在这页的空白处,我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我不理解孩子,其实是因为我不愿意去理解。我想要控制他如我所愿。如果我真的去理解他了,恐怕会失去对他的控制。这种对控制的执着,可能源于自恋或者对自我崩塌的恐惧。”
高老师还告诉我们,“高感受性的父母总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感同身受。进而准确找到应对方法。”(P58 第三章 了解原色,觉察孩子: 感受性)。
紧接着,书中又介绍了提高父母感受性的方法,就是学会倾听、学会共情、学会抱持。
“倾听”、“共情”和“抱持”,包括对自己,以及对孩子。
在带领了我们向外探索之后,高老师又紧引领我们进入了更深的内在世界。
她告诉我们:“每一次育儿焦虑都是觉察自己的好契机。……这种焦虑其实很多来自于我们自己,来自于我们的自身色彩……家长的色彩很容易通过行为言语、教养方式、婚姻关系串到孩子的原色中,影响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底色……父母要看到什么是自己的,你的情绪是你的情绪,你的焦虑是你的焦虑,你的色彩是你的色彩。”(第四章 觉察自身,减少串色)。
读到这里,我终于了解到,其实我不仅没有“看见儿子”,我甚至也没有“看到自己”。我所看到的也是理想中的“完美自己”。以及“完美自己”的肥皂泡破灭所剩下的自卑和焦虑。
儿子出生后,我就把这种对“完美”的执着,以及“完美”破灭的焦虑又加到了儿子身上,我的人格底色,强势入侵到儿子的人格底色,串色的图画混沌不清,晦暗不明。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真诚的做自己,真诚的表达自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这些包裹住我们的不安和焦虑。露出我们的真实状态时,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才能看到孩子,接纳孩子”,
“所以真诚做自己,才能好好做父母,因为真诚做自己,才能停止苛求自己成为完美的父母,停止苛求孩子成为完美的孩子,才能看见孩子。看到孩子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援助。而不是你觉得他需要的援助”(P143 第五章 科学着色,给孩子“好”的教育)。
高老师的一句句话,如同一道道闪电,劈开这雾霭沉沉,界限不清的世界我,看到一个新世界在面前徐徐打开。
孩子写作业时,我不再盯着,而是在自己的房间看书和学习。我和儿子都感觉无比的轻松。
昨天下午,儿子又因为贪玩晚回家没有写完作业。
当我觉察到因“完美学生”破灭而产生的愤怒又要升起时,我及时刹了车,跟儿子说,“妈妈理解你爱跟同学玩耍,妈妈也认为玩耍和学校作业都是你自己的课题,交你自己来管理。妈妈只管不能熬夜,9:00准时熄灯”。
儿子平静地接受,自己定了早上6:00起床的闹铃,早起完成了一部分作业。其余没完成的他说带到学校课间完成。
一场风暴在酝酿中就被消灭了。问题轻松得到解决。
秘诀仅在于这简单两个字——“看见”。
看见了这正在升起的焦虑仅仅来自于自己,看见了真实的儿子,看见了他的需求,也看见了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去解决自己边界内的事情。
最美是看见。看见就是爱,带来力量。
最后,感恩高岚老师智慧和慈悲心凝结成这本书。感谢青籽儿童心理团队组织的这次读书会。我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因为有你们这群天使在不断传播着爱。
作者:袁玲,十岁男孩的妈妈,中南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学爱好者,社会心理服务师,C级沙盘咨询师课程在学学员,第一期高岚老师读书会成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131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1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3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44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252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