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中国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是活得像个孤儿
作者:薇薇安 2020-08-08 11:46:36 成长心理

01、爸爸,我恨你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爸爸的吐槽。

他和自己的儿子吵架了,因为一个粽子,最后儿子闹到离家出走。

事情是这样的,他的儿子收到一盒粽子,晚上回到家很想尝尝,可这位爸爸不让。

反复沟通都没个结论,爸爸直接把粽子扔了。

孩子很不高兴,回到房间后,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面对孩子的崩溃,这位爸爸的做法是,不闻不问,直接冷漠对待。

最后儿子越哭越大声,爸爸生气了,直接推门对9岁的儿子说,要是再哭就滚蛋。

结果孩子真的就跑了出去。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孩子离开后,这位父亲并没有去寻找。

直到晚上11点,孩子才被外面玩耍的年轻人送了回来。

这群年轻人说,孩子哭得很可怜。但这位父亲依旧没有安慰孩子,反而对孩子说:

因为有人来敲门,我才不得不接你回来。你记住,我永远不会主动去找你。

多少中国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是活得像个孤儿

最后,这位爸爸还对孩子说,你这样让我很心累。

爸爸觉得心累,可是儿子,应该已经心寒了吧。

爸爸的冷漠,深深地伤到了孩子的内心。

网友的一句评论,我觉得特别扎心且真实:这样的孩子,一定活得很孤独吧。

家庭冷漠,孩子会越来越沉默。缺少亲子之间联结的环境里成长,即便每日和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也会形同陌路,孩子也会慢慢变成“心理上的孤儿”。

心理学上“心理孤儿”的解释是,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所形成的情感孤寂,会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

02、什么是“心理孤儿”

去年我去参加朋友儿子灿灿的生日聚会。

聚会上一群孩子闹哄哄的,有个比较调皮的男孩看上了灿灿的礼物,想要拆开带走,灿灿不愿意,两人吵了起来。

朋友的老公看到后,走了过去,开口就是指责灿灿不懂事,之后还教育他要懂得谦让,把礼物让给孩子朋友。

最后,灿灿只能躲在房间里生闷气。

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生活中很多父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快速解决当下尴尬的处境,要求孩子让步,孩子要是反抗,可能就会被指责“不懂事”。

可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你眼中不起眼的小玩具,其实是孩子心中至宝。自己亲近的人不帮助自己反而把自己往外推,真的会伤到他们的心。

如果孩子一直不被尊重和理解,甚至被责骂,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英国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指出,从出生到青春期,孩子需要经历“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没有被满足的孩子,在第二第三阶段则容易失控。

而“抱紧我”这一阶段,就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情绪和自我意识得到维护,孩子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反,不被注重感受的孩子,长期没有接收到父母给的情感,他们内心就会有被掏空的感觉,最后变成我们所说的“心理孤儿”。

内心孤寂的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和父母进行情感互动,就会选择无条件扮演父母期望的角色,并且通过这种行为来强化与父母的联结。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缺乏自信,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一再重演过去的问题,退缩、不敢表达自己,最后陷入更深的孤独。

03、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心理孤儿”

德国著名青年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他的名著《青年心理》一书中,曾生动地写道:

“没有谁比孩子从他们的孤独小房里,更加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的了。没有谁比孩子从他们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界世界的了。没有谁比孩子更加向远方世界大声呼唤的了。”

父母做些什么可以避免把孩子养成“心理孤儿”呢?

第一,学会共情。

多少中国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是活得像个孤儿

研究表明,共情会显著影响亲子依恋关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对于孩子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找到他们发泄情绪的原因。

只有被理解、被关爱和倾听,孩子才能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才不会觉得孤单无助。

第二,采用二十定律。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觉得孤独,要么是被过度控制,要么就是被完全疏离。

心理学上说的“超限效应”,其实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内心,也会让孩子的感情无处安放。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保持20码的距离,既给足孩子空间和自由,也保持一个限度,不能太远或者太近。

适当的距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的同时被爱护,他们才会拥有一颗丰满的内心。

多少中国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是活得像个孤儿

第三,弥补陪伴

心理学家米尔成提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储爱槽,用心形储爱槽来解释人对爱的需求,当家人不断将正确的爱添加到储爱槽里,这个家庭才是健康的,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全。

“心理孤儿”状态下的孩子,储爱槽处于枯竭的状态,消除这种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弥补陪伴”,让爱重新注满储爱槽。

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可以一起看电影、或者一起去旅游,哪怕是一顿丰盛的饭菜,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给孩子足够的爱,他们才能自信阳光的成长。

04、内心孤独,如何自救?

如果你是那个内心孤独的孩子,你可以自己尝试挣脱那个怪圈。

首先,你要正视自己的过去,承认曾经发生过不愉快。

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一直逃避过去的伤害,才无法和过去道别,只有你愿意正视自己的问题,你就能真正开始疗愈之旅,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脱敏疗法”。

其次,要有一个探索的心,去了解自己内心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一直无法抹去的心结在哪里。

问题的根源往往隐藏在深处,我们的挣扎之所以无用,就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

只有去发现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幕后黑手”,你才能一举解决掉它。

另外,如果发现问题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相关,也不要一味责怪父母。

要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因为缺少心理常识和经验?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想让你过得更好?

这种看似原谅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放过自己。

更重要的是,不要一直提醒自己是个很缺爱的人,不要把自己的伤口反复拿出来给别人看,更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归罪于“缺爱”这件事情上。

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别人只能是配角。

与其一直沉溺在过去的伤痛中,倒不如强大自己,提升自我价值,这才是最能给你安全的办法。

请记住,能为人生负一辈子责任的,只有自己。

好好生活,珍惜人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癖依赖型人格原生家庭智商测试霍格沃茨反社会人格亲密关系焦虑焦虑症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九型人格社交恐惧症抑郁症测试强迫症抑郁症偏执型人格控制情绪性取向心理产后抑郁测试MBTI职场心理治疗师正念心理学叛逆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