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作者:茗荷 2021-05-10 18:31:51 成长心理

1、你加入鸡娃大军了吗?

每周三下班,是Susan最心急的时候。

一到点,她就拎着食堂买的菜,冲到停车场往回赶了。

只要稍微慢点,五年级儿子的毛笔课就要迟到了。把儿子送去上课,赶紧回来做晚饭,等到儿子下课,她再跑去接儿子。

吃过晚饭,母子俩一起完成校内的作业,再刷刷奥数题或者英语卷子。

为了更好辅导孩子,她把数学题带到单位来,几个妈妈共同研究。

孩子的爸爸虽然并不干涉妈妈的鸡娃事业,但是也不参与。偶尔检查几次作业,也是漏东漏西,被老师投诉。

累的时候,她两手一摊,发出灵魂的拷问:“为什么全家只有我在鸡娃?”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是啊,susan的拷问击中了多少老母亲的心。

周末的时候,辅导机构外,大部分是相互交流育儿经的妈妈,连运动场馆里的陪伴的爸爸都很少。到底爸爸们创造什么丰功伟绩去了?

若是责怪他们,爸爸们会一个鼻子出气:做个普通人有什么不好?干嘛搞那么累?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在他们眼中,什么学区房、奥数英语兴趣班,纯粹浪费钱,孩子不需要多优秀,也不需要和别人比,只需要快乐。

他们不知道孩子什么时间段要上什么课,甚至不知道孩子在哪个教室上课。

真的是应了那句“爸爸带娃,活着就行。”

我们不难发现,妈妈们的教育焦虑普遍比爸爸重。而资本市场也是敏锐的,所有的广告都针对妈妈展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02、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很多妈妈认为,爸爸们表现出淡漠的原因并非他们天然抗压能力强, 而是——因为不参与,所以少焦虑。

但爸爸们的不参与,也是双方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共谋。

一方面,妈妈在家庭事务当中的“地位”是不容撼动的。

女性天然希望为其他人负责,投入和关注度越高,自然焦虑就越重。

孩子选什么学校,上什么辅导班,往往听妈妈的。

爸爸们也许试图介入过,但往往发现是徒劳的,要么遭到了“你懂什么?研究过吗?”的回应,要么直接被否决了。

爸爸在某种程度上配合妈妈的地位,也选择了听从妈妈的想法。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另一方面,爸爸们笨手笨脚的样子经常遭到妈妈们的嫌弃。

只是偶尔让爸爸管一次孩子作业,居然漏了两三项,当老师们找过来的时候,妈妈们简直不能容忍这种失误,也不待见“不靠谱”的队友在教育问题上发表太多的看法。面对此,爸爸们灰溜溜败下阵来。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现代妈妈自身的焦虑状态也比较重。

《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宋倩是典型的鸡血式中国母亲。她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正值高三的女儿身上。

为了让英子不受干扰,在家里装了隔音板;研究分数曲线图,做高三日程表,要求女儿严格执行。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英子喜欢航天,她不惜要求女儿改变志愿。但女儿并不是任她摆布的玩偶。女儿用抑郁自杀来和她抗争。

宋倩这个角色,是典型的让人心疼又反感的角色。女儿明明很优秀,但她却非常焦虑,恨不得不错过一分一秒。

仔细看看宋倩的生活,除了繁重的工作以外,她几乎没有自己。她一个人负责女儿的一切,所以才发出了“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的呐喊。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妈妈们是真的不容易。

过去那一套对女性顾家、照顾丈夫孩子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如今还要面对倍感压力的职场和日渐陷入怪圈的鸡娃大业。

你说, 妈妈们怎么能够耐心容忍孩子“这里摸一摸,那里吃一吃,就是不肯写作业?”

还有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是,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对妈妈作出了无限责任的高期待。

作业没做,找妈妈;打架了,找妈妈;考试考砸了,找妈妈;衣服找不到了,找妈妈;……

作为妈妈,你要经济精神双独立,你要情绪平和,不能打骂孩子,你要使出浑身本事,为孩子去谋得一个好前途。

稍微有点闪失,无论家里人还是社会舆论,都直接不约而同地看向“犯错误”的你。

妈妈真的不是神,与爸爸“能挣钱,不出轨”就是好爸爸相比,妈妈自身需要兼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堪重压。

《请回答1988》里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可我们在讴歌妈妈的时候,也绑架了妈妈。妈妈也只是一个渴望有人疼,有人理解的姑娘啊。

03、多给自己和孩子一点糖

前几日一个高三的孩子前来咨询,因为学业压力大,不想上学,也不想做作业看书了。

这个孩子并非不自律。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除了学习,连吃饭都感觉浪费时间,运动休闲都没有。

而她的母亲,过着同样单一的生活,爸爸因为工作原因,不怎么回家。母亲全职在家,除了接送孩子,照顾孩子的各种需求,精神上极度紧张和焦虑。

她们母女,生活中太缺乏“糖”了。

妈妈的过度焦虑,不仅带不来好成绩,反而容易让孩子也变得患得患失,压力太大。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学会给自己糖

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抱怨老公和孩子,但抱怨多、自身焦虑情绪重的妈妈,往往生活单一,缺乏休闲和放松。你会发现,那些活得过度焦虑的妈妈,往往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

自己衣服和化妆品买最便宜的,孩子辅导班却一掷千金。

在鸡娃这件事上尽职尽责,但自己想去学个瑜伽、插花,一直舍不得花钱。

因为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放松了在事业上的投入,从而也缺乏成就感。

NoNONO,千万要打住了。

这么下去,就算娃考上最好的学校,妈妈们的苦瓜脸也很难消失。

妈妈也只是普通人,妈妈自身的休息和快乐也是异常重要的。

妈妈自身的状态,是妈妈首先要照顾的。适度的教育焦虑是难免的,但如果妈妈比较快乐,淡定一些,孩子的承受力会更强,家庭氛围也更为轻松。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学会做一个“懒妈妈”:

培养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家庭事务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做。

学习成绩不应该成为孩子唯一关心的事情。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身心健康、品格可靠的人,而不是培养擅长学习但是自私冷漠的孩子。

尝试去做一个快乐而非完美的妈妈:

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妈妈们都值得及时去满足自己。买个花,喝杯奶茶,享有独自的时光,或者是学习课程,什么都不做发发呆,都是值得立马去满足的。

只有妈妈们滋养了自己,才有力量和好心情带给家人。

当然, 整个家庭都有责任去协助和支持妈妈完成这些事情。尤其是爸爸,无论你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有多少,在育儿这件事上,都值得分担。

感激妻子的付出,想尽办法支持妻子的梦想,而不是让妻子孤军奋战。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给孩子糖

除了给自己糖,整个家庭都有责任给孩子糖。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节奏,但是毫无例外,孩子每天的生活需要有点“糖”。

这个糖,有可能是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候的喜悦,有可能是课外阅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一起做某件事情所带来的温馨感。

虽然这些不能获得更高的分数,但是这种感受却会落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财富。

最有效的糖是爸爸妈妈所创造的有爱的家庭氛围。

教育焦虑:为什么妈妈们更爱鸡娃?

当老师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静下来听一下孩子诉说,也许很多悲剧就能避免。

父母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如果父母恩爱,对孩子也关心,哪怕成绩不好,孩子也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

如果孩子遭到老师批评、小伙伴孤立,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给他一个拥抱而不是指责。可以告诉他怎么做正确,但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他需要的是理解和拥抱。

夫妻之间需要相互提醒,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自己的节奏。

我们很容易被舆论、机构和“别人家的孩子”裹挟,导致自己焦虑不已,恨不得自己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每当一方展现出这种焦虑和非理性的时候,希望另外一方能够拉回来一些,让彼此清醒。

与其争那最后的几分,不如引导孩子花更多的精力在其他领域拓展,体验生命的丰富性和成长性。

至少,我们要让孩子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是无聊无趣的。

当然,归根到底来说,父母生活得有滋有味,并且不断的自我成长,孩子是不太可能走偏的。

最后一句想说的是,再怎么鸡,绝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倾诉PUA弗洛伊德焦虑症回避型人格霍格沃茨爱丁堡自卑心理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咨询师MBTI抑郁症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学家桃花运社交恐惧症易怒症自愈能力叛逆无性婚姻亲密关系女人心理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