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文章谈过“界限感”这个话题。每当把这么一个定义抛出来的时候,总是得到一片点赞,然而也总有人反馈,说自己做不到,但是又说不出原因。界限感的定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指两个方面的行为和情绪约束:
1)明确自己的价值、标准、能力和需求。
2)能用行动拒绝他人的不合理索求。
欠缺上面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被认为是缺乏界限感的表现。很多心理治疗师得到过这样的反馈:“上面这些定义太宏观了”,或者“面对同样的人,不同的事,界限感能不能调整?”,以及“臣妾做不到啊……”
说实在的,世界在发展,人在变化,界限又怎么可能一成不变呢?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这种动态中,找到一种设立界限感的方法,使自己那颗疲惫的心有所安放呢?这里还是先来看看几个例子吧。
从案例揭开你的弱点
丈夫总是出去打麻将,妻子希望丈夫能够多花一点心思在家里,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想立规矩、讲道理,但是说了好几次,完全没有效果。
装修房子,夫妻俩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装修。谁知父母给了一大堆意见,美其名曰“都是为你们好”、“这些都是经验教训”等等。让小俩口感到很困惑。
母亲长期以来都很强势,对孩子很少有赞美和鼓励。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孩子把母亲的微信拉黑了,事后后悔又想加回,但发现母亲也把自己拉黑了。
这些都是家庭矛盾中非常常见的案例。那么,上面三个案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很多读者可能会说:“他们在设立界限感上都遇到了阻力。”但是,这只是一个表象,并没有看透问题的本质。
阻止丈夫打麻将无果,装修房子被父母干涉不乐意,拉黑了母亲又想反悔……尽管从表面看来,这些都不是当事人的错,但是在矛盾中,他们却产生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正是这些情绪,扼制了界限感的设立。其中最突出的两种情绪,莫过于:羞耻和内疚。
羞耻是一种针对于自我的否定。例如妻子没有能够让丈夫把重心放在家庭上,可能会产生:“我又失败了!”或者“我怎么会摊上这样的婚姻?”之类的感受。个人的价值感会有进一步的挫败。
内疚则是一种对于某些行为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忧虑、自责感。例如把母亲的微信拉黑,孩子反过来会担心母亲的情绪,对自己可能给母亲带来了伤害感到自责。
羞耻和内疚由何而来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但凡在设立界限上存在困难的人,总会在冲突中存在一丝迟疑。
所谓迟疑,拿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停顿感,会产生两个后果:第一,当事人会对设立界限所产生的后果感到惧怕;第二,给了对方进一步破坏界限感的机会。
所以,可以看出,当事人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中,永远处于一种被动、受约束、受控制的局面,这往往也是由于当事人的原生家庭模式而造成的。
在一些充满了高压、否定或虐待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多天然可以享受或行使的权利,其实是被剥夺的。
例子A孩子对于周末出行想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还没等孩子开口,就说:“都安排好了,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为大家多考虑考虑!”
例子B孩子考试得了高分,想与父母分享一下快乐。结果就是淡淡的一句:“不要骄傲。”或者“你应该看看自己丢了哪些分。”
这些行为可能在父母眼里看起来很稀松平常,但是心理学家却给这种行为冠以一个非常特殊的名词,叫做“主权剥夺(disenfranchise)”。
由于这种行为的存在,孩子的自豪、快乐、自主性往往在一瞬间被剥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逐渐固化的认知:我的意见是不重要的……我认为的成就并不是成就……我最好不要说太多……只要我不表态爸妈就不会生气……
长此以往,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和自我意识,在人际交往中就会用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去应对各种挑衅。
例如,在界限受到侵害时,心里会想:可能不该反驳吧?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她是我的妈妈,我应该妥协……等等。
设限前先面对羞耻和内疚
有一种观点是:羞耻和内疚是可以“上瘾”的。也就是说,羞耻的人会感到越来越羞耻,内疚的人越来越容易内疚。尤其可怕的是,有着羞耻感的成年人会养育出有着羞耻感的孩子,不断把这种负面认知传承下去……直到其中一个人有勇气去挣脱这种枷锁,打破这种循环。
羞耻和内疚,属于一种自我感受(体验)。但是在东方文化中,“感受”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也恰恰是因为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主权剥夺”,以致于从小就无法正确辨识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受到了委屈想哭,家长一句怒吼:“哭什么哭?你哭出来试试看?!” 于是孩子就要拼命压抑自己的感受,并告诉自己:哭是不好的,哭是羞耻的。
因此,当发现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时,而又对设立界限感到迟疑时,其实就是童年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内心的感受再次被“剥夺”了。有些人只感到一种委屈和无助,有话也不敢说出口;有些人感到愤懑,却又觉得自己“理应”承担这种情绪。
所以,这个时刻,并不一定是强迫自己去设立界限的时刻,而恰恰是看清自我感受,并解读自我感受的时刻。
先离开冲突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安全的空间。然后,找到自己可以信赖、可以依赖的人,对他们说出自己一些模糊的感受。
比如:“我感觉非常非常不好,但是又说不出来,觉得无时无刻都被xxxx控制着……”,或者“面对xxxx,我总是没有勇气说「不」。”
最终,通过这些对话,人们就能够看清楚自己内心最卑微的那些感受,例如羞耻和内疚。而当一个人真正有勇气面对羞耻和内疚的时候,也是她打破枷锁,重新找到自我起点的时候。
参考资料
1.Evans, S. (1988). Shame, boundaries and dissociation in chemically dependent, abusive and incestuous families.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4(2), 157-17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873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04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9565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47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44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