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庭剧《小舍得》热播,我朋友圈好多人都在真情实感追剧,代入感非常强。
尤其是出现跟孩子教育相关的剧情,大家感情特别充沛。
鸡娃狂魔田雨岚一出场,观众就跟着孩子一起窒息,仿佛回到被逼学习的童年时代。
佛系家长南俪夫妇一出现,观众就一边感慨一边羡慕,感慨自己为什么没有那么好的爸妈,羡慕别人为什么有一个模范老公。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好剧,非常能调动人的情绪。不光是演员演技好,还因为剧情非常贴合时代,仅仅孩子教育这一个方面,就让人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荒谬。
鸡血还是佛系?问题没那么简单
1、爱我还是分数?
秀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人晒成绩单,有人晒才艺证书,但田雨岚的方式与众不同。
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优秀,她要求儿子在饭桌上当着一家人的面,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
场面一度尴尬,看着颜子悠一本正经、一脸平静继续背诵,我忍不住发出内心的咆哮:
“有必要吗?他还只是个小学生啊!”
是,颜子悠只是个小学生,所以,关于小升初所有的信息,田雨岚如数家珍。
哪所中学升学率最高,考上重点高中需要什么资格,奥数要拿几等奖才合格。
毫无疑问,田雨岚是应试教育下最“优秀”的家长。不仅四处搜集信息,还身体力行学会了儿子所有的课程,以便辅导作业。
也因为她的努力付出,颜子悠一直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好学生。
看似母慈子孝,但亲子关系里的定时炸弹,还是爆发了一次。
田雨岚为了让儿子冲刺重点中学,取消了他每周最爱的足球时间。
最终,颜子悠在家长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我想,没有哪位妈妈听见这种话会开心,但也没有那个孩子,会为了伤害自己的妈妈,故意说这种话。
能考高分的颜子悠并不快乐,而他看似过分的言辞,其实是用尽全力的呼救。
现实里,还有更多呼救无门,选择用死亡来结束痛苦的孩子。
2、没有分数我就不快乐
那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孩子就会快乐成长了吗?并不是。
剧中南俪夫妇一直都是佛系带娃,尊重孩子自己的喜好,培养女儿欢欢唱歌主持等技能。对学习的要求不高,中等以上即可,也不上其他课外培训班。
按照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来说,这样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更健康的孩子。但南俪夫妇却被现实狠狠打了巴掌。
学校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欢欢成绩下滑,跟不上在课外补习的同学,结果被嘲笑,还失去班干部的职位。这些周围环境的反馈,让欢欢根本无法快乐起来。
无奈之下,夏君山也给孩子报了补习班。
但课外辅导班这件事,就跟军备竞赛一样,只要一开始,就根本看不到头。
上了辅导班的欢欢没有快乐起来,模范爸爸辅导作业也难逃“吼叫”。平衡分数和快乐的方法,大家谁也没摸索出来。
所以,快乐教育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父母不对孩子做过多要求,孩子就能快乐成长。
田雨岚和南俪两家最开始走的不是同一条路,但最终还是被逼到同一套游戏法则之下,苦苦挣扎。
毕竟,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想摆脱大环境的影响,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小舍得》的制片人徐晓鸥说:“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在价值判断和选择应对之策时,会出现矛盾,这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现象。过度的课外教育不是某个人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所有人的社会问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自己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写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但在唯分数论的教育情况下,快乐教育可能只是空中楼阁一样的存在,就像夏君山在剧里说得剧场效应的结果:当所有人都站起来的时候,就没有人敢坐下来。
教育孩子之前,其实应该拯救自己
虽然大环境暂时无法改变,但从剧中可以看到,我们能为孩子做的,绝不仅仅只是逼他学习。
拿夏君山和田雨岚来说,都是辅导孩子学习,但不一样的是,夏君山会反省自己,方式是否正确,对孩子的心理是不是造成了伤害。也许方法并不完美,但他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田雨岚则是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把个人对世界规则的理解,强加给了孩子。
二十几集剧看下来,太多人指责田雨岚,说她只顾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拿孩子来攀比。
事实上,她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只是一个童年创伤未愈的成年人。
因此,要想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田雨岚需要做的,不是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而是先疗愈自己,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父母的焦虑会投射给下一代
田雨岚童年过得风雨飘摇,三岁前跟着妈妈四处奔波,三岁后虽然有了自己的房间,但继父不是自己的亲爸,总难免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一方面,她有被迫害妄想,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事情如果没按照她想象中的发展,就觉得有人故意给她使绊子。
另一方面,她又表现得很要强,虽然找了一个富二代老公,但坚决不放弃自己的工作。
这两方面的表现都是她内心不安全和焦虑的外化。
当她把这种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就希望孩子是成功的。
如果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分数,那她就要让孩子追求分数,如果是别的,她就追求别的。
因为,一旦孩子达到了这个标准,给她的是双重安全感:
一、我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因为我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二、孩子不会再过上像我一样苦的人生。
所以,田雨岚会逼孩子,是试图在他身上疗愈自己。
2、讲究爱的方法
爱的感觉可能发自本能,但爱的实现却是一种能力。
并不是所有爱孩子的父母,最终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也不是每一份爱,都能有好的结果。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有四个标准:关心、了解、尊重、责任。
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影响爱的实现。
田雨岚关心自己的孩子,也愿意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但她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说话出尔反尔,把孩子的爱好当幼稚。
孩子说妈妈不爱他的时候,田雨岚当然受伤,但哪怕难过成那样,她都没有试图去理解孩子为什么那样说。只是不断重复: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呢,妈妈那么爱你。
但这份爱,无法传递到孩子身上,反而是以控制和指责的形式,让孩子身心疲惫。
光爱孩子不行,爱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你好”未必是爱,但极有可能培育出恨。
3、活出自己,成为榜样
在田雨岚的世界里,孩子重于一切,只有为了孩子,她才会低头求人。因此,她在这段亲子关系里,扮演的是一个牺牲者的角色。
我们总说,只有无条件的爱会让一个人拥有绝对的安全感,但无条件的爱,是太难达到的境界。
一个人主动做了牺牲者,潜意识里不可能无所求。如果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孩子没按照自己预想的样子生活,信念的崩塌就在一瞬间。
当父母的,把对孩子的爱分一点给自己,不光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还能减轻孩子身上的压力。
并且,如果一个人失去自我,只围着孩子,就没办法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世界里的成年人就那么多,最熟悉的那个,一定影响他最深。
亲爱的父母们,教育孩子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会看到自己曾经受过的伤,为了避免让孩子再受一样的伤,愿我们从疗愈自己开始,开启新的亲子关系,走向新的人生。
作者简介:小六,心理学爱好者,喜欢写字。希望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抚慰人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164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2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0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088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86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