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思考过很多问题,比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
为什么人要经历痛苦?
我曾试图寻找过答案,但是无论是从大人那,还是书本中,得到的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所以这个世界对我而言,一直是模糊浑沌的。我只能把这些问题暂时放下,浑浑噩噩的生活。
可是我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人要遵规守纪的生活,要好好学习,然后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为什么人要善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一套做一套?
举个例子:
我们生活在中国,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听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长大,我们学的是仁义、谦让、诚实等等。然而现实情况是:追求利益和结果的社会把传统美德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当我们仁义,得到的回应却是,你这样会吃亏的,会被人当傻子欺负的。
当我们谦让,就被告知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没人会同情失败者。
当我们诚实,却听到别人用嘲弄的语气说,这小孩可真老实。
……
在理论上,我们的老师家长让我们去尊重道德,但是在行为上,他们让我们得到的信息却是社会生存的法则。
比如老师平时让你诚实不要抄袭,高考前却组织同学们“互相帮助”。
比如家长教育我们要谦让他人,实际上他们却一直在拿你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
被人嘲笑的,虚无的美德,还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真实的利益?
当我们选择美德时,我们要承受许多的嘲笑和不公平。而当我们选择利益的时候,又会被自己的道德修养所谴责和鄙视。
于是,我的内心中充满了矛盾,因为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无法统一。”
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拥有悲惨的童年,那么他在长大后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童年,这便是“现在与过去无法统一。”
如果一个人在无法与自己统一的情况下参与世界,那么他们大概率也会遭遇挫折,难以达到“我与世界的统一。”
我们之所以痛苦焦虑,正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模糊的世界,我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怎样运行着,更不知道痛苦和死亡在远远的凝视着我们。
曾经的我,为了避免内心痛苦,便选择远离人群和竞争,变得越发孤僻。当我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他人时,我发现人们都是在“随波逐流般的认真生活。”
所谓“随波逐流般的认真生活。”,即是指“被他人寄予厚望,听从别人的安排去生活。”
“因为别人都追求这些,所以自己也那样做。”
“不对生活进行任何思考,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
但这些人往往生活的并不快乐, 很容易变得被动前进,浑浑噩噩,而当他们遭遇痛苦和打击时,很可能会一蹶不振。
反之,他们则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出舒适区,获得一种“重生感”,充满生命力的辞职,去学习新的技能,去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一直将全部经历放在子女身上的父母,在子女上大学后忽然失去了人生目标,于是开始被“死亡焦虑”折磨。但他们也会因为这种痛苦而意识到,应该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人生上,于是开始了直播、旅游、学跳舞……
所以生命中那些“宏大的问题”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只是我们一直对它们视而不见,直到对它们避无可避时,才会在痛苦中被迫成长。
我们随波逐流,我们的内心模糊浑沌,充满矛盾,我们对问题被动回避,我们没有目标,浑浑噩噩。
柏拉图有个著名的洞穴之喻,讲的是有一群囚徒,生来就在地穴里,他们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
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某日,众囚徒中有一人被解开了束缚并被拖至洞外。当时,初到洞外的他的眼睛被太阳刺痛,以至于不能直视任何一物。之后,他的视力逐步恢复起来,最后以至于可以看到太阳。在明亮的洞外世界,他获得了远超过在阴暗洞穴之中的快乐。当洞外之人返回洞中之时,他想劝说其他的囚犯与他一同出走,可这些已然习惯洞中生活的囚徒却想抓住他,甚至还想杀掉他。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被困在这样一个“洞穴”里,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生命的全部。
我们的生命被划分为几节,每一节都要有相应的目标和课题。学业、工作、婚姻、家庭……我们听从其他人的安排前进,为其他人的期望负责,追逐其他人们共同追逐的目标,并且把这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偶尔因焦虑痛苦而思考人生,却又会觉得毫无意义,只是徒增烦恼。听过许多道理,却没有走出洞穴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最终要死,却没有几个人敢于为自己而活。是因为我们难以摆脱自己的舒适区。但舒适区并不是真的”舒适”,只是因为我们对它熟悉罢了。那些熟悉的影子,是我们的”参与感“,是我们未完成的事,是构成你全部生活的东西。
所以建立根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需要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人生中获得清醒,尽早做出不辜负人生的选择。活在一个真实的,清晰明确的世界。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你什么是错的,或者什么是好的,而是指着洞穴外的世界告诉你,你是自由的。
所以“金字城”的第一层,目标便是建立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理解,通过对于生命与死亡,快乐与痛苦,孤独、自由、时间等大的课题的讨论,建立我们的根基。我会尽可能让这部分讨论变得浅显易懂,最好是让一些年纪小的关注者都能理解。
接着是第二层,极致柔。极致柔是以第一层为根基而存在的,它的目标是让我们有理有据的劝服自己,通过客观理性的认知调整自己看待自己的视角,让自己真正与自己站在一起。通过对于生命死亡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我们会获得一种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力量。这一部分,我会以情感支持为主,以最为温和治愈的方式,让人建立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支持的理念体系,并度过“人生最糟糕”的部分。
第三层是过渡层,这一部分我们会学习很多基础但实用的知识,比如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情绪,人性等等。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根基层的补充,帮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自我及世界,让我们理清自己身体里的矛盾,将因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行为习惯与自我内心的理念进行统一。从以“挺过难关”的极致柔,走向真正的自我统一和自我接受。
第四层是改变层,是由“我与自己的统一”走向“我与他人,乃至与世界的统一。”
有了第三层的铺垫,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都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所以这一层的目的就是指引一个人逐步做出改变。
最后第五层就是金字城的塔尖,极致刚。
极致刚是我在无数次成长后,面对生活最沉重的打击时,找到的出口。它不是一个什么具体的知识,而是在对人生世界有了一定了解后,作为一个生命而去做出的选择(参考尼采的超人),它不是那些一时打起来的鸡血,而是彻底点燃你的生命之火,让你每一个当下都熊熊燃烧。它不是一个你知道,相信就能获得的理念,而是作为一个生命,在面临绝境时才能够隐约窥视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需要它,往往是那些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抑郁症患者更适合它,因为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战斗。而极致刚的核心,就是让人以一个战士的信念活下去。
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无法笔直上升,一蹴而就。往往是上上下下,螺旋式前进。比如在尝试第四层接触世界时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那么你就可以退回第二层,极致柔模式,给自己一段时间休息,积蓄力量,下一次再尝试就好了。再比如比较典型的双向患者,则要根据自己躁狂和抑郁器的变换,来转换自己的极致柔与参与世界的模式。
所以它适应于普通人,但更加适用于抑郁症患者。因为抑郁症患者因为生病,被迫将人生变成了主战场,而与抑郁症“刚与柔”的相处模式,则是一种顺应身体,基于现实的应对方式。
当一个人处于重度抑郁阶段时,他是没有任何力气与精力去主动学习任何相关知识的,也不会被激励和完成改变。
这个阶段,他要有意识的调整成“极致柔”的模式,用最放松的姿态和思维,来挨过最困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启对自己“最宽容”的思维模式,清楚的知道“抑郁症”来了,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会产生怎样的负面情绪和悲观想法。
怎样面对这些想法,怎样跟身边的人沟通,怎样提前扫清生活中的障碍……就像梦魇来时,知道梦魇正在发生一样。虽然会失去身体的联系,会恐惧,但也会逐渐清醒。
接着,当自己度过最困难的阶段,精力开始不断恢复以后,你就要转化成“极致刚”模式。
你要抓紧这部分“黄金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拼命战斗和成长。每一个抑郁症患者本身都已经是一位“战士”,他们虽然兵不刃血,那是那些身体里发生的战争和造成的痛苦却是真实的。
所以,你要拥有“成为战士”的信念和觉悟,在下一场战斗来之前,做足准备。
一方面,这是与自我的战斗,包括与懦弱的自我战斗,与悲惨的童年战斗,与创伤性事件战斗等等。
另一方面,则是与世界的战斗,一定要参与世界,以客观现实作为改变的真正依据,要用建立的关系打破社恐,用现实的参与感打破虚无主义……
我的《金字城》体系,是希望通过帮助一个人建立完整的内心体系,从而指引他们从脆弱向极致柔,再由柔向刚。从内向外,从精神到现实,从自我到世界建立一种由下至上的稳固秩序。使人从随波逐流到有意识的选择,从宿命式的悲观走向拥有社会支持的积极自信。它并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东西,也不会帮人一瞬间变厉害,它涉及的大部分知识,也都是非常基础的部分。但它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所期望的金字城,是非常浅显易懂的,不要有太多过于复杂的东西。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工具,一个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利用它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会一点点将这座城建造起来,并期望有一天它能给很多人带来安慰和庇护,带来人生的改变和指引。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98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518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565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553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2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