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没有满足的心理需求是我长大后亲密关系的地雷
作者:杨玉林 2021-04-13 16:21:21 成长心理

玉林对于自己童年的生活记得很清楚。(下图:玉林6岁时在他第三个原生家庭里,从左至右:奶奶、玉林、妈妈?)

他的童年经历了父亲的早逝,离开妈妈和姐姐到爷爷奶奶家生活。

他记得奶奶对他的接纳,无忧无虑的玩耍,记得小时候可以跟奶奶睡在一张床上,尿了床,奶奶也不生气。

但是他的童年也是常常被忽略、不被理解,自己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需求。

他记得妈妈来奶奶家生活,自己有机会跟妈妈团圆,想要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却不敢提出来。

他也记得他小小的年纪就爱生闷气,大人劝解也没有用,其实长大以后,他才理解,自己当时需要的不是劝解,而是陪伴。

童年没有满足的心理需求是我长大后亲密关系的地雷

小小的玉林从小的很多感受、需要自己没有办法描述,也没有办法表达,只能压抑。

但是这些需求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忘记了,而是成为日后他亲密关系中的地雷,常常会因为一件小事,不经意间就被引爆。

黄博士说:

“越是小时候的经验,对我们人格的影响越深,它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到将来我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我们寻求爱、给予爱的时候,它在最亲密的关系中间会有深刻的影响。”

玉林作为“亲密之旅”的培训师,不断看到过去的成长经验如何影响他的现在,也不断地寻求医治和成长。

他现在是幼儿园的园长,这些过去的伤痛经验帮助他更加理解他身边这些幼小的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哭啼的时候,那些说不出来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曾经受伤的小小孩,如今成为很多小小孩的好父母。

童年没有满足的心理需求成为我以后亲密关系的地雷

0~6岁,我其实经历了三个原生家庭:

我刚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和外婆的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是个很热闹的大家庭。

但是三个月后爸爸生病过世了。当时妈妈要工作,奶奶就从10多公里外的村子里面赶过来,帮着妈妈轮流照顾我和姐姐。

这样的情形大概到我三岁多,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原生家庭。

到了三岁多的时候,我离开妈妈和姐姐到了爷爷奶奶家去生活。

我其实很好奇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个分离事件,我没有很深的记忆。

我后来也在想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小小的我就已经学会了压抑自己,麻木地去面对这些本来应该很痛苦的分离。

我在后来成年以后,面对很多和人之间重要的分离,也是表现出比较多的麻木,我就在想跟那个时候的分离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第二个原生家庭,我觉得印象比较深的,是每天晚上都是跟奶奶在一张床上睡,那个时候常常尿床,但是很感恩奶奶从来没有因为尿床责备过我。

奶奶是一个很喜欢人的人,所以她常常会走亲访友,她去什么地方就带着我,可能因为奶奶人缘好的缘故,我走到哪里也能够感受到被欢迎。

那个时候自己的嘴很甜,见了长辈们就会主动的问好,就得到很多的夸赞。

然后到了 5 岁多的时候,妈妈把姐姐留在外婆家,过来奶奶家和我一起生活,这个是我的第三个原生家庭。

奶奶的家是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小山村,我的童年生活非常的丰富。

很小的时候就常常跟着大人或者大孩子到山上去放牛去捡蘑菇、采杨梅、摘野果,到了夏天就下河游泳、抓鱼,然后在田间地头疯玩,度过了非常多无忧无虑的时光。

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妈妈虽然跟我和奶奶一起生活,但是大家彼此的关系就比较疏离,没有什么心与心的连接。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常有的表达负性情绪的方式,就是生闷气,不大理人。

当我这样的时候,妈妈和奶奶或者是其他家人,就会努力地来哄我、劝解我,可是他们越是这样做,我的负性情绪就越多。

我后来回想,那个时候的我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劝解,而是有人陪在我的身边,不用说什么,给我一些时间,慢慢的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还记得妈妈过来以后,我看到妈妈的床干净整齐,还有香味,我心里面是很想要和妈妈在一张床上睡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够说出口,不能够表达。

我在猜想那个时候是不是我已经有了害怕被拒绝的心理程式。

现在当我回看0~6岁这个阶段,我觉得那个时候常有的负性情绪是恐惧压抑,委屈无力,还有很深的孤单和寂寞。

我想这些负性情绪基本上是跟那个时候没有被满足的很多的心理需求有关系的。这些都变成我后来在婚姻和亲子关系中的地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抑郁症强迫症聊天EPDSMBTI回避型人格咨询师心理学焦虑症俄狄浦斯情结分院测试PUA心理九型人格思维反刍心理测试抑郁症测试心理治疗女人心理反社会人格绿帽癖自闭症心理恐惧症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