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热播后,幼年丧母的李尖尖,没有丝毫苦情,反而活成人人羡慕的孩子。
而另一个女孩齐明月,成绩优异,模样好看,懂事乖巧,父母健在,家庭条件优越,却成为许多人心疼的女孩。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同学贺子秋的爸爸,在消失十几年后再来找贺子秋的事,告诉了闺蜜李尖尖和凌霄。
贺子秋得知后,骂她多管闲事。
之后,她哭着跑出去,凌霄跟上前开导她。
对此,齐明月很苦恼,她脸上挂着泪水,沮丧的说:“我真的什么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错。”
这样一个明媚温暖的女孩,本该自信飞扬,阳光可人,殊不知,萦绕在她心头的,竟是莫名的自我否定,夹杂着与人交往时的惶恐、不安和不知所措。
想起她第一次和李尖尖、贺子秋、凌霄吃冰淇淋时的拘谨,甚至不知道要点什么口味时,不禁疑惑,是什么让她对自己的生活毫无主见,缺乏自信。
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被同学欺负,只会委屈求全,亦或生闷气。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未来能够长成什么样,全靠父母手里的那支“画笔”。
纵观齐明的成长,正应了那句话: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教育失当的父母。
包办一切的父母,是孩子“没主见”的源头
这几年,人们常说:养废一个孩子,就是让他怎么样、怎么样?
其实,最容易把孩子养废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让他做,什么都帮他做。
教育节目《老师请回答》中,北大本科双学士、清华研究生毕业的李永乐老师,在节目中,自嘲自己:
劳动能力差,到了饭店,不会点菜,最尴尬的是,遥控器没电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解决不了。
究其原因,从小到大,父母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学习,其它事都不要你干。
父母对他的生活,安排到了方方面面,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都不需要思考和选择,只需要一切听从父母安排就好。
父母的“一条龙”服务,让他长大之后,他真的只会学习。
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是不是真的只需要学习好,就能活得幸福快乐、生活无忧呢?
答案不得而知。
有位名人说过:“借用别人的观点的人,永远也偿还不了这笔债务。”
一个缺乏生活能力的人,再多元的知识、再渊博的学识,当他面临选择和做决定时,就像走在迷雾中的人,找不到方向。
消化知识、增长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走到具体的实践中,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他才会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快速做出决定;哪怕没有知识时,但凡遇到过的问题,他也能渐渐从中找到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
这些感受,是只会学习、没有实践的孩子,永远感受不到的。
父母的挑刺和否定,无形中剪掉孩子的“主见”
《少年说》中,有个叫王紫晔的女孩“吐糟”妈妈嘴毒。
到底毒到程度,竟让亲生女儿当众求助。
有一次,爸爸给王紫晔买了条裙,她高兴的试给妈妈看,没看到得到的回应是:
“你看看你,眼睛都长哪里了,你哪里觉得这衣服好看,这面料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请问你买回干嘛?做装饰品吧?你要是以后买这种衣服,我就把你和你的衣服一起丢出去。”
这样的话语,竟然是出自妈妈之口,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们的关系,甚至会以为他们是勾心斗角的敌人。
对此,妈妈居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表示:自己并不是毒舌,而是讲事实,并坚持,这样直白犀利的沟通方式,是有效的沟通。
看到妈妈在众人面前,依然坚持她的想法,王紫晔急得跺脚,好久才想到一句反驳妈妈的话:“你的犀利直白对我的伤害很大。”
原以为,妈妈会为此反省,然而,这次“吐糟”女儿依然以失败告终,因为妈妈坚持“我的出发点是为你好。”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说过:
“如果你没有去否定孩子,她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她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她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与王紫晔类似,齐明月的妈妈,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如此。
带女儿去买衣服,女儿挑了白色,她说女儿不爱干净;挑了黑色,她说太暗,最后,女儿不得不应承她挑的“粉色”,结果,她又怪女儿和她爸爸一样,只会说“还行”。
和女儿一起吃饭,女儿坐着不点菜,她怪女儿不懂照顾客人;女儿点菜,她又说女儿只会点老三样。
似乎在她眼里,女儿怎么做都不对。
就连女儿参加工作当了记者后,上镜前穿什么工作、来不及整理妆容等问题,都会成为妈妈特意打电话来训斥的理由。
如此优秀的女儿,妈妈却始终惦记着高中成绩稳居倒数第一的李尖尖,觉得李尖尖比齐明月有才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自信,需要通过不断的正向反馈来获得。
然而,或许是不想让孩子骄傲,亦或是来自于为人父母的优越感,许多父母总习惯用否定、挑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要知道,当一个人想找另一个人的“茬”时,是很难找不到的。
而总是被父母“找茬”的孩子,每次否定、挑刺,都在吞噬着她们尚未成长坚硬的自信,稍微的打击,就有可能崩溃。
服从父母,便成了他们的自我保护,哪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至少不会得到批评。
越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
从小到大,父母都说,一定要做个听话的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公司听领导的话,这样才能得到奖励。
于是,当她喜欢的裙子被妹妹抢走到,妈妈说,妹妹还小,让着她点,她看着妹妹穿着裙子炫耀的样子,告诉自己,要听话;
在学校里,后座的男同学经常扯她头发、踢她凳子,她对父母讲起时,爸爸告诉她,小孩子家打打闹闹很正常,不要大提小作,她又告诉自己,要听话;
参加工作后,自己辛苦跟了半年的单子,被主管拿走了,她不知所措......
听了多年的话,内心从曾经的波澜汹涌,到现在习以为常,“听话”就像本能和习惯,充斥着她的生活,特别想逃离,又没有方向。
如果问当了父母的人,想要一个人什么样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大概可以排在前三名。
然而,“听话”的代价,是需要隐藏自己的想法去祭奠的。
动画短片《做乖孩子的代价》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人深思:
“好孩子常常因为过于言听计从,而拥有某些不为人知的痛苦,他们的未来也因此受到一些影响。
好孩子并不完美,因为他们生来有一种怪癖:他们只想做个好孩子,他们的优秀是被迫无奈之举,听话懂事变成了日常规律,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一个人的思维,形成定势之后,便很难改变。
听话的孩子,习惯了服从,但失去了拥有“主见”的机会。
于人的发展而言,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地方,习得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人生的必然结果。
谁也无法阻挡,最大的区别,也仅限于时间的先后而已。
而主见,则是一个人更随心、更安心的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没有主见的人,离开了父母建立的虚拟保护罩,便如同一朵四处漂泊的蒲公英,身体和心灵,都找不到落脚之处,颠沛流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滋养另一个生命,完成他们自己的成长和蜕变。
而不是,用一个生命,去控制、限制另一个生命的发展,用短暂的假象,让孩子用不够真实的自己示人。
一个人的主见,往往来自于内的笃定,相信无论成功与失败,自己有东山再起的底气,亦不会被最亲的人所抛弃。
一个孩子的主见,往往来自于父母的尊重。
当孩子想要穿红色衣服上学时,父母不应该强迫他穿黑色;
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看待,让他参与家里大小事情的决策当中,从小锻炼他思考、选择、判断的能力。
一个看见过真实生活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小到走进玩具商量,从琳琅满目的玩具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而不是父母认为的既实惠、又有教育作用的那种;
大到决定读什么学校、什么时候恋爱、结婚生子,不被干预的人生,才刺激他们去主动反省、改善和提高。
不得不承认,无论能力多么强大、智慧多么卓绝的父母,都无法预见孩子的未来会遇到什么,也没有父母能够守护孩子一辈子。
那么,给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选择生活的主见。
有主见的孩子,才能在复杂的社会,更好的生存下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10943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937654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23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22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4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