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作者:谭露Lucia 2019-12-31 16:00:33 成长心理

桃桃妈妈听完我的育儿课后,提出了一个困扰她已久的问题:

儿子3岁,今年秋天刚入幼儿园小班,在家已经学会了控制大小便的他,却总是在学校里尿裤子。桃桃妈妈急了,前后多次尝试各种方法,让老师每节课都提醒他去趟厕所,在家批评指责,甚至“惩罚”,都没有用。

“现在冬天了,还这样,每次放学去接他,看见他可怜的样子,我都不敢责备了,也不知道怎么办了。”桃桃妈妈遇到了困惑。

这看起来是孩子分离后情感没有处理而带来的退行行为,于是我建议他从孩子去幼儿园和爸妈分离的情绪入手,她照着做了。可没过两天她又来了:“这些办法我都用了,可是他还是会尿裤子,而且现在已经不想上学了。”

我看到了桃桃妈妈充满了对孩子行为失控后的惶恐,以及强烈想复控的冲动——她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安抚孩子的感受,而是想操控孩子的行为。希望一切在控制范围内,让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去,干干净净回家来。

这一张面孔,做父母的一点也不陌生。是完全不知道孩子思维和人格发展的迷茫脸孔。

“我无法接受,明明都会的事情,现在还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总是尿裤子会受凉感冒啊,我骂他,惩罚他也是为他好啊。” 桃桃妈妈继续说。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于是我问她,平时会因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而惩罚他?

她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孩子把水果箱撕碎了,水果掉了一地;钻进妈妈的衣橱里玩,搞乱了衣柜;站在茶几上跳来跳去;在小区里乱跑;把马桶里的水倒在颜料盒里……她的话语中带着对“错误”的恐惧和憎恨。

可万万没想到,家长以为为孩子好,就是让孩子少犯错,不犯错。家长对犯错的恐惧,其实阻止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与人格发展。

恩格斯曾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朵花在孩子身上是如何逐渐绽放开来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0-6岁的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最初的直观行动,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像是在孩子的脑子里搭建一个不断升级的“思维实验室”。

这个过程是慢慢发展起来的。1岁左右的孩子思维起先是外部的,他们依靠感官收集信息,什么东西都要摸摸咬咬,也非常善于模仿,学习动作和语言。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接下来,2-3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发展到了直观行动。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就是尝试错误。比如靠摸摸热水的具体操作,尝试错误,得出热水摸不得的结论。这些在成人眼里大多都属于无效的多余动作,并不知是孩子正在进行的有效思考。

很多的错误被确认之后,思维才逐渐向内部的、抽象的方向发展。

在孩子2岁之后,试错就频繁地出现了。他们显得非常“不听话”。“我明明告诉他不可以!他却偏偏不听。”家长们大多都排斥孩子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

这时期也被家长们称为“黑色两岁”。如果家长不懂孩子的发育规律,“黑色”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家长面对孩子犯错的心情,和孩子所面对迷茫的家长的心境。

很多家长理直气壮地将“错误”和“危险”等同起来,严防死守般地“保护”孩子。就像桃桃妈妈一样,不允许孩子在排便这类事情上犯错,甚至很多探索行为也被视为会犯错的苗头,掐灭于初始,看似打造了“安全”的环境。家长心安了,可她却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思维发展受阻,就是从不允许孩子犯错的那一刻开始的。

0-3岁孩子主观上没有预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也不可能预见行动的后果。所以他们通过不停地尝试错误,来了解行动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孩子的尝试错误,就像是在生活里做实验。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总结出的自己的经验。

思维这朵花,含苞于被“尝试错误”滋养的土壤中。

如果尝试错误的实验被制止,思维发展就会受阻,进而人格发展也会受到相应影响。

这让我想到了李叔叔家的故事。

他是我父亲的老同事,以带孩子“谨慎小心”闻名。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他儿子从小学习走路,因被保护得好而几乎从未摔过跤。

那年代没有什么爬行垫,他们就弹了一张巨大的棉被铺在家里的地面上,好几条小棉被搭在家具上,大人们24小时轮班“贴身保护”,从未离开过孩子半米远……

几乎没有人想过,这般被保护,几乎没尝过摔跤滋味的孩子,在成人以后会经历什么?

李叔叔的儿子今年32岁,没什么工作经验的他,最爱网络游戏。某天他突然有个新目标——做游戏主播。在家人的反对下,偷偷在网上借贷公司贷款,买装备,包装自己,名牌衣服,烫发型,买直播设备,装修背景墙,买粉丝……前前后后花了30多万元。连续半年没收入,利息翻滚,借贷数目越来越高,还不上钱了。贷款公司找上门了,找到了父母。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我早就说这样做行不通,你就是个玩游戏的,连高手都算不上,还当啥主播?谁会看你?他就是不听啊,背着我们借了那么多钱。我养老的钱都拿去还债了。”李叔叔愤怒地哭诉着。已经过去30多年,他也不会把这件事和儿时过度保护的事情做关联,那些从小没有踩过的“坑”,长大后摔得更疼。

李叔叔和桃桃妈妈一样,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这么不靠谱的事情,他硬是要做?为什么这么大的人了,还会犯这样幼稚的错误?

显然李叔叔三十多岁的儿子,欠缺了预判能力。所以大家一看就“不靠谱”的事,他却只有做一次,才知道,果真不靠谱。

一个人思维和人格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孩子成长到3-6岁,其行动逐渐变得有目的性,混乱的尝试错误逐渐发展成为有系统的尝试错误,或最初的探索行动。建立了最初的行动目的,家长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目的性,甚至会体会到他们的智力活动。

“斗智斗勇”在这个年龄以后会体会得更深。

这时孩子把外部实验搬进了大脑,建立了抽象的“思维实验室”。不再只依靠具体操作,而仅靠思考,就可以预测行动和目标之间的距离。甚至开始防止犯错,提高成功几率,拥有预判能力。

李叔叔的儿子大脑思维实验室建设“简陋”,只能使用2-3岁的直观行为手段思考和行事,所以才会犯一些“很幼稚”的错误。如果儿时用行动尝试了足够多的错误,今天的试错,在脑子里就可以完成了。

“思维实验室”的简陋,在成人身上也表现得像人格缺陷。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大脑“思维实验室”?

● 犯错,不是傻,是起跑线,是成长的阶梯

有的家长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给孩子,隐隐地认为孩子天赋异禀、聪明伶俐。对孩子必然展现出来的不可理喻的“愚蠢”行为,持零容忍的态度。

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弱小投射给孩子,小心翼翼地警惕着各种风吹草动。对孩子必然乐此不疲、不可名状的“冒险”行为,投以零风险的执行标准。

以上两种插手孩子尝试错误的行为,都是家长行使自己的控制权,满足自己掌控欲的自恋行径。曾经儿时犯错,被指责为“愚蠢”或“弱小”的“历史的悲剧”最好不要再重演。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满足他多种尝试错误的需求,鼓励更多地探索和创新,建立“实验精神”。

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功

● 淡定,节制,不恶意惩罚,不夸大表扬

每个家长都会被孩子故意犯错、重复犯错、明知故犯“揉捏”过。

为了避免冲突和麻烦,有的家长会立即出手相助,甚至即刻代劳;有的直接防患于未然;有的像无懈可击的机器,对错误明察秋毫,惩罚实施得像阶级斗争;有的像爱心泛滥的慈善家,对乖巧的赞扬像救助幸存者一样,缺一给十,只为杜绝孩子再次陷入“错误”的灾难中。

其实,家长只需明确一点:孩子要的不是被告知结果,而是建立“思维实验室”,以及相对应的人格发展。

不要在实验终点处充当评判,而要在实验过程中去陪伴、演示、鼓励。把无知的父母脸换一换——变得淡定而节制,适时又适当。

当然,这确实不是家长的天赋技能,多学多练,熟能生巧,也给足自己试错的机会。

作者:谭露Lucia 第二季传播师计划学员,第三季传播师计划助教。电视节目主持人,父母培训课程《超级爸妈》创始人,《幼儿情绪卡片》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治疗叛逆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测试桃花运心理健康自闭症焦虑强迫症职场心理双相情感障碍哈利波特产后抑郁测试弗洛伊德抑郁症回避型人格障碍源码心理咨询负面情绪心理效应MBTI测试恐惧症心理学家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