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我牺牲,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作者:艾陌 2022-03-09 20:43:04 成长心理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白百何饰演的沈彗星是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金融硕士。一毕业就结婚生女的她,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选择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有多难当,可能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因为不用工作,家里的事理所应当的都落在她一个人头上。

孩子打疫苗她一个人带去,孩子上学她一个人操心,家里房子装修也是她一个人应付……

学校里众人仰慕的女神,硬生生被生活的琐碎磨成了女汉子。而佟大为饰演的丈夫盛江川只需要安心搞事业赚钱。当然,这可以说是家庭分工不同,乍一看甚至很多人会觉得无可厚非。

然而,当他们搬进金融街的新房子之后,丈夫就开始“飘”了起来,优越感溢于言表:我全凭一己之力,带着咱们全家实现了消费升级。

父母的自我牺牲,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怎么是一己之力,难道带孩子、洗衣做饭就不是给家庭做贡献?好友为沈彗星鸣不平,当年放着数一数二大公司的高薪工作不去做,如今相夫教子还被嫌弃,实在是太不值得。

“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这时候沈彗星说出这句很多父母面对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时常用的“口头禅”,真的很应景。

然而,她并没有!即便是重新出来工作困难重重,甚至遭遇家庭危机,她也从不后悔自己当时的选择。

面对这六年的家庭主妇生涯,沈彗星一句话更是展现出了她为人母的大智慧:父母沉浸在自我牺牲的感动里面,孩子感受到的全都是不良的亲密关系,还有对婚姻的恐惧。

不愧是高材生,面对养育也充满了睿智。但是现实中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看得如此明白呢?

01“都是为了你”,是对孩子最大的绑架

“我都是为了你”,这句话的分量,孩子稚嫩的肩膀真的承受不起。

一个8岁的小女孩因为作业没有做完,怕回家被父亲骂而离家出走。幸好被民警发现,及时送回了家。

回到家,等待小女孩子的不是父亲失而复得的喜悦,而是一顿指着鼻子的臭骂:我对你怎么样?我一晚上都在送外卖,给人家开车……就想着我苦两年,让你好过点!

父母的自我牺牲,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从父亲的描述中,我们能体会他的不易:离异,一个人带娃,靠送外卖维持生计,常常干到后半夜……可话说回来,成年人的世界,有几个是容易的呢?大家都在负重前行。

孩子毕竟弱小,当这些苦和难一股脑儿抛给她的时候,她的内心该有多无助、多自责:父亲这么不容易,我该怎么办?面对父亲的指责,女孩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我这么苦,这么难,你却不能好好听话;我对你那么好,你却是这个样子……这些话术背后真实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E·弗洛姆将这种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认为自己是深爱着孩子的父母称为“善意的施虐者”。

这类父母最“擅长”给孩子施加情感绑架,每次跟孩子抱怨的背后,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应该为我的付出,做出回报!

孩子能拿什么回报父母?不是说母爱无私,父爱伟大吗?成为父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给TA温暖,护TA周全。

而不是,我养你,你就得学习好,就得听话懂事,就得有所成就,又或者就应该给我床前尽孝,为我养老送终。

自我牺牲的父母,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知乎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面对自我牺牲型父母时的痛苦,他八个字的描述,字字带血:无比愧疚,也无比恨!

作为孩子,他知道父母为了养育他辛苦劳作、疾病缠身,继而心生愧疚。但他又对父母无休止的自我标榜付出而充满恨意,同时更恨自己不够优秀。

父母的自我牺牲,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在愧疚和恨的折磨中,他数次反问自己:我是不是该去死,我死了会不会更好?被父母牺牲自己浇筑长大的孩子,内心真的很难坦荡快乐。

一方面他对家人抱有幸存者式的内疚—他们过的都不好,只为对我好;另一方面在负罪感的驱使下,他只能不断想尽办法用讨好别人、委屈自己去“赎罪”。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亲子职能的反转,也叫“亲子角色颠倒”。其背后的本质就是孩子成为父母化解内心冲突的一件工具。

德国脑科学家格拉德许特的研究成果展示,要想孩子幸福,必须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孩子就会过得很痛苦。

亲子职能反转的孩子,随着不断长大,性格上就会出现两个不健康的变化,一是容易多度讨好别人,二是容易过度追求完美。

讨好型性格的人,常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无法活出自我;完美主义者为了实现心中的英雄主义,常常对自己要求过分严苛,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容易走上极端。

不管是哪种性格,都足以毁掉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一生不得安宁。

我们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身为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长大?所以,即便为人父母不易,也没有必要一遍遍说出来,它真的会伤孩子于无形。

更好的父母,都是先做好自己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讲到,父母不应该为孩子做太多的事,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非常自私,会试图从情感上掌控孩子。

孩子就是他自己,不是父母的产品,也不是父母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与其让自己沉浸在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大无畏”中,不如换个角度,想想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即使做了父母,我们一样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存在多种可能。

比如这位妈妈,当大家都在谈论考研多卷、多难的时候,32岁的她,却一边工作,一边带娃,一边考研,最终实现了成功上岸。

父母的自我牺牲,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莫末苔是一所民办高校的老师,当她看到周围的年轻同事各个学历高、能力强时,心中产生了很强的危机感。

她说,很多女性在结婚生孩子之后,就放弃掉了自己,但她想成为孩子的榜样,去挑战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安于现状。

于是,在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之下,莫末苔取得了成功。在视频中,我们数次看到伏案学习的莫末苔旁边坐着的是自己乖乖看书的儿子。

养大一个孩子,没点付出肯定不行,但与其让孩子看到父母有多难,感恩戴德,不如让孩子看到父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带驱动力。

如果莫末苔和很多妈妈一样,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梦想。待她不惑之年,或许也会说出那句话: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拥有了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发展。

这样的结局不是妈妈想要的,这句话更不是孩子想听的。父母必须从照顾好自己开始,先学会自我关怀,实现自我成长,然后自然而然能够消除自我牺牲的倾向。

从怀胎十月到养大成人,哪怕老了还要继续帮忙带娃,养育确实不易。从选择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时,父母就注定了要操心一辈子,牺牲一辈子。

但如果父母的牺牲是出于爱和责任,是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就不会认为那是“牺牲”,只会想着努力去克服困难,让生活更好。

两人共用一只手、一双脚的“感动中国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辛勤劳作将一双儿女养育成人。他们的日子在很多人眼里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父母的自我牺牲,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

但张顺东说的一句话,足以让所有父母共勉: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做的。

养育从来都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让孩子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养育,只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有更多可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无性婚姻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师男人心理性取向绿帽情节人际关系智商自闭症容貌焦虑俄狄浦斯情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智力易怒症情绪管理情商恐惧心理心理医生倾诉社会心理学哈利波特自卑心理思维反刍爱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