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俄罗斯短片动画,叫做《妈宝的一生》。
顾名思义,六分钟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离不开孩子的母亲与离不开母亲的孩子的一生。
动画的开始是一位妈妈喜迎她宝宝的出生。当宝宝呱呱落地,医生准备用手术剪刀将脐带剪断时,妈妈拒绝了。
从此,他们过上了由脐带联结两人关系的生活。
从小到大,孩子都需要在妈妈的可视范围内出现,一旦妈妈看不到孩子,手就会提拉一下脐带,让孩子回到她的身边。
小时候,寻找朋友游玩时,如此;长大后,交女朋友时,亦是如此。
无法承受与孩子分离的她,逐渐放弃了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而孩子,也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
直到自己垂垂老矣、离开人世,留下不知道一个人如何生活的“大孩子”。
心理学中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剪断脐带是母婴的第一次分离,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个步骤。
当动画中的母亲选择不剪断脐带时,也注定了她的一生必将和孩子成为互相依附的共生关系。
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又何尝少呢?
父母与孩子之间被一根“隐形”的脐带捆绑在一起。通过这条隐形的脐带,父母操控着孩子的一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依托在孩子的人生上,使得双方无法走向独立与分离。
其实,负责任的父母到过度干涉孩子生活的父母之间是一个“度”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了解到这两者间的不同之处。
孩子在开始学习走路时,并不懂得交通规则是什么,便会在马路上随意乱窜,没有对车辆危险的清晰意识。
此时,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在外父母要牵着他们的手行走,并要跟他们讲诉有关于交通规则的知识。这是身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十年后,孩子已经了解到交通规则,也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时。此时,父母还要管制他们的行动,在外面担心害怕孩子的安全,牢牢的将孩子牵在手中,这便是超出了父母的责任范围,变成了一种过度的控制模式。
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将这样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称为:操控型父母。
生活中,操控性父母往往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是:
直接控制
这是一种直接明了的控制形式。
它会直接传输一种“威胁信号”作为要求你听话的条件,比如“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会再理你!”、“按我说的做,否则我就再也不给你钱花!”这样的信息。
面对着直接控制,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都要服从于父母的感受和需求。孩子的意见、需求、愿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父母的期望和人生价值。
《原生家庭》一书中,有个叫做金的女孩,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
从小到大,父亲便用经济上的援助来操控她的生活,不管是学习的选择到长大后的婚姻、甚至丈夫的工作岗位,全部都在父亲的控制范围内。
在父亲眼中,金永远都是一个能力不足、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尽管这种认知与事实极其不符。
间接操纵
这是一种细微而隐蔽的操纵方式,但同样极具破坏力。
操纵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须承担遭到拒绝的风险。事实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操纵”别人的方式。
比如,当朋友在家里待太久,我们想让他们离开时,我们不会直接开口赶走客人。而是通过打呵欠、抑或是漫不经心的说着“这么晚了”等含蓄的方式,让朋友意识到自己该回家了。
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这种间接的操纵模式,这是一种社会习得交际策略,并没有什么破坏性。
但当操纵变成长期控制别人的工具时,就具有破坏性了。尤其它存在于亲子关系中时,作为子女的一方总能感受到一股被操控的不适感。但却无法清晰的了解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因为,它总是以一种“成为孩子生活的帮手”的友好形式出现。
间接操纵的父母,不会放手不管自己的成年子女,而是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但对于孩子来说,往往却是不必要的帮助。
男演员朱雨辰他的妈妈,便是如此。
在一部综艺节目中,40岁未婚单身的朱雨辰,一直是由70岁的妈妈料理他的一日三餐。事实上,并非他本人不会做饭或者要求妈妈为他做饭,而是妈妈主动照顾他。
每天凌晨四点,妈妈就起来给他熬梨汤。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果汁和中药,装满了瓶瓶罐罐。为了孩子不喝错汤药,妈妈会精细到将每种汤药按照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并以此为傲。
妈妈不仅仅围绕着朱雨辰的生活转,甚至对于孩子的妻子要求,都要全部干涉,希望孩子未来妻子能够如同自己这般全身心的照顾孩子。
事实上,朱雨辰至今未婚,也跟妈妈的干涉有关。
孩子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独立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若一旦拒绝父母的帮助,父母便会以“我只是出于好意、关心”,而自己就化为“不懂得父母一片苦心”的不孝子女,充斥着负罪感和愧疚。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会有两种条路可以选择:投降或者反抗。
1. 投降
被父亲一直用经济援助的“金”便是用了投降的方式,来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她在这样环境生长后,常常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压抑和无力感。她的生活不管是经济到人生的安排都已经在父亲的掌控之中,而她已经很难脱离和有能量去抵抗父亲。
毕竟,屈服比反抗来得更容易和简单。
2. 反抗
朱雨辰的单身,并非完成是由于父母的干涉和阻拦。
还有一个内在因素是,他在通过破坏自己的亲密关系,来获得掌控感——至少,对于另一半,我可以选择不需要。
但是,这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心理解脱的反抗,实则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屈服和投降。
表面上,他为自己营造了“我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的幻象。
但实际上,他在内心中执著于反抗自己父母时,已经忽略了自己对发展亲密关系的需求。他对于反抗的需求已经压抑住自己的自由意志。
健康的反抗应是基于自由选择的一种积极做法,它唯一的目标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而非为了抵抗的自我伤害。
往往,我们无法真正做出对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很大原因源自于:内心的感受和认知观念不一致的冲突。
一方面,我们内心感受到父母对自己过度干涉的窒息感,从而产生对他们的愤怒;另一方面,我们认知上却为父母寻找原因去解释他们的做法,认同他们“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想法。
认知和感受之间的不协调,使得自身只能将其负面情绪向内攻击自身,或者会将其不满转移到其他人事物上面来宣泄自己压抑太久的情绪。
事实上,我们并非要将其责任全部抛给父母,怪罪他们是阻挡自身无法前进的原因。而只是实实在在地看到自身的感受,里面的各种对父母有好或者坏的情感,它们都是确实存在的。
人是复杂的动物,所有的情绪都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而不是只能单方面的将好的都给父母,将坏的都留给自己。
当我们能够舒压内心的情感,正面直视它们之后,我们可以在行为上做出一些改变。
比如:和父母划定边界。
一部《婆婆和妈妈》的综艺中,张铎和陈松伶便很好的展示了尝试如何和妈妈划定边界线。
张铎的妈妈是一位操控型的父母。当她刚进入儿子和媳妇的家庭中,会直接忽视媳妇而对儿子亲密的搂抱,除此之外,她会改变儿子夫妇的家庭摆设,将其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
了解到婆婆性格的陈松伶,为了避免边界会被不断破坏而产生冲突的情况出现。
在婆婆来之前,她便贴好了便利贴,明确告诉婆婆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动。张铎十分支持陈松伶的措施,并在妻子和妈妈解释时,他会让妈妈好好听着媳妇讲话,给予妻子一定的尊重。
有一次,张铎带着妈妈和妻子去打拳,妈妈全程在一旁关注儿子,又担心他受伤、又怕他着凉。
甚至将披在头发湿透、穿着单薄的媳妇身上的毛巾直接扯下,给儿子披上。这也导致了一整天媳妇和妈妈的气氛相当紧张。
了解情况后的张铎,直接向妈妈表达,让她管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直插手自己和陈松伶的事。
其实,“划定边界”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它的核心是“自觉”。自觉是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是向自我控制迈出了一步。
在自觉的选择下,就算你选择向父母投降,你都会感受到对自己人生的掌握感。而不是因为应激反应,产生的无助或压抑愤懑迫不得已的投降。
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你的“边界感”已经在内心中确立,不管是父母或是他人都无法试图干涉到你的人生。
而你也已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祝好!
参考文献:《原生家庭》 苏珊·福沃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506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3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308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04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900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