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欲让孩子学会分离,且与他人划定边界
作者:孙平 2021-08-28 18:17:31 成长心理

弗洛伊德对人类攻击欲的理解

弗洛伊德是从死本能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攻击欲(又称攻击驱力,aggressive drive)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祖国奥匈帝国是败得最惨,最难看,战后被肢解得最厉害的国家,没有之一。

死了150万人,伤残360多万,整个国家被打残。而弗洛伊德在一战后看诊的病人当中,就有很多是受了严重身心创伤的前奥匈帝国老兵。

在跟这些老兵工作,接触到人性中最残忍的部分以后,弗洛伊德开始严肃地思考:在人类这个物种身上,究竟是不是只有一种本能在运作?是不是只有他早年所发现的性本能,也就是被我们今天称为力比多的东东?

如果只有力比多,只有生和联结的欲望,那么这么上千万人打死打残的世界大战又怎么会发生呢?再者,我们放眼望去,人类历史上什么都缺,唯独就不缺战争,不缺杀戮,就好像人的体内有一种人杀人是先天基因序列一样,以至于攻击和杀戮欲就像生物本能一样无法控制——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弗洛伊德从1920年开始正式使用“死本能”这个词,用来指代一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回归到无机物”的本能欲望,说白了就是“尘归尘,土归土”——把自己干掉,从有机体回到无机物的本能冲动。

而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在孩子出生以后,最开始是针对自己的,后来跟力比多一样,逐渐逐渐就转向外了,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欲。

从此以后,弗洛伊德的一元本能理论,就正式升级为“双元本能理论”,以力比多为代表的生本能,和以攻击欲为代表的死本能,这左右护法就正式归位了。

但是,移民美国的精神分析师,我之前所撰文书写过的“侠女”——伊迪斯. 雅克布森(我喜欢叫她小雅) 认为这特么也太扯了,太玄了,跟人们的直接经验不符。可参考精神分析“侠女”——雅克布森一生爱和反对的东西

攻击欲让孩子学会分离,且与他人划定边界

“人有一种回归到无机物”的趋势?你逗我的吧,我还有一种变回超级撒亚人的冲动呢……还有,作为死本能的衍生物,人的攻击欲最开始对自己,后来再对外,你这也是逗我的吧?

另外,玛格丽特.玛勒的婴儿观察表明,小孩子出生八个月以前,根本分不清自己和他人,压根没有内外之分,你要它攻击欲怎么从内转外?

儿童攻击欲的存在意义

但我们怎么理解小孩子从小就有的攻击欲(aggressivity)?它到底是不是死本能的表现呢?

带过孩子父母应该都知道,孩子发展到学步期以后,对自己的主要照顾者,尤其是母亲的攻击行为会逐渐增加。

到了接近两岁左右,也就是被美国人称为“恐怖的两岁”——Terrible Two的这个阶段。孩子几乎什么事情都会跟母亲对着干,让他吃饭他说不;让他穿衣他说不;让他洗澡他说不;让他睡觉他也不……总之一个“不”字诀总是挂在口边。

而且很多婴儿观察学家发现小孩子在拒绝父母要求,说不的过程中,确实是带着一股子狠劲的,一股子你要硬来他就跟你死磕到底的攻击性。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部分?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带得再好的孩子,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人,为什么从小就有攻击欲?它在人类进化史上物竞天择存留下来的意义是什么?雅克布森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解——它是为了帮助我们区分自己和他人,它是为了帮助我们与他人划定界限。

蛋壳隐喻

我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例子:小鸡破壳而出的过程。

大家如果在youtube或者其他什么视频网站看过小鸡破壳而出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在蛋壳里准备破壳的小鸡,实际上是会反复地蠕动、躁动,休息一会安静一会,然后又开始躁动,它会用身体不断地冲击已经裂开的蛋壳。

有时候鸡妈妈会帮忙啄一下蛋壳让小鸡更快地出来,有时候不会。但是这个破壳而出的过程通常是缓慢而艰难的,而且主要是要靠小鸡自己的力量来冲破蛋壳。

好,我们现在换个视角,假如我现在就是一个蛋壳,我用我这个蛋壳的视角来看待小鸡,我会怎么想?我可能会想:“哇,你干嘛要攻击我啊?你怎么这么有攻击性啊?你怎么这么小就这么横啊?我都要破了啊亲!”

我相信你若作为目睹这一切的第三方,你会说:蛋壳,你太自恋了,谁攻击你了?谁这么横?人家小鸡不这样反复地挪动和撕扯,它能够破壳而出吗?它能够成为一个个体吗?它能够接触到这个本就应该属于它的世界吗?你觉得你难道能够包裹住它一辈子吗?

做一个parent,不要做蛋壳

好的,我们回到人的身上。其实无论是terrible 2, 恐怖两岁期的小孩,也就是我们后面讲玛勒的时候她所说的,属于分离-个体化时期的学步期孩子;还是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们——作为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些孩子的主要目的不是攻击父母,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对,他们这些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要和父母划定某种身心边界——从而获得身体和心理与照顾者的分化,以至于最终的自主和独立。

正如小鸡在蛋壳里的躁动和撕扯一样,如果你站在小鸡的视角上看,就会发现那是一种极为蓬勃的生命能量!

当然,如果你视野局限,且读书少,非要把自己降格放在蛋壳的视角上看,你就会说它攻击你,叛逆你,要损坏你啊!

但如果你真的把自己当一只鸡妈妈,一个对自己孩子有换位理解,有爱的妈妈或者爸爸,那么你看到孩子在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冲击蛋壳的时候,你是会去帮它的——你更是会为它这蓬勃之生命能量而感到骄傲的啊!

当然不要忘了破壳而出主要还是要靠它自己的力量,不要替代它完成这个过程。

力比多帮助我们融合;攻击欲助我们分离

我认为,现在中国之社会,在育儿方面最大的悲哀,没有之一的是,为人父母不把自己当父母,非要把自己当蛋壳,搞得极其脆弱,以至于不能理解,也容不下孩子的挣扎、撕扯、以及他们所谓叛逆行为后面,渴望分化和自主的意义。

雅克布森理论最原创和精彩的部分就是,她认为——力比多帮助我们连结和融合。而攻击欲帮我们分离,帮我们区分自己和他人,并划定边界。

很多发展心理学家也观察到小孩子讲的第一句,他自己明白意义的话(不是无意义“电报语”)通常是什么,是“不”!是“不”“不”“不”!——十四、五个月获得这个能力,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发展成就!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孩子已经区分出了他自己和他妈妈,他之前在心理层面上一直自己和或多或少妈妈是一体的,没有边界——但当他说不的时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同,而自己可以顺着妈妈,也可以逆着妈妈,而从现在开始,我要尝试一下逆着妈妈!

恭喜你,你的孩子和你分化了,他的个性诞生了,一个由你所生,但却和你不同的个体,带着他正在成形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来到这个世界上了。按照玛勒的话来说,孩子的心灵,属于他自己的心灵,在这个时候,就宣告诞生了。所以她最著名的著作名字就叫做《人类婴儿心灵的诞生》——The Psychologocal Birth of Human Infant,——心灵诞生用以区别什么?就用以区别他们之前从子宫里出来的,那种身体的诞生。

阴阳平衡之美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正如阴阳转化,这也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在小雅看来,孩子和父母既要合,也要分。

不合无以获得安全感,不分无以求得界限和探索世界之自由。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1. 比如说从生下来到半岁左右,这个阶段和母亲几乎完全身心融合,而且融合得越好,越不受打扰,孩子以后越健康。

2. 但是从半岁左右开始,从孩子试着站立走路开始,他就开启了一个和母亲身体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3岁左右。

3. 然后从7-12岁这个阶段,孩子会试图和父亲融合,不融合则无以获得认知或者其他能力的发展;

4. 然后到了青春期从12、3岁开始,孩子又会试图与父亲分开,心身都想分开,不分无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也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身份(identity)。

5. 到了青春期为期由分又到合,这个时候你要谈恋爱,要融合对吧;

6. 谈恋爱结婚,婚后七年你又痒是吧,你又要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对吧;

7. 然后生了孩子你又要和孩子合对吧;

8. 孩子大了你又要允许自己和他分对吧?!……

人生分分合合,如此往复才是让人惊喜不断,动态的人生。

力比多,或者说爱欲把我们连接起来,使我们的需要彼此融合;而攻击欲帮我们划定心理界限,区分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

所以我经常引用中医的一句话来描述人类的心理发展: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济则为之顺。

所以你如果不理解小雅所说的力比多和攻击欲之间的辩证关系,你就以阴阳视之。

当你看到阴阳在一起,相互转化来回往复的时候,你就看到了道的运作。

而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道,它内在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阴阳平衡之美。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易怒症焦虑孤独症EPDS心理医生九型人格弗洛伊德心理恐惧症无性婚姻社交恐惧边缘性人格障碍树洞性取向心理健康绿帽癖回避型人格思维反刍负面情绪心理学霍格沃茨PUA爱情挽回容貌焦虑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咨询外貌焦虑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