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条新闻。
一个男孩约同学到家里来玩,在房间里呆到深夜。
父亲提醒几个孩子要早点休息,却惹来了男孩的愤怒,他朝着父亲歇斯底里的大喊:“你走,你走,我不想看见你。”
说着还把父亲使劲往外推,硬生生将父亲推到在地上。
母亲上前来阻止,却丝毫阻止不了他的嘶吼:“我要朋友,也不要你。”
不仅如此,还拿着椅子上的衣服砸在了父亲的身上,不停地吼道:“你滚,你滚…”
父亲只说了一句“这里是我家”,却惹来了男孩更大的愤怒,开始用暴力对待父亲。
一旁的母亲想上前阻止,却束手无措。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用激烈的方式表达需求。
虽然说,男孩的愤怒是在向父亲表达不满,但是如此暴躁的行为却让人很心寒。
可怕的是,偏偏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不少:
一言不合就大发脾气;
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吼大叫;
父母说话稍微重一点,就是又打又骂…
很多时候,面对这样的场景,父母都会显得无助又无奈。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那些脾气不好的孩子,它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尤其是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暴躁和易怒的孩子。
01、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成为情绪的“奴隶”
《父母的界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对夫妻,有一个女儿,脾气却非常暴躁,经常会在家里摔东西,整天厌学,甚至还想自杀。
父母发现她的心理问题很严重,就带她去看了医生。
在心理诊所,父母和咨询师沟通女儿的情况时,发生激烈的争吵。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不是你女儿会变成这样吗?”
“整天叨叨叨,你烦不烦,能不能听听老师怎么说…”
夫妻俩吵得不可开交,嗓门也越来越大。
一旁的女儿突然哭了起来,妈妈跑过去安慰她,夫妻俩又吵了起来,于是女孩夺门而出。
看到这里,心理咨询师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问题在你们身上,你们总是吵架,才逼得她脾气暴躁,目的就是为了分散你们的注意力。”
夫妻俩人听完后,双双保持沉默了。
一个充满纷争的家庭,更容易养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不和睦的家庭最容易养出这两种性格的孩子:
一种是过早懂事,为了获取父母的爱而讨好父母,从而失去自我。
另一种是脾气暴躁,不会控制情绪,一遇事就想发脾气。
父母吵架,会在无形中将情绪传递给孩子,并且让孩子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
一位网友说:
我父亲脾气暴躁,而我母亲永远是受害者,所以我试图每一件小事都无微不至地管理,以至于让他们都不要受到伤害。
但是,当事情在我不可控制的范围内,我就会十分焦躁,因此最后我也变成了暴躁易怒的人。
暴躁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相爱,教出来的孩子心地温和善良,心理健康,真诚相信世界的美好。
和睦的家庭,会让孩子感觉很幸福,它就是孩子的盔甲,让孩子乐观又坚强。
02、经常打骂孩子,孩子也会成为“施暴者”
一个人性格形成和行为变化的产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模仿”和“强化”。
如果父母教育孩子存在着“孩子犯错,先打一顿再说”的心态,这会让孩子妥协的同时,学到父母身上更糟糕的榜样。
曾有美国心理学家对1990名孩子展开了一项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被打得越多的孩子,行为问题比被打得少或不打的孩子要多的多。
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会失去自信,没有安全感;
同时会产生情绪焦虑、暴躁甚至攻击性;
经常用打骂教育孩子 让他感受不到尊重和爱,才会养出一个满身戾气的孩子。
曾经看过这样的场景。
女孩因为不肯吃饭,外婆就一直骂她,还不停地往嘴里塞米饭。
更可怕的是,有一次女孩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妈妈竟然用针扎她的手臂,惹得她哇哇大哭。
家长这样的行为给了孩子一种错误示范,“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女孩在面对年幼的弟弟不乖顺时,她就会打弟弟,严重的时候还会用针扎。
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总是采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表达爱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渐渐地,孩子也会成为“施暴者”。
因为孩子会在痛苦中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孩子会充满戾气,性格越显得暴躁。
《双向养育》里说:“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锤子,问题在你眼里就是钉子。”
管教孩子,不是硬碰硬。
一切以孩子的感受为第一位的教育,才能养出幸福感的孩子。
03、父母溺爱,让孩子用愤怒来反抗
《超级育儿师》节目中,有一位爸爸求助:3岁的儿子总会无缘无故发很大的脾气,并且很仇恨自己。
他说:“孩子只要在家里,就会经常会发很大的脾气,如果我去安慰他,就会被他抓伤和踢打,感觉他有点仇恨我。”
有一次,孩子因为吐口水被爸爸轻轻拍打了一下脸,孩子就对爸爸又吼又打,还用嘴巴撕咬。
儿子的脾气非常暴躁,除了打人和吼叫之外,还喜欢摔东西,一点都不畏惧父母。
助长孩子脾气暴躁的罪魁祸首是家人的溺爱和纵容。
每次爸爸被抓伤了之后,就会向妈妈“控诉”孩子的行为,妈妈不会教育孩子,只是问他:你有没有打爸爸?
不管得到孩子有怎样的回答,妈妈都不会责怪孩子,反而说“他还小”。
孩子吃饭时发脾气,会把碗摔到地上,妈妈也不会教育孩子,认为“他懂事就好了”。
就是因为妈妈事事都不计较,让孩子觉得“我想做什么都可以。”
这样的心态让他接受不了爸爸的严厉,才会用这样的方式“忤逆”爸爸,所以脾气越来越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纵容,或是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时间久了,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我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不能让我满足,我就可以反抗。”
只有爱而没有惩罚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变得肆无忌惮,只要不被满足,就很容易发怒。
孩子的所有坏脾气,都是父母将他养“大”的,如果父母不管熊孩子,他就会用“熊脾气”来压制大人。
爱中带着管教,遇事不要样样满足,才能让孩子有温和的性格。
白岩松说:为人父母,要小心你的思想、语言、行动,因为这些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的正面性格,才能让他拥有与世界握手言和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的不同教育,赋予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充满爱的家庭,让孩子带给别人温暖;
好的情绪,让孩子和颜悦色;
被父母爱得有原则,会让孩子在分寸感中爱得有力量。
所有的教育结果,都是让孩子变得“懂人性,有人情”,它是孩子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89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16669 人想测
免费测试
7647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6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45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