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老实了,被欺负也不敢吭一声!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求助:孩子不懂拒绝,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有一天,她带着儿子在外面玩沙子,一个小孩拿着铲子来跟儿子换。
儿子没理睬,低头挖沙子,很明显表现出了不愿意。
可对方的姥姥却在一旁一直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借弟弟玩会吧。”
她也觉得,孩子应该大方点,试着去和别人分享,就劝儿子和弟弟交换着玩。
儿子仍低头不语,默默地抗议着。
不想姥姥直接动手抢走儿子的铲子,丢下自己的给儿子,强行让两孩子交换着玩。
她心里虽然不舒服,但想着“以和为贵”,也就劝孩子:算了,也没差,都是铲子。
儿子依旧默不吭声,没有哭闹抢夺,也没有拿对方的铲子,而是开始用手挖沙子。
之后,她反复想起儿子在沙滩上低头隐忍的模样,越想越揪心:孩子这么胆小,连被比他小的孩子“欺负”了,也不敢反抗,该怎么办?
父母要求孩子礼貌、谦让、懂得分享,这样的教育本身并没有错。但当父母过度强调,并常常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本末倒置。
慢慢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观念: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而把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过分追求他人认可的心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
他们总是有求必应,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可孩子越是退让,别人越不懂得尊重他,而他拱手让出的应得利益就越多,这等于在不断掏空自己,开启了一个“恶”的循环。
《人间失格》一书中所说:“我的不幸,是因为没有拒绝的能力,因此别人一旦劝诱,我便觉得假如拒绝的话,会在对方心里和自己心里都留下一道,显而易见、永远也无法修补的裂痕。”
所有违心的接受,最后伤害的都是自己。
而带给孩子痛苦的不是别人,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以及不懂拒绝的处事之道。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敢拒绝
其实,孩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懂得说“不”。相反,每个孩子都有喜欢说“不”的阶段。
只是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怕说“不”的心理原因有二:
(1)就这样拒绝,会不会伤了对方的心
日本有位教授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说出拒绝的话了。”
在面对那些不想接受的请求时,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犯同样的毛病,不好意思开口拒绝,似乎只要说了“不”,就等于伤害了对方,还会心生愧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投射效应,把自己害怕被拒绝的心理投射给了对方。
这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没看到他哭了吗,还不赶紧给他,真不懂事。”“你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借我,我就不和你玩了。”
这些惩罚,总能让他们的内心被内疚、羞愧、害怕所占据,以致于他们害怕“被拒绝”的伤心,更害怕“拒绝他人”所带来的恐怖后果。
所以,与其说他们怕对方被拒绝受伤害,不如说为了避免自己重新体验到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痛苦,因为拒绝被指责、被惩罚,甚至失去父母、朋友的关爱。
他们的“好”,是被自己的畏惧驱使,对拒绝、抛弃、愤怒或对抗的畏惧。
(2)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拒绝
当别人提要求时,有些孩子总能一口拒绝,有些孩子就显得茫然无措。
归根结底在于,心理界限是否清晰。
所谓的“心理界限”,就是让孩子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领域是自己的,是别人不能侵犯的。当心里有了判断的标准,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孩子就知道该不该拒绝了。
反之,生活中没有“界限”的孩子,会不知道自己底线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照顾自己的感受,一旦别人态度稍微强势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妥协和退让。这也是许多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
学会拒绝,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卓别林说过一句话:“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拒绝中度过的,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有选择就必然会有放弃和拒绝。
所以,学会对别人说“不”,是社交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1)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拥有拒绝的权利
《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邻居来家里借电熨斗和电风吹,看中了小雪的杂志,想借去看看。
小雪在房间听到后,立马走了出来,简单和阿姨聊了几句,就问她:“阿姨,你能把手上的杂志还给我吗?”
阿姨愣了下,没想到会被拒绝:“借阿姨看看好吗?”
小雪坚决表达拒绝的立场:“对不起,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您。”
阿姨走后,小雪父母好奇地问:“你怎么说出这个‘不’,还不需要找理由?”
小雪淡定地答道:“说不本来就不用理由,我有权利拒绝别人。”
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权,孩子可以选择分享他的食物和玩具,也可以选择拒绝。这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全因自己的意愿而定。
所以,不必因为担心拒绝别人会伤害别人,而内疚到无法开口说“不”。一旦别人提出请求,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2)帮孩子划清界限,允许孩子说“不”
在《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中,作者提到的教会孩子“三件事”原则。
“三件事”指的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而所谓的原则,就是指谁的事情谁负责,以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
在不涉及到安全或原则问题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表达自我意愿和想法,给予孩子选择和参与的机会,不强制孩子分享,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合理,要向孩子解释其中的道理和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这样在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时,他才能勇敢地说“不”。
(3)教会孩子拒绝的技巧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简单直接地说不可能很难。因此,教会孩子婉转、礼貌地表达拒绝,也是很重要的一课。
比如,拒绝他人请求,可以这么说:
“这个玩具我很想换给你,但是它是爸爸买给我的,我很喜欢。”“我可以让你玩秋千,但你需要等我玩完,我还想玩一会儿。”
这种“态度+措施”的方法,一来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玩具只能你自己做主,借不借也全凭你的意愿;二来通过父母的以身示范让孩子从中习得解决冲突的办法。
这种礼貌性的拒绝,不会让对方觉得难堪和不被尊重,也不会让孩子觉得歉疚。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请他家大姨吃饭,没想到大姨不停地点菜,一直点到这个年轻人“破产”。
起先年轻人疑惑不解,到最后他更是满肚怨气,可始终不发一言,不加阻拦。
直到吃完饭回家,大姨才告诉他:“傻孩子,你长大后的第一堂课,就要学会拒绝,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和无端勒索。”
学会拒绝,是一种生存能力,更是一种自我保护。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谦让并不是没有底线的迎合,拒绝别人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保护我们自己。
所以,千万别觉得“只是玩具被抢没什么大不了”,千万别觉得“只是被插队没多大影响”……
要知道当孩子对一件小事说“不”时,其实也是在为将来面临困境时积蓄说“不”的勇气和力量。
每一次拒绝,都能让孩子明确自我的底线原则,自主规避掉可能遭受的损失伤害。
亲爱的父母们,想要孩子活得舒坦自在,免受侵害,从教会他说“不”开始。
作者简介:夕暖,新晋宝妈,一手奶娃一手育已。坚信没有打不倒的神兽,只有不学习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2135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112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85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47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2287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