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刷三观!
近日,江苏一位女子被自己的亲妈告上法庭,原因是:
她指导女儿学习时多次施虐,孩子的外婆看不过去,决定向法官申请更改孩子的监护权。
铁证面前,女子的确有极大过错。
于是法庭决定,日后孩子的监督权归外婆所有,父母承担教育费用及抚养费。
结果大快人心,却又令人痛心!
孩子的监护权可以变更,但她曾遭遇过的事,能被抹去吗?
要知道,孩子已经有长达三年被妈妈暴力对待的经历。
自从她跟着离异单亲的妈妈一起生活后,妈妈就对她抱以极大的期望,希望她能成才,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
不过是小学生的她,被迫学习中学英语知识。
目的在于提前学习,日后上中学能有更多的时间学别的新科目。
只要她不好好学,妈妈就动嘴骂她,动手打她。这样的家暴行为,甚至惊动了法院,出示人身保护令保护她。
然而那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妈妈一发现她没有按要求完成额外布置的“提升作业”,怒从心中来,直接用正在炒菜烧得滚烫的铁铲烫向她的手和脸。
如此暴力,非但屡禁不改,还不断升级。
护孙女心切的外婆,才做出如此决定。
有人提出质疑:这哪是什么望女成凤啊?妈妈此番,根本就是虐待!
是啊,“望女成凤”永远都不是虐待孩子的借口!
所有以爱之名的暴力,根本不是教育,而是暴行!
热衷“棍棒教育”的父母,究竟输在哪里?
同样是恨铁不成钢,以“爱”的名义暴力对待孩子。
江苏“虎爸”蔡某,得知10岁的儿子学习成绩不断下滑,还对他隐瞒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气到动了粗。
他先把儿子的双手双脚绑在椅子上,然后上木棍殴打。
木棍打断了,还不解气,继续用皮带抽……
一番虐打,直接把儿子打成了二级重伤,他也因此获刑两年。
明明是“爱孩子”,为何差点将其置于死地?
采访中,蔡某表示,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实在不想儿子和自己一样不学习没本事。
对他而言,只要能让孩子好好学习,打断几根棍子有何妨?除了打,他别无他法。
其实“老子打孩子”的新闻,屡见不鲜,时见报端。
大家总觉得“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孩子就该打,不然不长记性。然而仔细想想,对孩子动手,真是爱孩子的表现吗?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脑潜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专家高成华教授指出,打孩子是教育无能的表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父母本能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他要是不听话,不听管教,就得打,打到他听话为止。
如此一来,父母完完全全显示出教育权威者的姿态,却忘了,孩子是人,根本受不了这些向他一次次挥过去的拳头。
曾听过一位妈妈在打孩子后的忏悔:
“谁会舍得打自己的孩子啊?只是他的表现实在令人生气,当时真就控制不了自己,一个巴掌扇过去,就恨不得多扇几下。”
暴力教育,是一种理智受控于失控情绪的教育。
一旦开启了这个“暴力”的按钮,父母心里,就没有了孩子,只有想着强行控制胁迫孩子听话的父母自己。
为什么“打骂孩子”屡禁不改?
那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期待看得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比孩子的尊严更要紧。
他们执意要做孩子的领航员,一旦发现孩子偏航,就简单粗暴地纠正孩子,改正孩子。
暴力无效,只会“以暴养暴”
在节目《变形计》中,有这样一位爸爸:
想着把儿子送到农村里“改造”后,儿子一定会大变相,对他尊重一些。
可在要求孩子陪吃饭这件事上,他态度强硬,不容许儿子拒绝,甚至还搬出自以为是的说辞“就当我是普通朋友,你也要陪吃饭”逼儿子顺从。
本来父子俩关系就十分紧张,爸爸还一个劲地咄咄逼人,只让儿子愈发反抗。
见“约饭”不成,儿子还爱理不理,爸爸被激怒了,抡起拳头揍儿子,父子俩扭打成一团。
纪录片《镜子》有句台词: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习惯控制胁迫的父母,养不出真正听命顺从的孩子;遇事只会使用暴力的父母,更不可能教出听话乖巧的孩子。
根据统计,在家庭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别人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出74%,与此同时,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在成年后重复这一循环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倍。
也许当下孩子对父母的暴力深恶痛绝,心里暗暗起誓以后有自己的孩子绝不会如此待他。
可孩子不过是孩子,很多时候,他未必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一切影响。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自己“暴打儿子”后的心情:
自己从小被父母打着长大,当时就想着,以后有孩子了,一定要好好说话,用心陪伴。
可万万没想到,孩子不听话,就像触及到自己的某个情绪开关一样。
当看到身旁的衣架子,自己就本能地拿起来,朝着孩子身上抽。
那一刻,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已经去世的父母的样子。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鲍恩说过,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模式和亲子关系模式,会持续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会倾向于复制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关系模式。
一个成天生活在暴力教育下的孩子,他耳濡目染的一切,都会成为自己心里的效仿。
即便他厌恶暴力,反对“棍棒”。
可在他情绪失控时,一切犹如故伎重演,学着父母的样子,继承暴力,将其“发扬光大”。
暴力教育,终究只会“以暴养暴”。
教育孩子,应另辟蹊径
翻看那些因暴力教育导致的家庭悲剧,不难发现,整个事件背后,都站着一位情绪失控、高期待、控制欲强的父母。
这便是症结所在。
失败的教育里,有太多父母的自以为是,孩子的深受其害。
真想发挥好教育的正面作用,就请放下拳头,停止辱骂,用别的方式引导孩子向上:
1、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做父母。
热播剧《少年派》的林妙妙,在一次和同学江天昊聊天时,坦言羡慕江爸江妈的情绪稳定。
作为过来人,她深知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的情绪问题。
所以她无法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反倒受父母不稳定的情绪所困,在妈妈的极力贬低和责备中,故意作对,和妈妈的关系几近破裂。
身为父母,不要忽略坏情绪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要想孩子听得进去父母的劝导和教育,请先管好自己的情绪。
管好它,才能管好自己和孩子沟通的尺度,进而达到教育的初心。
2、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接纳孩子的本相。
“乒乓球国手”邓亚萍,一开始希望儿子能像自己和丈夫一样,好好发展球技。
不曾想,儿子喜欢电竞的心,远胜过乒乓球。
出于对儿子的尊重和爱,她没有强迫儿子要放弃电竞。而是放下自己心里对孩子的规划,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期待,甚至还亲自去电竞俱乐部为儿子实地考察。
难怪大家都说“邓亚萍当父母很成功”!
虽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难免夹杂着自己的期待,但孩子的路终究要自己去走,父母永远替代不了。
与其强行要求,不如轻松放手。
少一些过分期待,孩子才多一份活出自我的自在。
3、温和教育,孩子才听得进去
暴力教育不可取,不妨采用低声、聆听和接纳的温和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不同声调会受到不同的效果,尤其是父母批评孩子,声调低孩子更容易接受。
主要是因为,低声调能让孩子更理智、情绪更平和,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消除孩子的抵制情绪。
只要孩子意识到父母愿意听他们说,并接纳他们的表达,教育便有了转机。
诗人惠特曼说过: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什么,就变成什么……如果是早开的喇叭花,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孩子看到什么呢?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成为合格的父母,绝不靠暴力逼孩子就范。
以爱之名的教育,永远都带着温和并坚定的力量。
唯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木羽。心理学深度爱好者,多年临床咨询经验,期待用自己的文字,治愈自己,及每一个人的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069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12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59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074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854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