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作者:看见心理 2021-03-26 13:42:03 成长心理

上周末,我们发起了一个征集,那些让你感到愧疚的事。

后台收到了许多消息,认真看完后,才发现我们心底都埋藏着难以说出口的复杂心情,自责、歉意、悔恨......

有人会为拒绝身边亲近的人,而常常感到不安;

有人因年少时不小心伤害前任,久久不能释怀;

有人在亲人已故后,为没能好好尽孝或者见上最后一面而深深遗憾;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留言,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关于愧疚的6个故事

@细腰

初二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件滑雪衫过年,奶奶摸着很羡慕。

我承诺奶奶,上班后会给她买一件又轻又暖和的羽绒服。

然而,一直到她去世,也没有实现。我内疚了好多年,至今无法化解。

@匿名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理妈妈,事后会不断责备自己;

拒绝男友的开房请求,即使对方表示理解,可还是会因为让对方不开心而感到内疚。

也许就是异常害怕别人因为自己难受,所以总是无限包容别人、委屈自己。

有些事情,答应的话,自己就会很不舒服,但是一旦拒绝了,又会很内疚自责,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呀。

@匿名

因为没过脑子说的话让同学有些难堪,我和她道了歉,她也原谅了我。

但我没原谅自己,我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重复那个场景,一遍一遍地感到尴尬、懊恼……

每次都是这样,说错话,即使得到对方原谅,也会在事后不停回想,不停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说话前不能动动脑子。

这样很难受,有时候甚至会自残来转移注意力。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成缺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2020年7月份自杀离世。

她去世前曾经跟我说过她的痛苦、她的迷茫不安、她想自杀。可我没有好好照顾她没有好好陪她。

直到我得知她离世的消息,我每天晚上都梦见她,梦见她躺在血泊中,微笑地看着我。

没有人能够预测最后一刻,不要让自己后悔。我不是傻,是愚蠢,迟来的爱没有任何用处,我早就知道。

@Welcome Sun

我不能原谅自己有轻生的念头,因为这让我觉得很对不起我的父母。

我是一个才22岁的女生,却在18岁时就开始想着如何意外离世。从高中、大学,再到现在实习,一直充满着无意义感。

所以我让自己不要停下来,只有累到身心疲惫,才能让我那些不想活下去的想法消失一点。

工作、兼职、每天跑十公里、参加马拉松、看看书。

在我真的丧到不行的时候,还会坐着十小时的车回去吃个饭睡一天,又回到工作的城市,劳累过后丧失的存在感仿佛会少了一点。

即使依然治标不治本,但还活着。

这个应该算是活到至今最对不起家人和自己的事情了。

@王大能

我至今无法摆脱这份愧疚。

我和前任大学时相识,但他因为抑郁症休学了两年。

后来我毕业了,他在北京读大二。为了给我安全感,他从大学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考来了我的城市。

最后的最后,却是我先放了手。

他从最好的学校为了我退学离开,来到一个对他而言完全陌生的南方城市,最后却被我抛弃在这个地方。

时至今日,我已结婚,但是对他巨大的愧疚感依旧时时刻刻笼罩着我,甚至有时觉得自己不配幸福,不配为人。

甚至当我和丈夫吵架时,我心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在说,报应,这就是报应。

你现在过得好吗?

真的对不起,我不知道我做什么能弥补我对你的伤害。只有当我知道你现在幸福平静,才能稍稍宽慰些许。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常常内疚,会带来什么后果?

看完大家的故事,内心不禁有些沉重。

成长过程中,因为我们想要做自己,有自己想要去到的方向,而这可能和周围人对我们的期望不一致。

所以,或多或少会让身边的重要他人失望难过,我们就会产生歉疚感。

心理学家Greenberger和Padesky认为,内疚往往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产生:

我们认为自己违反了心中的重要规则

我们没能按照自己设立的标准行事

我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

我们本应有不同的做法或者做得更好

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对别人产生了伤害时,就会产生愧疚感。

这时,我们的感受往往十分复杂,歉意、懊悔......这些感受都会一股脑涌上来,不停折磨自己,让我们难以平静下来。

但是,适当的内疚是健康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

昨天看了一天剧都没有学习,这样怎么能通过考试呢?于是第二天重新调整了安排,认真准备了一整天;

最近一直很忙,都没有抽空回家看看爸妈,他们一定很想我了,安排好工作这个周末回去一趟吧;

... ...

可如果过度内疚,我们就会停不下来自责,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心理学家Guy Winch认为,过度愧疚会带来以下3种负面后果:

难以集中注意力

如果内疚感一直得不到处理,它就会像一个一直停不下来的闹铃。

当你在工作、学习时,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那种罪恶感就会冒出来折磨自己。

研究也确实发现,当你感到愧疚时,注意力、创造性和效率都会大大降低。

无法坦然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2组大学生,并让其中1组感到轻微的内疚。

接着,给出一些物品,他们可以任意选择来度过后续的实验时间。

结果,没有内疚感的人,选择了电影DVD和下载好的音乐,而那些有内疚感的人却选择了学习用品。

研究者发现,即使只是轻微的内疚,也会让人无法开心地生活,如不再去朋友聚会、也不庆祝生日等等。

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自我惩罚

有一种现象叫Dobby effect,它是说人会运用自我惩罚来避免罪恶感。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招募了41名大学生,随机分成:

内疚组:13人,写下让他们感到内疚的事;

伤心组:14人,写下让他们伤心的一件事;

中立组:14人,写下上次他们去杂货店的过程。

完成后,实验人员测量了每个人的内疚程度,接着,3组学生需要做6次电击试验,并自行决定电压强度。

(为了防止被试给自己过强的电击,能调节的最高电压强度会被限制在80V下。研究人员预先试验时,当电压强度为56V时,会开始感觉不适。)

结果显示:内疚组,会比伤心组和中立组给自己更强的电击。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也就是说,适度的内疚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但是过度的内疚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允许自己享受生活,严重时还会自我伤害。

总是忍不住内疚,怎么办?

《理智胜过情感》中,心理学家Greenberger和Padesky提到了战胜内疚的方法。

其中,有4个步骤:

评估行为的严重性

如果你经常感到内疚,那可能是你的生活与自己的原则不一致,或者你把许多小事看得太严重了。

因为,面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感到的内疚程度会不同。

你可以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来衡量行为本身的严重性,看看自己是不是把事情夸大了。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衡量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评估了行为的严重性后,我们可以画个图,来评估哪些是你的责任,哪些不是,减少不必要的内疚感。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妻子朱迪向丈夫维克抱怨家里开支过大的问题时,维克没忍住,大发雷霆,可事后又感到十分内疚,因为他曾向妻子承诺过不会再攻击她。

为了应对内疚感,维克画出了一个责任分布图: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他发现,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主要责任,而且也本可以控制住情绪,于是维克决定做点什么来弥补对妻子造成的伤害。

当划出责任饼图时,我们就可以客观看待自己的责任——

对于那些总是为小事感到内疚的人,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对糟糕的事情负100%的责任;

在真的伤害了别人时,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应该如何弥补。

尽力弥补你所造成的伤害

如果真的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弥补自己造成的后果:

去勇敢面对自己伤害的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确定具体的补偿措施。

另外,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怎么做,而别人是否原谅你就是他们的决定了。

但不管别人如何反应,当我们做出补偿行为时,自己就能感觉好很多,因为我们正在试图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自我宽恕

心理治疗师Beverly Engel提到,好像很多人觉得自我批判才能提升自我,但是实际上,它们反而是变好的阻碍。

因为,持续的内疚自责会增加我们的羞耻感,降低我们的自尊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很难有动力去做出改变。

然而,如果我们总是难以原谅自己,那可能是我们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觉得自己一定要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一个足够好的人。

可我们就是普通人,总免不了犯错,而且我们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后果常常与许多环境因素有关。

当然,自我宽恕不是说要我们去否认自己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而是需要认识到,我们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对的时候,我们并不完美。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最后

内疚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感受:

在我们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脱离父母、伴侣这些重要他人的期待,让他们失望;

在我们忙于生活的日子里,也常常会自顾不暇,难以照顾到身边的亲人、朋友,等到想要弥补时,可能已徒留遗憾。

但内疚的存在,其实也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善良、有良知的人,我们能意识到除了我们自身,周围还有他人值得我们去看见、去关注。

如果还有机会,我们可以努力去传达;可有时候,我们心中的每一份爱和歉意,并不一定都能传递到在乎的人心里。

可这种遗憾,也许就是生活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

该如何应对内心深处的内疚和自责

策划编辑:苏小菲 / 责编:陈沉沉 / 值班编辑:苏小菲

本文首发【看见心理】。累了,就来看见心理。这里是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的心理平台,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

References:

[1]Inbar Y, Pizarro D A, Gilovich T, et al. Moral masochism: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uilt and self-punishment[J]. Emotion, 2013, 13(1): 14.

[2]丹尼斯·格林伯格, 克里斯提娜·A. 帕蒂斯凯. 理智胜过情感[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8

[3]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squeaky-wheel/201411/10-things-you-didnt-know-about-guilt

[4]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compassion-chronicles/201706/healing-your-shame-and-guilt-through-self-forgiveness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哈利波特产后抑郁社交恐惧症亲密关系绿帽情结自卑心理心理效应悲观主义心理治疗叛逆期女人心理依赖型人格倾诉职业价值观抑郁症测试社交恐惧症洁癖焦虑症回避型人格智商测试双相情感障碍无性婚姻男人心理自闭症偏执型人格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