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一个提问:跟一群天天否定你,打击你的人一起生活,该怎么保持不生气,并且依然自信?
题主在详细一栏中,特别指出这个打击自己的人是:“朝夕相处的公婆”。
这并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很多与家中长辈一起生活的青年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冲突和矛盾:
我们对事情的见解、做事的方式不相同,长辈却总是要求我们与他们的“观念”保持一致。
帖子下面有很多人建议道,离开这样的环境。
是的,避免长期的接触是一个缓解彼此关系的措施。
但是,无论是东方文化之下的家族观念和现实的环境压力下,两代人居住在一起更为常见和普遍。
既然无法避免,那我们"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主动去思考“我们与长辈”之间关系的矛盾,尝试着在维护自己边界不受干涉的同时,去平衡关系,而不是被迫的隐忍或进入一种相互不适的状态中。
01、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你在厨房煮饭,有一个人站在你身边指手画脚,你加盐TA插一句,炒菜的顺序TA也要安排......明明是自己的主控场,却不断被操纵。
此时的你,内心是否产生了一股无明火呢?
如果TA是你的另一半,或者是一个你觉得可以表达出一些“攻击性”言语也不会破坏关系的人时,你可能就会采取某些方式,将对方推出干涉你的领域范围。
但若TA是一位长辈,你的愤怒可能就会被自己压抑下去,从而采取沉默或者顺从的方式应对。
表面上看,此时你这一股未发出的“火气”是由于长辈的行为所导致的——当然,这里面有一半是对的。
但是,为何面对一些人时,你能够捍卫自己的领域,而面对另一些人则没有办法呢?
这是由于,我们脑海中的“隐形观念”,在引起我们的感受之前,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个“隐形观念”包括“我不能够和长辈顶嘴”或者“我需要获得他们的认可,才能够证明我的价值”。
隐形观念属于我们认知中的不灵活观念,它很难被察觉和改变,但是它却时刻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会衍生出消极的感受:自我领域被剥夺的无助感、自身价值不被认可的委屈感......
上文提到,当我们的行为被长辈所干涉时,引起自身感受的两种隐形观念。
接下来,我们便来了解这两种观念是如何在其中施加影响的。
01. 不能违抗长辈的观念
中国文化自儒家学派开启“尊老爱幼”的意识形态后,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传承渗透在我们生命之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尊老”的理念最初由孔子的“有等差的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长辈”当其“父母”一样对待)的继承与发扬而不断的被广泛传播。
但是,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缘故,并未能完完全全的被阐述清晰。
比如:“尊老”的思想传承被误认为是一种盲目的“顺从”。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与长辈交往的过程中,都是作为“听取”、“被教导”的角色。
实则上,在《论语·里仁篇》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弟子规》又言:“亲在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犯错时,子女的劝谏应该是温和而委婉的。若父母不听劝,那就放手让父母去经历,慢慢引导,不要怨恨。
同义,我们与长辈的交往并非是一味地顺从,长辈也会犯错,而我们作为晚辈,也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盲目地顺从和隐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们在知识的积累上,相比于长辈必然有更多新颖知识的吸收。这时,我们也有责任与他们共同去成长,主动去寻找更好的融洽方式。
2. 寻求认可感
如果说,面对长辈越界的方式,我们拼命忍让是固有的传统习俗影响。
那么,因他们否定的言语和行为,使我们否定自身的价值,则是我们将自身“是否有价值”依托于他们评价之上的观念。
与长辈相处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希望获得他们“认可”的想法,就像我们小时候会自然将父母的评价当做是自己存在的价值一样。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以及独立的人格,从而可以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分离。一方面理解他人拥有与自己不同见解的权利,一方面又能够让自己不陷入他人的评价之中,失去自我。
这是一个成熟的自我。
图片
但很多人的心理并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他们时刻将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价值判断。
如果对他人的认可有强烈的需要,则会更容易在面对“就事”的建议时,将其当做是人身攻击,并认为这是个人失败的体现。
这样一个不成熟的自我,将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别人的手上,也给了对方掌控你情绪的权利。
想要停止这种自我否定的感受与不断被越界、失去自我空间的关系,便要了解自己观念与感受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行为上的调解来调整自己与长辈的关系。
01、找出观念与感受之间的关系
观念衍生出规矩,内心的感受令你必须遵守这些规矩,于是你的行为就产生了。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必须要了解到观念与感受、行为之间的连接。
首先,你可以在感受到“消极情绪”时,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在其后面加上“因为”二字。然后,在“因为”后面附上具体的内容。
这种连接可以帮助你弄清楚自己某些感受产生的原因。
比如:
当我被长辈否定,我感到难过,因为我的优秀需要他们的认定。
当我知道自己令长辈失望时,我感到内疚,因为让他们高兴是我的责任。
......
你可以根据这样的形式,自由的畅写。当你写出来了之后,找到了感受的根源,就可以开始控制它们了。
02、进行自我界定
在上面的步骤中,你可能已经发现自己观念和感受,是跟自己互动的人物相关。与此同时,你也在承担他们的情绪、情感。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互动,情感便会互相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对别人的感受产生影响和全权负责是不能等同的。
比如,当你感受到情绪不悦时,你需要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这是你的责任。同样,当长辈情绪不悦时,他们也有责任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
当你为了他们的心情而忽视自己的需求时,你并没有为你们的关系带来任何好处。你稍后不可避免地会愤怒,会埋怨TA,这些情绪最终会影响关系本身。
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到情感上的独立。
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和长辈断绝联系,而是你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可以做自己,他们也一样。
这也不意味着你要刻板的划定自己的领域,不允许所有人踏入。自我区域的界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具备灵活性的。
比如: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每个人的生活规律不一样......这些习惯的不同可以相互包容和理解,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调节,由你们协同,自由灵活的变动。
但是,在一些关于个人的私人事情、夫妻关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面,如果长辈在没有你们许可的情况下,随意干涉。这时,你就要坚定的立场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03、非辩护性回应
那么,如何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能够做到像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言,不含敌意的坚决呢?
首先,避免情绪激动时的接触。因为,你的想法和判断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其次,在界定自我的领域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这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只谈“事”而不谈“人格或情绪”。
比如:
长辈喜欢在汤里加很多盐,认为这样有味道才好吃。但你知道,盐分摄取太多,对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
这时,你和长辈交流时,不用直接说:“你的想法是错的,加多盐对你身体不好”。
而是说:“是的,加多盐确实会有味道些。但是,我从书籍中有看到医生说,盐分摄取太多可能对人的身体不太好。”
这样一来,你的立场便会通过意见的形式呈现,而不会被长辈看作是挑战,也就大大降低了引发过激情绪反应的概率。
一开始,与长辈交流时,我们都可以先在一些小事上进行“非辩护性回应”和立场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自身也会增加自信心,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长辈也会发现与他们交流的是一个成熟而独立的、可以与他们平等坐在一起交谈的人。
人与人的相处从来都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里面势必会有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但是在关系中,面对冲突时,调整自己在关系中的平衡,学会灵活的处事方式是大有裨益的。
祝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59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318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25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21526 人想测
免费测试
21495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