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类型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6-21 17:44:19 成长心理

妈妈养育孩子的方式,决定了TA的依恋类型

“依恋”一词是1969年由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来的。通俗理解,“依恋”就是指孩子跟妈妈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母亲(指养育者)是孩子人格形成时期(0-3岁)最重要的人物。母亲与孩子之间互动的方式,形成了孩子人格发育的基石,也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内,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建立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和别人建立类似的关系,拥有类似的社会生活。

鲍尔比在其所著《依恋三部曲》里提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这些幼崽为了获得父母照顾生存下来,会通过哭泣、喊叫、纠缠等方式,抗拒父母与他们分开。

人类也是如此,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一般为母亲)的依赖会以不同的模式表现出来。当妈妈不在身边时,婴儿普遍都会感到焦虑害怕,并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1978年,鲍尔比的学生Mary Ainsworth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Ainsworth通过大量的婴儿行为观察,总结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

一、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约60%)。

这样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满怀热情的去探索新的环境。他们也会害怕,也会遇到挫折有想退缩的时候。但只要回到妈妈身边,又重新变得充满勇气。

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2、“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些儿童在分离后最初会不安,接着变得极为痛苦。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被称为“焦虑-矛盾型”(约20%)。

他们有时会过于缠着妈妈,一刻不停的索取妈妈对他们的关注,想完全占有妈妈。如果妈妈稍微有一点分神,跟其他人讲话或者被其他人触碰,他们常常歇斯底里的大叫。

有时又对妈妈的呼唤视而不见,以自己为中心乱发脾气,任凭大人如何安抚都安静不下来,情绪经常失控。

3、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儿童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他们对玩具的关注胜过对父母的关注,好像玩具才是他们生活的中心。(约占20%)。

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并不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有压力,显得毫不在意。然而,对这些婴儿的心率及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水平测试却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压力,而是掩盖了自己的不适感。

Mary Ainsworth认为,这三种依恋类型形成后,婴儿在之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新环境的反应上都会体现出差异。

当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向父母寻求支持,但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好奇的开始探索新环境;焦虑-矛盾型的儿童不敢探索,反而对着父母大哭大闹;回避型的儿童即便是在害怕的情况下,也会和父母保持距离,独自一人待着,不向父母寻求帮助和安慰。

养育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类型

二、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婴儿的依恋类型

面对这样的差异, 人们自然要问,婴儿在依恋模式方面的差异,是由基因和遗传决定的天生不同,还是由后天的养育造成的?

Ainsworth把视线转向了婴儿的父母。通过实验观察,家庭走访,问卷调查, Ainsworth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婴儿的依恋方式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性。

1、安全型依恋父母表现

当婴儿需要照顾时,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及时回应,对婴儿的情感需求很敏感,态度积极,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给婴儿提供必要的探索空间,并允许孩子犯错,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是及时准确的。婴儿还不能说话时,只能通过有限的表情来告诉父母自己的需求。敏感的父母能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并及时给出回应。

我反思了一下,在听懂孩子的需求方面,我老婆比我强很多。小宝未满一岁时,我只能听出他到底哭没哭,我老婆能从他哭声里听出他需要什么。是饿了,渴了,还是要便便,要抱抱。

现在他能说一些简单的单词,用动作表示一些含义。要看动画片熊出没了,就摸自己脑袋,哦,我知道这是表示光头强。

他不看光头强了,要看其他动画片时,他没法表述,急的嗷嗷叫,我也不知道他喜欢哪个,只能把他抱到电视机前面,让他对着画面一个个指。

我就在旁边挨着问他,这个吗?这个吗?

这个办法虽然蠢,好歹还能跟他沟通。

但更多的时候我是抓狂的。遇到他大喊大叫不高兴时,我也不知道他需要什么,给水水不喝,动画片也不想看,刚吃过饭也不饿啊,我急的团团转,他还发脾气抓我脸,扔我眼镜。

我老婆陪伴孩子多,我因为工作关系陪伴很少,所以对孩子一些特有的表达方式不了解。

但我仍然愿意努力去尊重他,跟他沟通,回家少玩手机,多陪伴他。

如果做不到准确回应,先做到及时回应吧。

毕竟准确率可以逐渐提高,而及时回应,是我对他的爱。

2、“焦虑-矛盾型”依恋父母表现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行为无法预测,教养方式经常前后不一致。他们也许是在陪孩子,可是大多数时候都错误地“回应”了孩子,且对孩子时而热情时而冷淡。

孩子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确定父母什么时候会回应,孩子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发展成“焦虑-矛盾型”依恋。

我回忆了一下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的态度就经常是两极分化的。

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在海南岛生活,有一段时间,我爸回四川联系调动工作事宜,我和我妈留在海南。

那时候我大概读小学三年级,我爸回四川以后,我妈情绪低落了很多,经常哭泣。

我并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只是本能的希望妈妈能开心一点。于是我抢着做家务,每天吃完晚饭,都会把碗筷洗干净。

最开始的几次我妈看到我主动洗完碗筷,开心的表扬了我。但那天我如往常洗完了碗筷,跑到妈妈面前报告希望得到表扬,我妈劈头盖脸对我一顿骂:“谁让你洗的?你洗得干净吗?每次都要我来重新洗一遍!”

那一瞬间的感受我到现在还记得,委屈,伤心,难过想哭,像被人狠狠抓住心脏,我不懂,我又没做错,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困惑,我到底是该去洗碗还是不去洗碗?

我爸也有这样的表现。对我好的时候那个态度我想起来都觉得肉麻,讨厌我的时候恨不得打死我,我也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时候会变脸,无从揣测。

3、回避型依恋父母表现

当婴儿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对孩子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

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发展成“回避型”依恋。

这样的孩子可能是最无助的。他们并不是没有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只是一次次陷入无人回应的境地,压抑了自己的需求。

鲍尔比的研究里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很多婴儿的父母走向战场,再也没能回来,这些婴儿成为无人照料的弃婴,被政府集中送到托儿所,由护士进行养育。

战争年代,人手紧缺,这些婴儿大部分时间躺在育婴箱里,护士只能照顾他们基本的吃喝拉撒,他们经常哭到撕心裂肺,也得不到护士的回应。

渐渐的,这些孩子也不哭了,眼神失去光彩,在随后的时间里大片大片的死去。

多地托儿所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负责人把情况上报后,英国政府开始重视这些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有一家托儿所婴儿的死亡率非常低。

这家托儿所有一个护士,刚刚失去自己的孩子,她在这些婴儿身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热情。

她尽可能抽时间安慰哭泣的孩子,抱他们,跟他们说话。

这样的做法极大的增加了婴儿的安全感,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得到了政府的推广。

我知道,上面的例子太极端了,和平年代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陪伴和回应对孩子的重要性。

对孩子冷漠的父母,即使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也只能培育出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里,也只能不断的逃离,成为彗星一样的伴侣。

从小形成的依恋类型,将在无意识的作用下,持续我们的一生。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培育出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不论是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还是在职场上拼搏自己的事业,都能达到适应良好的状态。

虽然父母的养育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状态,幸运的是,这不是不能改变的。

依恋类型的三种分类不是孤立的三座大山,老死不相往来,而是联系在一起的三座山丘,处于一个连续变化的维度上。

如果你是父母,看到这篇文章,可以先观察孩子的表现,大体上对他的依恋类型做一个分类。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安全型的依恋,不用着急哦,你是果树,孩子是果树上的果子。

想要果子长得好,假如整棵树的状态不好,营养不够,或者遭受了病虫害,那么单独对着一颗果子使劲,是没有效果的。

你需要先修复自己,给自己多一些爱和关心,让自己处在一个安全不紧张的状态,你的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

假如你发现自己属于不安全型依恋,你需要先理解,为什么你的童年经历在今天依然发生着影响。

只有当你找到自己的羞耻感、低自尊、不安全感的根源时,你才有可能修复它们。

这个过程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反思。

你还可以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和TA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关系。一个能够读懂你的需要、用成熟的方式对待你的爱人,也能够帮助你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控制情绪树洞性取向心理效应分院测试绿帽情节心理医生MBTI测试偏执型人格九型人格双相情感障碍人际关系叛逆期亲密关系洁癖心理医生产后抑郁心理学家心理测试心理测评系统反社会人格易怒症依赖型人格回避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