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学习育儿知识的家长可能对“接纳”这个词并不陌生,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也会被告知要学会去“接纳”他们。但是,接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家长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接纳?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接纳问题。
很多家长会觉得接纳是一件很理想化而且难以做到的事情,孩子明明有那么多问题,你还要我去接纳,臣妾办不到啊!我更希望他改掉他的坏毛病,比如不上进啊、拖拖拉拉、爱玩游戏等等。到了家长发现这些问题短时间没办法解决的时时候,想起了“接纳”,家长可能就会想,“那我就接纳他吧,改不掉就改不掉了。”
然而,这样被动地接纳很难持久,因为这种强迫性的接纳其实是一种压抑:压抑对孩子的不满、压抑自己对孩子的渴望和期待,甚至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接纳还是因失望而“破罐子破摔”,根本感受不到真正接纳后的平和、轻松,反而会让家长觉得接纳孩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种形式主义的接纳并不是我们真正倡导的用心“接纳”。
家长之所以觉得自己接纳了却还痛苦,是因为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孩子”,而孩子每一次的“不完美”行为,仍然会是一种刺激。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接纳孩子的反面,其实是“改变”。因此,喊口号似的“接纳”,本质还是排斥,还是想要改变孩子原本的模样。
但其实我们以为孩子要长成的样子,未必是孩子真正的潜力所在。比如本来孩子可能是一颗苹果树,但是因为家长觉得梨树很美,他要在苹果树上嫁接出梨子,孩子和大人都会走得很辛苦,并且他有可能会长成一颗扭曲的苹果树。
那家长可能就会问了,真正的接纳,就是去接纳孩子的一切吗?我们说,其实也不是的。真正的接纳,是接纳孩子的一切情绪和感受,接纳孩子这个人,爱他原本的样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茁壮地长成自己的那颗苹果树。因为父母的接纳,孩子也会学会如何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平和相处,并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势,发展出更好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需要注意的是,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不代表孩子的所有行为也必须全部接纳,不是说,孩子即使是个熊孩子、肆意妄为,我们也不管他。这是宠溺,不是接纳。因此,家长也要把握好接纳中的边界,在接纳孩子的同时,适当去引导孩子的行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669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4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91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8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65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