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在婚姻里受挫,孩子是无法逃脱这种氛围的。
父母的婚姻亮红灯时,孩子是很难从中学习到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为他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安抚爸爸或妈妈上面,并将家庭和谐的责任无意识地揽到自己肩上。
小学五年级的某天放学后,妈妈抓着她仓促地说了些话,她没有听得很清楚,只觉得脑袋闹哄哄的。接着,妈妈拖着大大的行李箱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这是一段她不敢多想的痛苦记忆。
如今念初中的她,在课堂上,老师拿着考卷,在她面前挥了挥,充满怒气地骂着,但她没有感觉。没想到,老师一情急,突然将考卷丢向她,她霎时觉得有趣,忍不住笑出声。
老师觉得她无药可救,让她去走廊罚站。罚站的时间很长,她的双脚几乎麻木。对于老师的责骂,她早就麻痹了,她喜欢麻痹,因为可以不用一直想着“妈妈会不会回来?爸爸好难相处。”这样令人窒息的问题。
她不记得妈妈临走前交代过什么,却对爸妈最后的冲突记忆犹新。那一次,爸爸吵不过妈妈,就掌着妈妈的头撞墙。隔天,她也激怒了妈妈,所以,她认为她和爸爸是赶走妈妈的共犯。 0 3
家庭治疗大师莫瑞·鲍文曾经提及“家庭关系中的三角化模式”,意思是“当父母一方有压力,回家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感染另一个人。例如爸爸回家,妈妈看到他脸色难看,一言不发,妈妈会感觉到他很有压力,这时压力就传给了妈妈。而当孩子回到家,感受到父母之间说不出的压力,以及妈妈的烦闷,此时孩子自然而然将这份压力承受,于是我们很容易看到一对沉闷的父母和焦虑的孩子。”
这是家庭关系中“三角化”很典型的情况。如果这个家庭持续以孩子作为化解的方式,孩子就容易产生一些症状,而当父母愈焦虑,就愈加强孩子的症状。
夫妻关系失和,无论离婚与否,孩子都很容易从氛围里吸收这些焦虑,进而定位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孩子也很难从中发展出自我,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当夫妻双方在争论谁是谁非时,孩子能感觉到其中的角力,因此无法聚焦在自己的成长上,反而努力地想拯救这个家庭。
一旦夫妻无法处理好婚姻关系,他们又对着孩子讲婚姻里的痛楚时,那一刻,他们反而就像需要帮助的孩子;但下一刻,当孩子不听管教时,却又变成指责孩子的严苛父母,甚至有时候还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坏,让我失望透顶了。”这种传递失望的方式,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是你造成的”,以及“你也是我痛苦的来源”。
当孩子难以消化这些控诉和指责时,他们就很容易自我放弃,或养成过度压抑的性格。而当孩子选择不看、不听,不想管也不想理的态度时,为了生存,他们容易变得无感,不愿意多听,或为对方着想。这种仿若切断神经,隐瞒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就像掐住自己的咽喉,让自己失声,只为了从父母双方互相指控及控制的战局中抽身而退。
其实,无论是父亲或母亲,当他们任何一个人离开时,都不是孩子的错。
以案例里的女孩来说,她的伤痛很严重,但当年若有人可以陪伴她,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那么或许女孩不会将沉重的包袱一直背在自己身上。
所以,当父母有争执时,身为孩子的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在父母争执中的处境,并试着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观看这场战局,或许可以更清楚自己的状况。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将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这样我们就不用自我责备做不好了,反而有立足点去指责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通过踩着别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很不错,如果对方依据投射配合演出,那么情况就会变得更复杂,这种情况叫做“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指我们将感受或想法在无法消化或者压制下来的时候,下意识地交给另一人。这种心理上的交换,就是将心里的自我切换到外面,所以我们在别人身上看不顺眼的、讨厌的,都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无法忍受的特质。
我们需要给自己多一些安静,来沉淀我们的思绪。需要多一点给自己的拥抱,拥抱那曾经无能为力的自己,拥抱那曾经对自己失望或感到无助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701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13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906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67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98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