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hler) 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历史上,具有非常的意义;而它在心理咨询临床实战当中,更具有诊断效力。
儿童发展的“分离-个体化”理论(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 of child development),对于理解3-4岁之前的儿童心理/关系发展——曾经是,现在仍旧是一把无可或缺的钥匙。
玛勒把0-3岁的儿童发展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其中第三大发展阶段,也就是最重要“分离个体化阶段”,又可以细分为4个小阶段。
以前读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时候,这些阶段都是要背的。因为它深刻地描述了在生命最初的3-4年内,新生儿是如何与母亲融合;并在接下来第一次与母亲分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个体意识的。
而我的临床经验表明——很多孩子后来的安全感,和其人格中的大坑,其实都埋在人生的最初3-4年。
所以我要再次梳理分离-个体化理论,分两次进行,以求精准细化。
以下分别论述玛勒所划分的,新生儿0-3岁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 正常自闭期 (出生-大约4周)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新生儿出生,到4周左右的这个阶段叫做“正常自闭期”(the Normal Autism)。这个阶段,新生儿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有过带新生儿经验的人们应该都知道——是睡觉、睡觉、再睡觉。
美国这边的儿科学家认为新生儿第一个月,每天睡16-18个小时都属于正常。而且美国现在几乎所有的儿科医生都会建议新生儿的父母——尽量不要打断新生儿的睡眠,不要采取所谓的什么两小时、三小时固定喂奶法,而是要按需喂奶,醒了哭了就喂,不醒不哭就不喂(当然最好不要超过四小时)。其目的之一,就是不打断新生儿睡眠。
按照玛勒的说法,新生儿第一个月就好像被包在一层“自闭的壳”之内——就好像在通过睡眠刻意地隔离外界刺激。
我现在想请各位站在新生儿的视角中进行一下想象:“我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宝宝,在出生之前,我生长在妈妈的子宫内——那里的环境好单纯啊,没有光刺激,声音刺激也被妈妈的大肚皮还有子宫壁给缓冲掉了,我泡在羊水里伸伸手脚就算是大运动了呢!现在呢,偶的个神呐!这么多光亮,这么多杂音,这么多新的触觉、嗅觉刺激,而且温度还忽冷忽热,真受不了啊!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太可怕了!”
按照玛勒的推测,新生儿之所以要有这么长时间的睡眠,实际上有一部分是为了阻挡出生后过多的外部刺激。这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出生前的宫内环境太单纯了,而出生后的外部世界刺激又太多,太overwhleming了,所以孩子不得不通过一个“睡字诀”来进行自我保护和隔离。
所以这种自我保护是一种重要的先天机能——父母应该配合保护,而不是过早地打破这一层“自闭的壳”。不要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对这个新生命,尤其是他的睡眠有过多地干扰。
结合现代育婴所倡导的,包括用包巾等物品尽量“模拟母亲宫内环境”的做法,我觉得玛勒对于自闭期的总结还是具有先于其时代的意义的。
保护新生儿“自闭的壳”,也就是是尊重其睡眠,实际上就是允许孩子,帮助孩子尽量顺利平缓地,完成从宫内环境到宫外环境的过渡,不造成所谓的“出生创伤”。这在当时其实是非常前沿的理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温尼科特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他认为人格最早期,最原始,最内核的部分是相当自闭孤独,且不可言说不可分享的。因此,他的理论和玛勒的自闭期理论是辉映的。
我个人还想再大胆地想象一下:目前自闭症的病因还没有被完全找到,自闭症的遗传病因说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现在早期创伤说又死灰复燃。
从孕晚期,到孩子出生后八周内——胎儿或者新生儿经历的身心剧烈刺激,被认为可能和自闭症的起病有正相关。如果是这样,那么自闭症起病,和玛勒信奉的新生儿正常自闭被外界刺激严重打破——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联系有多大?这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但也给研究者留下了很大的努力空间。
2. 正常共生期(大约2—5个月)
玛勒把婴儿出生的第2—5个月,也就是大致半岁以前,称为“正常共生期”(the Normal Symbiosis)。
玛勒认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特征就是婴儿对以母亲为代表的主要照顾者的绝对依赖,身心需要都得母亲来满足。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这一辈子,和另一个人身心边界最融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最最没有边界”的一个阶段。而且这种没边界,在这个阶段是必要的,是以后一切心理健康的前提。
用温尼科特的话说,你在这个阶段会发现只要婴儿醒来,他的母亲肯定就在身边,密切地关注着孩子的一切身心需求——饿了吗?冷了吗?睡少了吗?不开心吗?烦躁吗?
而这种猜测的精准性,全都奠基于母亲对孩子的需要,所拥有的一种超强的感知和直觉能力,玛勒把这种能力称为“母亲的第六感”;而温尼科特把它称为“原初母爱灌注”(The 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理解了这种母子超级共生的状态,你就可以理解温尼科特“没有婴儿这种东西”(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baby)这句名言的真实含义了——如果是婴儿,那么它就一定不会孤立存在,它的母亲肯定就在身边,和它组成一对“养育组合”(the nurturing unit)。这个组合越有默契,孩子以后心理就越健康。这个组合在现阶段越紧密,孩子以后就越有安全感。
因为母亲对孩子的需求跟进得非常及时,而且猜测通常也很准,再加上身心边界跟孩子完全融合。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有一种所谓的“全能感”(Omnipotence)——它会认为是自己通过“意念”创造了那些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好东东。
现在我要再次进入婴儿视角来转一转:“我是一个四三个月的小宝宝,我发现啊,只要我一哭,一个大乳房就会出现在我眼前,而我就有好喝的奶奶喝了;只要我一睡醒感到无聊了,就会有一个温暖的大手臂把我抱起来摇摇了;只要我一poop poop了,diaper湿湿了我不舒服了,很快就会有新的diaper换在我的小屁屁上;只要我打喷嚏了,就会暖暖的毯子出现在我身上……哇塞,我真是太伟大咧!俺是世界的中心!俺想要什么就出现什么!原来全世界都围着我转捏!噢液!”
这种正常的全能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每个成年人身上其实或多或少都还有残留。当你感到你不在了,世界就停止转动;当你感到你是世界的中心,独一无二的中心;当你觉得你想要什么东西什么关系,而那东西那个人就一定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是在重温人生最早期的全能体验。
那是最最美好的阶段,那个阶段全然的共生是被允许的,没边界是值得鼓励的,而我们的母亲,用她们的最伟大的付出和辛劳,创造出了一个拥有无比自信的小宝宝。
这种全能自信在以后的岁月中会慢慢地消减,因为妈妈不可能总是维持这种类似癫狂的育婴状态。但无论是玛勒,还是温尼科特,都把这个阶段婴儿的全能体验看得极其重要。“共生全能感”在逐渐接触现实以后,会蜕变为更有现实感的自信。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它或缺乏它,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满世界找人组成新的关系,来重新补充这种全能。
然而,对于这些长大甚至成年的孩子们而言,遗憾的是,黄金时机已过,新找的人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变成你的妈妈,回到跟你一颦一笑一动一静皆有默契的共生阶段。
而最最遗憾的是,这些新找的人们,有一大部分,会因为你的粘腻和过高的共生需求,而离开你——转而去寻求更独立的朋友或者伴侣。
And I am so sorry. It’s already passed, and it’s in the past.
在这里还有最后一点需要指出——因为这个阶段婴儿还区分不了自己和母亲,区分不了主观和客观,所以玛勒认为,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重大创伤,导致婴儿无法充满信任感地依恋上母亲;或者母亲本人退场而且没有有情感投入的照顾者顶替上——那么这个阶段就会成为将来精神类疾病的重要易感期。
大家知道,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客混淆,内外边界混乱,这种疾病的根子,在玛勒看来,就埋在共生期。
3. 分离-个体化时期(5个月—大约3.5岁)
在宝宝5个月以后,玛勒认为,他们就开始进入到一个她最为看重的“分离-个体化阶段”了,这个阶段将一直持续到36个月,也就是3岁左右(很多时候会持续到4岁)。
在玛勒看来,这是孩子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历的第一次身心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一次的分离的对象是“初始爱的客体”(primary love object)——通常这个客体是母亲。
也就是说,孩子和母亲的最甜美的蜜月期在5个月以后,将逐渐结束。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在你怀里开始像章鱼一样频繁扭动小身体;当他开始密切地注视着外界,而不再光是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我们就说,分离个体化阶段开始了。有人曾说,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世界的爱,将第一次大过对母亲的爱。此言非虚。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我们经由母亲来到这个世界,母亲是一个重要的管道,但世界才是目标。有孩子的朋友们,不要忘了我这句话。没有孩子的朋友,也不要轻视这句话,因为它在你迷茫无助时,会大致标定你前行的方向。
分离-个体化阶段,需要被细分为4个子阶段。其中每个子阶段对孩子而言,都有一些重要的身心发展成就。而且有一个子阶段,还藏着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抓狂的大坑。
所以我需要用另一篇文章,专门论述分离-个体化时期中的——四个子阶段。
这对我自己的养育,也是一份梳理,一份交代。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686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428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398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893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9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