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作者:三木水 2020-02-23 21:00:25 成长心理

1.你是谁带大的?

几天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离婚带着孩子的女人,下一站是幸福》。其中一句话,很多读者说有所触动:拥有决不自我攻击的彪悍人格。

很多读者留言反馈,感觉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谈到,比如:如何做到不自我攻击?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可能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自我攻击?

2.虚弱的客体,经不起攻击

我的一位来访者,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找到我。

来访者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生,但是,却非常自卑。因为自己性格软弱、敏感,以及,在和他人交往时,从不敢拒绝别人,从而,人际关系成为一种负担和消耗。来访者为此深感困扰。

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是这样的。

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父亲在外地部队,母亲在外地工厂——所以,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来访者自述,爷爷奶奶老实本分,为人善良,对她的照顾也非常耐心细致。

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看起来,除了主要养育者不是父母这一点点的“瑕疵”外,爷爷奶奶作为主要养育者,是尽职尽责的。接下来,我们的话题转到成长经历上。

我问她:如果让你回想成长中的事情,你能想到什么?她想了一下,告诉我说:不合群。从小就不合群。她低下头,皱了皱眉头,脸朝向一侧:从幼儿园开始,一直都不合群。原来,记忆中,似乎从幼儿园开始,来访者就经常被“欺负”。我问她:被欺负后,你会和爷爷奶奶说吗?她说:不会的。

咨询的突破口从这里开始。

原来,在她心中,她从不曾想过要和爷爷奶奶说“自己和小伙伴玩,被欺负”的这些“小事”。因为,在她觉得,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照顾她,已然非常不容易了。自己理应懂事,不给爷爷奶奶再增加麻烦。所以,她从记事起,看着爷爷奶奶日渐衰老的状态,她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酸楚。

这种感觉,让她学着“乖”。

“乖”的背后,是这个年纪,原本在外面遇到的委屈、需要的保护以及“任性”的表达,都被深藏了起来。

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当我们认为对方不够结实,我们就无法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也尽量收敛起自己的需求。以免我们这些表达,会击垮对方。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隔代长辈带大的孩子,是吃素的;父母自己带大的孩子,是吃荤的。

原因就在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隔辈”的主要养育者,相比于父母,当他们抚养我们的时候,他们的年纪更大;年纪更大,就显得个体更加“虚弱”。毕竟,生命在这个维度上,是自然本能绕不开的重要因素。面对虚弱的个体,我们就更不容易表达我们的攻击性。

因为,攻击虚弱的人,会让我们内疚。

3.攻击不了别人,只能攻击自己

年龄,是客观存在的、生理上的重要事实。但是,年龄却远不是唯一的因素。推而广之,我们是否能畅快表达,其实并不一定在于抚养者的年纪,而是在于抚养者是否虚弱。同样是父母,有的父母很“抗打”,而有的父母就很虚弱。

我的一位来访,女性,28岁。她来到咨询室,跟我诉说的是她根深蒂固的“存在主义焦虑”。

她说,似乎她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在她的脑海中,时常有一个画面,那是她小时候的一个画面:她在学习,妈妈给她默默地端来一杯水,她装作很认真、目不转睛地看书(因为妈妈希望她认真,不希望任何事情让她分心),而眼角余光看到了拿着水杯的妈妈的那双手。那是一双青筋暴露、辛苦劳作的手,她心里涌起一阵悲凉,她想到:时间流逝,妈妈总有一天会变老的。

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这种感觉一直跟着她,演变为今天的“存在主义焦虑”:她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想做的事情“来不及了”,父母老了,以及,自己不再年轻了。怎么办?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想知道:来访者妈妈到底哪里“错了”?导致来访者有这么沉重的“思想负担”?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指向“有人犯了什么大错”。

比如,来访者的妈妈其实是一位非常老实本分的人,身世凄苦,不足满月,母亲去世。这让来访者妈妈有一种从里到外、彻彻底底的委屈感。母亲非常脆弱,总是动不动就哭,受不了任何打击。但是,把希望都放到了来访者身上。于是,来访者努力、懂事,力争每一步都不能行将踏错。高度认同父母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隐藏起了自己所有的攻击性。每当她对母亲有什么不满的时候,稍作表达,母亲悲痛欲绝,她就会非常内疚。

被迫懂事,是唯一的方向。

4.别把孩子当容器

父母的虚弱,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无法完全表达,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虚弱到,需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容器。也就是说,我不仅不能涵容孩子情绪的表达,甚至会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的朋友40多岁,孩子高中。她颇感自豪地跟我说,她把孩子教育得特别好,自己只要一生气,孩子就会哄自己。所以,当孩子做了什么让她不能接受的事,她就拿出她的“杀手锏”:“耍脾气”。这个时候,孩子一准儿哄她。说的时候,从语气到表情,都洋溢着傲娇。

可是,孩子却有一个问题,孩子非常爱抓自己的头发,或者使劲挠自己的头皮。比如,做作业的时候,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用力地抓。因为太用力,所以抓到大量地掉头发。持续很多年了,怎么都治不好。

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她问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我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厨师,不擅长做鸡汤。于是,在基本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告诉她: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不是孩子,而正是朋友自己。

孩子抓头发的做法,其实是在做自我攻击,或者,是在用攻击自己头发的方式攻击父母。但是,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性无处释放。证据是:作为母亲的朋友只要一生气,一定是以“孩子来哄自己”收场的。就这样,无意间,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的容器。

5.决不自我攻击

如果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如何才能摆脱“自我攻击”的桎梏呢?我们尝试给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第一,意识到:请停止自我攻击。无论你已经在多大程度上习惯于做自我攻击,意识到这一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开始。当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潜移默化”地被驱使不断重复一个模式。而将潜意识意识化,不断扩大我们的意识范围本身,这就有疗愈的作用。

第二,在生活中,梳理自己自我攻击出现时的具体表现。每当遇到一件事,当意识到自己又在不知不觉地启动自我攻击模式时,在心理将这个行为标记下来。

第三,在梳理自己的自我攻击具体行为时,切忌启动叠加的“自我攻击”。什么是叠加的“自我攻击”呢?比如,当我们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自我攻击行为时,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谴责自己:糟糕,为什么我又在自我攻击?这就是“叠加的自我攻击”。相同的模式,会在连续的行为中,不断被启动。

愿我们都拥有决不自我攻击的彪悍人格。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MBTI产后抑郁症绿帽情节自闭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悲观主义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回避型人格原生家庭无性婚姻情商测试自卑心理思维反刍恐惧心理偏执型人格心理测评外貌焦虑职业价值观弗洛伊德强迫症霍格沃茨恐惧症九型人格心理治疗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