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理健康素养,起什么样的作用
在很多时候,比如说在青少年的治疗中,家庭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青少年的治疗其实不是家庭治疗,但是父母的合作与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一个高中的孩子,有比较明显的一些强迫症状,学校感觉到很忧虑,建议来做心理咨询。
后来发现孩子的症状很快减轻和好转了,这里面最有助力的因素,其实是孩子妈妈对孩子的强迫症状有了新的理解。
这个孩子的强迫症状是强迫洗手,在学校和在家都会出现。在家强迫洗手可能一进洗手间要花半个小时,妈妈的做法是,在20分钟的时候开始在外面掐表,不断提醒怎么还不出来。
妈妈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减少孩子强迫洗手的行为。
心理咨询的老师告诉他的家长,强迫症的背后是焦虑,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洗手的行为,很可能是他生活中的压力导致他的一些情绪上的不安和焦虑,没有别的办法疏解,当妈妈在外面掐表的时候,孩子会更焦虑。
所以这个妈妈知道了,希望孩子的症状减少,最重要的是要减少他的压力和焦虑。
妈妈在这样的知识之下就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整个家庭的压力都有所变化了。
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时候,是对孩子心理症状的缓解有着很强的效果的。
缺乏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
今天来看父母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对一件事很苦闷,他说他的邻居每天都打孩子,每天都可以听到孩子持续几十分钟的惨呼惨叫和大哭。
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很多人是很难受。这个朋友就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这个孩子不挨打。 尝试报警后,警察认为没打出个伤来,也不好管。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未来的情绪稳定性,自我价值感,对他人的信任等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良的影响。这确实是很痛苦的情绪,但并不一定同时带有身体上严重的虐待伤。
所以心理伤害方面的评估,应该是我们未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地时要重视的。 像这样的例子,需要帮助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比如说像美国,发现儿童受到这样的情感虐待,可以要求家长改,如果不改,可以将孩子安置到其他不受伤害的地方。
事实上这样的安置对孩子后续的发展也是有弊病的,对家庭功能的维护起不到好的作用,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也是需要帮助的。
关于打孩子,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问题。 很多心理健康的工作者认为,打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这些年仍然的在各种地方会听到有人说,我小时候也是被打大的,今天不还挺好的,甚至包括有一些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或专家也会这样去表达。
首先,从个案去做推论,是一个不科学的方式。类似的,并非每一个吸烟的人都患上了癌症,所以推论出吸烟没有伤害,这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不能从一个个案去做一个否定整个原理的推论。
如果用体罚之类的方式去惩罚孩子,包括骂他、罚掉孩子的一些零花钱、拔掉他一些玩的时间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很难说,骂孩子就比打孩子好一些,伤害都是有程度之别的,如果骂得非常贬低人格,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 那么惩罚会有哪些害处?
第一,惩罚可能会产生攻击行为和其他情绪的副作用,一个人受到惩罚往往情绪会更加负面,他会生气,会有很多郁闷的情绪。 当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爸爸打儿子,当孩子体力增长之后,儿子打爸爸,还有一些孩子被惩罚之后会去打别人的孩子。
第二,惩罚会导致逃避和回避。
惩罚还有一种负面的结果,就是孩子看到这个人就躲,看到这个人就跑,那么他的亲子关系实际上就变得更远了。 所有的教育,所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关系。如果我们治疗关系很好,再加上安慰剂作用,患者求助者基本上已经好了2/3,还有1/3是受他本人和治疗的因素影响。
当父母去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跟孩子亲子关系是很好的,甚至有时候父母的一些态度不用说出来,孩子已经明白了,而且愿意朝那个方向去努力。
但是当亲子关系不良的时候,你特别有道理的建议,孩子会为了让你生气和挫败而反着做。所以亲子关系的变量其实是决定教育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当孩子对我们产生恐惧和逃避的时候,亲子关系就疏远了,甚至被破坏了。
第三是使用者得到了负强化导致滥用。
为什么打孩子的这种行为一直都没有停止,因为父母觉得自己是有责任和有权威的教育者,觉得自己应该去管控孩子。而孩子都不听的时候,父母会有一种失控无助的感觉。为了让自己重新获得控制感,就会用武力上的优势去强迫孩子,给孩子带来一些冲击。
人生非常矛盾或者说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是,很多时候你爱的表达并不必定带来爱的回应,但是你攻击性的表达基本上都会带来攻击性的回应。 在使用暴力惩罚的时候,家长其实是获得控制感的,所以他会有一种好的感觉,如果当时孩子的淘气行为被压制了,他会感觉到这似乎是有效的,不打不听话,因此会继续使用这样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行为是用的一种迫不及待的、随手抓来的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感,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有害的。
第四,会导致模仿学习。
在家里挨打出来打人的情况,这就是模仿学习,孩子会更多学会用武力去制服别人。
第五,惩罚没有指出期望的行为方向。
我们当希望一个孩子能够变得更好的时候,并不是要他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他能够做出更多好的行为。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惩罚他,并没有告诉他怎样做是好行为,惩罚就是无效的。
好行为是需要教,需要示范,需要引导的,有时候甚至是需要分解动作去练习的。
第六,惩罚可能只是暂时压制了行为。
你力量很强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这个行为暂时收起来了,转身走开,行为又出现了。
最后一点,惩罚减少了内疚。
有一些案例里孩子越打越皮,其实就是孩子会有一个内心的天平,如果做错了事情,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当他受了一顿惩罚之后,他觉得自己已经付完了该付出的代价,这事儿平了。接下来又可以新开一局,接下来该怎么做怎么做。
我们养育孩子,是希望他内心有着优良的品质,是真的尊重别人,不是为了假装什么而礼貌。
他之所以不去做那些不良的行为,比如说去打别人骂别人或者是侵占别的东西,不是因为他害怕惩罚,而是因为他内心是有良心和道德的概念,如果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他内心是有内疚的,会使他觉得很不舒服,认为不应该这样做,所以打掉内疚之心的惩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坏结果。
我刚才讲到有些人会根据自己挨过打,觉得现在自己还算健康,就认为打孩子没问题。
当然我们没有人说打孩子100%会出问题,但还要提醒说有些人觉得自己挨过打现在很健康可能是错觉。这种错觉可能在于当你以前挨过打,现在也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养育中缺乏一些积极的教育方式。
比如怎么样跟孩子讲道理,怎么样四两拨千斤地引导孩子等这样的技能,所以我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成为一个更尊重现实,通过全面的观察现实,然后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的人,也就是更像一个科学家愿意打开眼睛去看与自己的假设不完全一致的现象,然后全面地根据这些现象去修改自己的理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3330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8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260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80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44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