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规则和约束,规则存在的最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维持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由于享受到规则所带来的好处,人们常常用它约束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些时候甚至会内化规则,把它当做人格的一部分,补充了原则范围。这类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深受毛主席时代共产主义思想熏陶的长辈们,他们可能会是规则的拥趸。
对规则的看待角度不能过于狭窄,也不能随意判断规则完全是“好”的,又或完全是“坏”的,如同看待我们的母亲一样,我们既能在她的羽翼保护下茁壮成长,又会被她的“好心”限定,造成人格发展滞后。对母亲又爱又恨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当某人说对母亲只有“爱”、没有”恨“,或只有“恨“、没有”爱“时,我们或许可以判断他/她可能遭受过早期成长经历的伤害。
对于规则的好处,这里就不再赘述,既然是分析与解释,那就拿”问题“来开刀,这既能满足深层次的自恋,又能把内在的攻击性升华,想想就觉得很过瘾。
今天去宜家采购,临走前在顾客休息区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吃着披萨,身后的外婆也吃着,她俩看上去吃的津津有味,而一旁的妈妈吃了两口就说:这个披萨不好吃,妞妞(化名),我们不吃了好不好?妈妈去给你买别的好吃的。小女孩没说话,继续吃着披萨,外婆也没有回应她,这时妈妈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这个场景在其它场合也会经常出现,套用网络热语就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小女孩对食物的感受正在遭受妈妈对食物的感受的影响,或者说妈妈正在用她对美味的评判标准给孩子立规则,行为用言语传达的意思是:妈妈觉得这个不好吃,你也要觉得这个不好吃,以后就以这个为准则。妈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是对她内心世界的反应,不禁会想,在这个小女孩成长的过程中,她很大可能会遭受来自妈妈的限定。
这位妈妈把规则与人格的部分紧密相连,把评判标准当做她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对规则的过度认同,是对向往自由的反向形成。由于自身的不自由,而导致孩子的不自由,在用爱包装的控制下,让女儿尝尝自己过往的不幸,寄希望让女儿来爱她,然而拥有共享经验的代际传承可能会让她的愿望落空。
在孩子玩游戏这件事上,也能看到对规则过度认同的影子。
对游戏的狭义定义可能是那些电脑上的网络游戏、手机上的游戏以及近年来比较火的桌游,但对游戏广义的定义可能就不会局限于这些与电子设备相关的游戏了,实际上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一场游戏,乃至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人生如戏。细细想来不无道理,学习的本质是记忆,通过对记忆课本中知识去解决一道道难题,算出正确答案时的心情和游戏里杀掉大boss时的体会应该是一样的,游戏与学习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有些父母却为孩子玩游戏苦恼不已,想尽了各种办法好像也无法解决孩子的“游戏瘾”。可以想象,这类父母对游戏的理解比较狭隘,他们把游戏过度拆解,分门别类,把所谓的”不好“踢出门外,仅把那微不足道的部分益处放置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但他们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如愿以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与约束导致的是对游戏愈加痴迷,所谓禁忌制造诱惑,孩子的好奇心永远都得不到满足。与其花费全身力气去限定他们,不如好好引导这股好奇心,使他们能真正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我见过许多游戏玩的很好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也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网瘾“。
对孩子“网瘾”的解释是,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过度反对是对自己喜欢玩游戏的抑制。当孩子经常玩游戏而忘记学习,本质上是孩子在替父母玩游戏,因为父母不允许自己玩,所以孩子潜意识在帮助父母达成他们的心愿。
许多时候,规则真正含义不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而是一种友好的保护,只有当我们内在的自我不够完善、不够强大才需要从外界寻找支撑,光靠填补和支撑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人的进化和社会发展无不都在证明人是有正面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这是我们生存在这颗星球上的大智慧。
再来看看九零后、零零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和老一辈人相去甚远,具体的变大就是许多规则不再适用于他们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使得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奋力前行,这些转变表面上是对前人总结的背叛,实际上天马行空的思维是创新的主动力,对旧规矩的抛弃并不是不礼貌,这正是对前人的尊重。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规矩与界限,不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则就是尊重对方规则,自由与创新才是人美好的追求,在这个时代见着光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81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96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48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9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8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