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只有一种实质性的美,那就是善良;这世界上也只有一种实质性的丑,那就是恶毒。外在的美丽往往只是浮于表面的现象,而并不能深入事物的实质。一朵剧毒的蘑菇可以有着极端美丽的色彩,但救命的良药却时常由其貌不扬的草药制成。
有时,我们的感情总是习惯性地对为我们的视觉同感官带来愉悦的事物抱有好感,而对于拥有令人不快的丑陋外表的事物,则往往报以恶感。设若从道德层面评判这种行为,它首先便是十分不公正的。这是因为,我们对于一件事物或赞许、或贬抑的态度,永远应当来自于这种事物的本性同实在,而绝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一种兴之所至的不确定感情之上。
我们不能因为仅仅受到了一次火的灼烧,便下定义说火是邪恶的;我们也不能由于偶然地得到了一次水流的滋养,便下定义说水是善良的。同样的,我们更不应当由于来自于外表之上短暂而剧烈的刺激,便轻而易举地对一件事物抱有不恰当的成见。
这种对于事物妄下定义的习惯,往往会引导我们走入一条我们不想走上的歧途,到达一个我们绝不想要去到的终点。就像是化作了人形的妖怪会引导路人走向那阴风阵阵的可怖魔窟一般,但没有人会自愿走进那阴气沉重的鬼巢。所以不论是《山海经》、《西游记》,抑或是在《聊斋志异》之中,用美好的外表作为诈术而诱骗过往的旅者几乎是许多妖怪的一个惯用技俩。
当然,我并不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就真的会有幻做人形的可怕妖怪来诱使大家走入魔窟。所谓的神明啊、魔鬼啊,都不过是文人骚客的想象、同普罗大众的迷信。但是古人出于自己的认识局限而作出的缺乏科学性的幻想,却又不乏拥有一定颇具教益的文化隐喻性。我们当然知道,《伊索寓言》之中的故事大都并非出于真实。乌龟不会真的去同兔子赛跑,蟋蟀也没什么可能去向蚂蚁借粮过冬。可是这些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从中汲取思想、获得教训,就像鬼与神的不存在并不会影响到我们透过鬼神的传说的表象,自故事的表面之下提取出它真正想要表达的具有隐喻性的思想同内涵。
话又说回厉鬼的幻术,为什么可怕的妖魔总是喜欢变幻自己丑恶的形态呢?这是因为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外表的美丽对人们起到的魅惑效应,并且将这种表里不一的欺骗赋予了一种文学性的隐喻。因此便有了可以化作美人的狐狸,也有了可以披上人皮的妖怪。美与丑的结合与转化有时就是突如其来,令人多少有些捉摸不清。
正所谓:“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丑与美的分野不可能像泾水与渭水的界限一般清楚明白。只不过,智慧的眼睛可以在美丽中看见丑恶、也可以从丑陋中寻找到美丽。因为它可以明确地洞悉美丽与丑恶的本质,那就是:美好的善与丑陋的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791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94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48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443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84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