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跳河自杀,真相刺痛数亿人:我们如何用语言暴力,摧毁了自己的孩子
作者:今夕何夕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令人悲恸的新闻。
10月13日清晨,江苏泰州高二学生朱健,留下一封绝笔信,走出超市,走上了桥,投河身亡。
遗憾的是,花样年纪,赫然消逝;
震惊的是,悲剧背后,少年一心赴死的决然和绝望。
“要是三天没人联系,就给妈妈打电话,电话是XXX。”
一句话,20个字,简单交代了后事,只希望家人找回“自己”,其他并无多提。
得知消息,朱健的母亲痛不欲生。
她不敢相信,马上满18岁的儿子,就这样平白无故地走了;
她更不敢相信,一封孩子生前留下的遗书,暴露的骇人真相。
“谁会没有自尊呢?你和菊花一起笑我的时候,我真的好想一头撞在墙上。”
“朱健我不想看见你的,你怎么又出现我面前。”
“……”
寥寥数语,简单几句,却将17岁少年心结的起源和盘托出。
朱健的母亲回忆道,今年9月,孩子的屁股曾经被老师打肿,无法正常下坐。
她还询问儿子的同学,听到更多老师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和精神打压的声音。
“长得不帅,个子也不高。”
“她喜欢你也是眼睛被屁打了。”
……
一字字,一句句,不伤身,却诛心。
这样剜心的话语,陪伴着朱健,熬过了165天。
明里暗里,课堂内外,少年被老师处处针对,时时诋毁,变着花样谩骂侮辱。
而这一切,只因朱健没有参加班主任老师的补课。
网友评论很戳心:
“孩子固然脆弱,但肯定受到了老师的语言暴力。”
“老师看学生不顺眼,不断人身攻击,孩子该有多难受?”
……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心理学指出:
成长在经常实施语言暴力的环境中,未成年人会出现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会处理正常人际关系等行为。
冷漠的语言,是一种暴力。
它没有任何痕迹,但却可以摧毁一个人。
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吉林松原,一位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情绪低迷,精神不如从前。
起初,家长只是以为孩子生了病,便带孩子去看医生;结果,医生诊断孩子患有心理疾病。
父母慌了,好端端的孩子,怎么突然就病了呢?
保险起见,他们买来录像设备,让孩子随身携带。
这一带,没想到录下老师打骂孩子的情形:
“你是不是没长脑瓜子?”
“学不了是咋的?”
……
视频里,但见老师言辞激烈,对孩子还有推搡行为。
家长果断向教育局进行了检举。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下对孩子的体罚已经不是主流,语言暴力才是泛滥成灾的罪魁祸首。
知名艺术家谢勇,有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语言暴力》。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猪脑子”“废物”“丢人”……通过演绎变化,拼接成刺向孩子的武器。
大人一句辱骂,堪比扎在孩子身上的利刃。
看似是爱,实则是害。
上周五,张姐去幼儿园开家长会。
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孩子匿名写小纸条;内容是,对方什么言行最让自己难过?
家长的答案从“淘气”“不听话”到“爱打人”“喜欢撒谎”,不一而足。
孩子的答案,却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
“说我很差劲,跟别的孩子不能比……”
随后,老师选了几个孩子,让他们模仿父母。
一个女孩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着旁边孩子的额头,皱着眉,黑着脸,朝他吼:
天天就知道吃和玩,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笨得跟猪似的!
说完,女孩机灵地连翻白眼,不屑一顾,拍拍身上的灰,径自走开。
另外一个男孩模仿自己的父亲。
只见他一边假装用力扇孩子的脸蛋,一边大声呵斥:
要你有什么用,学习不好,小事也办不好,长大后也是废物!
男孩一边表演,一边说粗话。
表演结束,孩子们的行为惊呆了在座家长。
一位被模仿的妈妈,甚至悄悄抹了抹眼泪。
这一刻,他们才醒悟过来:
那些以爱为名说出的话语,情急之下发泄的情绪,对孩子来说,只意味着痛苦和伤害。
毁掉一个孩子多简单?说他“没用”就好
曾有心理学者团队对“语言暴力”相关课题进行过采样调查,结果显示:
平均每 20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
每 50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
青少年时期,语言暴力带来的深刻创伤,即便在成年阶段,也如影随形。
电视剧《门第》中的张华,就是这样。
作为一名北漂,张华在北京晃荡了5年,住着地下室,每天挤地铁。
日复一日,他总是习惯性问自己:“我究竟能干成什么?”
有一次,张华与上司发生肢体冲突。
只是因为他业务量排名靠后,被上司指着鼻子骂:“你怎么这么没用!”
一句话,彻底将张华激怒,他挥手就揍了过去。
原来,张华的父母从小喜欢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较,只要他做得不好,父母就会骂:
“你怎么这么没用!”
以至于,张华漫长的童年里,这句话成了梦魇一般的存在。
如芒在背,如鲠在喉,难以忍受。
直到他决定北漂,依旧生活在“没用”的巨大压力之下。
害怕与人说话,因此人际关系不好;极度敏感自卑,别人说的话,好像都是在贬低自己……
语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有的人要用一辈子去治愈,有的则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如张华,宁可选择漂泊异乡,也不愿留在家乡,甚至隔断与父母的一切联系。
不禁想起,前几天带孩子到公园玩耍,遇到一位妈妈。
无论孩子做什么,妈妈都是单纯的否定:
“都5岁了,啥都不会”“怎么这么笨?真愁死我了!”……
当我的儿子主动示意,想与他一起玩,那个孩子怯懦地撒开儿子的手,羞涩地跑到妈妈身边。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正处于三观是非成型时期。
这个时候,大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将影响孩子一生。
我们都不完美请相互包涵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高赞评论:
“在我刚开始接受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也曾想过怪父母。
但是后来,我听到一个阿姨说了一句话:
你是第一次当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当妈。”
是啊,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既然都是“初学者”,那就彼此理解和担待一下,边走边学,一起成长。
1.学会控制情绪
作为成年人,势必承受着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也必定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
当情绪得不到释放,就会很容易传染给身边人,尤其是孩子。
网上看到一个段子。
成年人最享受的是哪个时间?
高赞回复是,下班回家,走到楼下,坐在车里抽一支烟。
一支烟的时间,将白日负面的情绪及时排遣,让自己多安静一会儿,与自己对对话。
最终,以崭新的面孔与家人和颜悦色。
你看,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活得容易。
如果控制不了,那就远离孩子,避免孩子成为炮灰。
再如果,没忍住说了不该说的话,要第一时间跟孩子道歉。
2.允许孩子犯错,每个错误都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前几天,被一个小女孩感动。
因为爷爷生日,妈妈专门预定了螃蟹火锅,给老人庆寿。
在赶来的途中,女儿趁母亲不备,将自己喜欢的甜甜圈、棉花糖通通煮到了火锅里。
等到妈妈发现,火锅已经“毁于一旦”,面目全非。
在问到女儿原因时,孩子天真地回答:
“我想让爷爷也尝尝好吃的。”
透过“糟糕”的一幕,孩子身上闪现的真善美,令人动容。
她只是想把最好的,留给最亲的人。
有的孩子犯错,是主观故意;有的孩子犯错,是客观偶然。
这时候,家长可以试着蹲下来和孩子耐心沟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
必要时,及时给予肯定。
父母真正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是充满爱和尊重的语言。
3.学会“换位思考”
几天前,看到一个视频,很有感触。
妈妈与孩子到商场购物。期间,孩子央求妈妈抱抱自己。
起初,妈妈不以为意,觉得孩子矫情;没想到,孩子不依不挠。
她这才蹲下来,和孩子面对面。
从孩子的身高角度看过去,只看到一双双大人的腿。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也明白了孩子为什么总是提一些“过分”要求。
那些要求,不过是孩子内心的需求。
同样,和孩子说话也是一样。
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试着站在他们的位置好好思考思考,孩子这样做的背后,是否隐藏了其他被忽略掉的秘密;
试着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语言,抛开成见,耐心倾听,善加引导。
沟通是桥梁,也是找到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道路的钥匙。
语言是养分,蕴藏着大人的肯定与支持。
只有“施肥”得当,孩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愿每一个孩子,在积极阳光的环境中,收获爱与幸福,诗与远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28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70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0882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077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52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