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纪轻轻,猫狗双全”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现象。截至2020年,中国的城镇犬猫数量达到1.0084亿只。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养宠(犬猫)人群174万,总规模达6294万人。其中养犬人群3593万,人均拥有宠物狗1.5只,养猫人群2701万,人均拥有宠物猫1.8只。
在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我们看到宠物已然成为众多中国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尤其是在年轻的一代中更为明显。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养宠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潜在益处进行探讨。
01、积极的成长体验
对于热爱动物的人来说,宠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为我们的成长增添不少色彩。
从儿童时期起,宠物能够帮助儿童收获很多积极的发展与成长。研究表明,宠物的陪伴是很多儿童在成长中最满意的经历之一,因为童年是他们与动物建立情感纽带,培养社交能力的黄金时期。从小学习如何与小动物建立情感,如何去爱护和照顾动物,会对儿童的道德感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正面的影响(Blazina, 2011)。
其实,宠物对很多孩子来说犹如兄弟姐妹,也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当孩子们感到愤怒、不安、或害怕时,他们会向自己的宠物倾诉,收获珍贵的情感支持。另外,宠物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正向的社会化训练。它们的忠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为孩子们树立非常好的榜样,教孩子们不断感受和理解无条件的爱。
通过教儿童将宠物视为同龄人,耐心地阅读和学习动物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和增强同理心、自尊、以及社交技能。尤其是当儿童还处在尚未发展出完善认知能力的时期,指导他们与动物产生同理心比与教他们与他人产生同理心更容易。因为动物在表达感情和行为方面是直截了当的,孩子可以从和动物的互动中直接地获得真实的反馈(Blazina, 2011)。
宠物对于处在动荡不安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依旧可以提供不少益处。很多青少年都直言,宠物是他们的知己,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社会支持,甚至比同龄的朋友还要重要。研究也表明,青少年们与宠物的相处会持续地帮助他们发展稳定的性格特质,例如温暖、同情心、同理心,这些良好品质有助于提高信心、改善情绪,从而增强抗压能力(Van Houtte & Jarvis, 1995)。
对于日常身处压力的成年人来说,宠物能够为他们带来的幸福感就更多了,这其中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主人在忙碌的一天后获得安心的放松,享受温暖的陪伴(Walsh, 2009)。
此外,宠物还能带给人不同的陪伴体验。不同于人际关系,人与宠物的关系通常是极其稳定的,不太容易产生矛盾,或是受到复杂的变故和波动。这对于养宠人来说,这种稳定性可以长期为他们提供正向的情绪体验,促进和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02、治愈性
很多宠物主人都坦言,自家的毛孩子对自己来说都是十分治愈般的存在。事实上,很多科学研究也证明确实如此。宠物对主人的身心健康的确有着不少正面的影响。例如,养宠物可以降低血压、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Blazina, 2011)。
对于很多养宠者来说,宠物比配偶或朋友对改善压力方面更有效。在一项实验中,养宠者和不养宠者同时被要求完成一项具有压力的任务,他们的心率和血压也同时被监测着。结果显示,宠物主人对压力源的生理反应更小,心血管指数比对照组更快恢复到基线水平。当被试者要求完成最具有挑战的任务时,宠物在场的陪伴大大降低了主人们的生理应激反应的程度,由此证明宠物确实能在压力环境下让主人们感到安心,调整情绪状态,进而预防更多疾病的产生(Allen et al. 2002)。
数据来源:《2017 年中国宠物市场白皮书》
此外,宠物还有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动力。在心脏病患者中,养宠物的患者的长寿率明显高于不养宠物的患者(Blazina, 2011)。
在人际场合中,宠物还是强有力的社交催化剂,它们的陪伴会自然而然地增加主人的社交互动,帮助主人建立更多的社交支持。与没有宠物的类似个体相比,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宠物主人表现出更高的社区融合度,从而可以缓和不良的心理状态与生理反应,减少孤立与孤独感。
虽然宠物无法和人类用言语交流,但它们能够很清楚地理解我们,并以无数种方式和我们进行沟通。例如,狗狗总能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来阅读人类的线索和行为,甚至可以准确地解读微妙的手势和眼神。
宠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存在,无疑是最单纯的陪伴与温暖。虽然每个养宠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照顾一个不会说话的小生命,但这其中的收获也是无比珍贵,令人感动的。铲屎虽然辛苦,但也是真的快乐!
参考文献
Allen, K., Blascovich, J., & Mendes, W. B. (2002).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nd the presence of pets, friends, and spouses: The truth about cats and dog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4, 727–739.
Blazina, C. (2011). The Psychology of the Human–Animal Bond A Resourc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Springer.
“Van Houtte, B. A., & Jarvis, P. A. (1995). The role of pets in preadolesc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 463–479.”
Walsh, F. (2009). Human-animal bonds I: The relational significance of companion animals. Family Process, 48, 462–480.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7435151
http://pg.jrj.com.cn/acc/Res/CN_RES/INDUS/2021/1/15/89713e65-4bf5-4073-92de-ef2216fceff7.pdf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03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1412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54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937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340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