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重新审视“优秀”这个词语,还是有很多话要说。
首先,优秀代表一种主观观点。
当你说某个孩子优秀,这只是你的观点,与他人无关,也与这个孩子无关。
但事实并非如此,你觉得孩子优秀孩子也会高兴,也会觉得自己优秀。
其中原因并不是你的观点多正确,而是你的态度,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如何感受自己。
让孩子高兴的是“你的喜欢”,而非“你的观点”,你越因为“优秀”而喜欢他、欣赏他,他就越高兴。
其次,每个人判断优秀的标准很不同。
你之所以认为孩子优秀,是因为他符合了你的一套“关于优秀的准则”。
这个准则可能是“级部前十”、“主动做家务”、“积极主动乐观有主见”、“自律”、“考上重本”等等。
大多数父母与你类似,这个准则就变成了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大家都认为孩子成绩好是优秀的,是更值得被关注和奖赏的。
但凡有人反对,你就会怀疑、诧异、不屑,甚至愤怒,因为这挑战了你的价值观。
因此,你的准则就越来越固化、僵化,就会用这套标准来看待孩子、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这个世界。
通常情况下,当你说某人很优秀的时候,潜意识也在“贬低”更多其他人。
你正在使用“攀比”画了一个圈,圈内一小撮人被称为优秀,圈外一大撮人被称为平庸,再远的被称为劣质。
这种“圈内圈外”的分别心是文明的劣根性。
很多“不优秀”的人就会自卑、焦虑,而优秀的人就会自大,也会焦虑,因为他生怕自己有一天被踢出圈。
所以,当你守着孩子说别人家孩子优秀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此刻就正在无情贬低自己的孩子。
再次,你本人关于优秀的标准从哪里来的呢?
是什么让你自动把人分成了圈内圈外?
第一,你本人的成长经历;第二,你的重要客体对待你的态度;第三,社会普遍价值观。
其中,让你刻骨铭心的不是别人对待你优秀的态度,而是当你不符合优秀准则时他们的态度。
比如当你不优秀别人会漠视你、羞辱你、指责你、看不起你,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人生的差等生、劣质品、残次品。
所以,你除了向优秀进军别无他法,于是有了内卷,也会这样对待孩子。
最后,有个问题自然就会浮出水面:孩子优秀或孩子平庸,到底谁说了算?
孩子要做到父母、社会眼中的优秀,从而被好好对待呢?还是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呢?
毫无疑问,这两点都有。
这两点似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别人觉得我优秀才对我好,所以我也感觉到了好,我感觉到了好,就更值得别人对我好,变成了良性循环。
相反,别人觉得我差劲就贬低我,我也会觉得很差劲,我觉得差劲,就感觉不配被好好对待,变成了恶性循环。
故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感受优秀”的关键点。
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个优秀,是孩子自己认为的优秀。
如果你不同意,那我会认为你不是真的爱孩子,你只是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优秀的样子、社会想要的优秀的样子,才爱他。
也许你会说,变不成社会想要的优秀就是很难混下去呀,我这是为孩子好呀。
我绝不同意!因为这正是从小被他人的优秀准则控制下长大的孩子的价值观。
这个扭曲的价值观会让你认为要依靠单位活下去,就必须遵从他的标准,不符合标准就会被淘汰,或不被升职加薪,不被重视。
对一个认为自己足够优秀的孩子,就不会因为不符合单位要求被辞退而感到特别痛苦,相反,他会继续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会继续等待配得上他优秀的工作机会,更会分辨和调谐他人眼中的优秀与自我认知的优秀之间的微妙关系。
换句话说,他不会因为不符合外界标准而看低自我,也不会完全让对方来符合他的标准才会心安。
倒是那些把别人认为自己优秀作为参考标准的人才会痛苦,一旦被裁员会异常悲伤愤怒,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被剥夺,好像碎掉了。
就算他在职场过得很优秀,内心也是惶恐的,因为他要随时保持优秀状态避免不被裁员,要继续内卷来符合他人标准。
而他人的标准是不可控的,是你说了不算的,你的优秀与否掌握在别人手中,故此,惶恐就永远不会消散。
也许你又会说“难道我要完全让孩子自己说了算吗,完全让他感到自由和优秀吗,那我作为父母的作用在哪里?”
很好的问题,因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足以说明你的焦虑是难以自制的,说明你是必须想要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会缓解焦虑的。
这也是对的,为人父母我们不可能没这焦虑,毕竟大环境(社会普遍价值)在那里摆着呢。
那么,现在我就来告诉你,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才会让他感到更优秀。
第一,提供一个适合发展优秀的家庭环境。
孩子要发展出真实优秀,必须要有一个匹配的家庭环境氛围。这个环境的重点包括2个:
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身教大于说教,关键在于你不是故意做给孩子看让他以你为榜样,而你本就是这样的人。
举个例子,你本人也内卷,但你少有抱怨和沮丧,你对内卷的事情是那么热爱,是不需要他人要求就能自觉的热爱。
为热爱的事情努力就不存在内卷,因为内卷是一种不得不去努力的事情。
这份热爱恰恰来自你的自主选择而非被迫选择,来自你真实兴趣而非赚钱的手段,把爱好变成事业是这个世上最值得做的一件事,而能完成这个事的人,刚好就是不被外界限定的人。
此时,你面对困境是如何应对的,是如何保持活力的,是如何维护边界的,是如何独立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关系的——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一个屈从于他人的人,是一个不得不去工作而充满怨气的人,是一个无法处理自己情绪的人,难道还指望孩子有多优秀吗?
你与伴侣的关系。
关于这方面之前我说的太多,就不过多强调了,婚姻不需要多美满,事实上也没有美满的婚姻,只需要别太糟糕即可,所谓糟糕就是冷漠、冷战、疏离,或者不停发生争吵、谩骂。
至少要做到这两点,才说明你给孩子提供了“发展优秀”的家庭氛围,你看,其实这两条和孩子半点关系都没有,只是你与自己的关系质量、你与伴侣的关系质量。
第二,可以喜欢孩子的优秀,但不要厌恶孩子的平庸。
孩子认为自己优秀的前提,不是你觉得他很优秀多爱他,而是当他觉得不优秀时,不会被惩罚、被嫌弃。
在没被扭曲之前,孩子本身有足够的创造力,他可能就是喜欢钢琴乐此不疲,你不喜欢是因为你觉得它没用,孩子绝不考虑它“是否有用”
——你与孩子的出发点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
“过度控制”由此产生:你非要让孩子去喜欢、去热爱你觉得有用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前途的东西。
比如非要考试加分或走音乐路线或必须过十级;你就折断了孩子的喜欢,勇敢的孩子会“反抗”,他宁愿放弃钢琴也不要满足你的要求。
另一部分孩子选择了“顺从”,你让我干啥就干啥,不存在我喜不喜欢,只存在你喜不喜欢,有时还会因为你的喜欢而装作喜欢,甚至比你更喜欢,因为这样你就爽了,你爽了才会喜欢我,才觉得我优秀。
你不爽就会嫌弃、埋怨、贬低、指责我,那,就这样吧,我一定会活出你想要的优秀的样子。
这部分孩子将来发展出了三类:
第一类,现实很优秀但内心虚空迷茫,因为他从未为自己活过;
第二类,继续坚守他人评判标准,继续投射给他的孩子;
第三类,病了,无论身体还是心理,总之,就是没法继续完成别人优秀(此刻已经演变成自我苛刻)的使命了。
我的观点,清晰而明朗:
人就此一生、短短的一生、唯一的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从没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活过,更大的悲哀莫过于他本人还不自知。
请注意,为人父母,一定要区分自己的投射,点击视频看看你投射给了孩子什么:
第三,优秀来自“试错”
“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说这句话的人充满挫败、绝望、无奈,但也有种“悲壮”,因为他正在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而活绝不是放纵、自由、任性、溺爱,而是在大规则下尽可能让符合自己心意的状态多一些、再多一些。
每个人总在照顾外界与照顾自己之间来回摆荡,不要绝对化,也没法绝对化。
本质上人总有一死,这就是最大规则,但你不会因此就不活了对吧,人都在绝对无意义中寻找意义,都在绝对规则下寻觅自由。
所以,别怕孩子自主选择,事实上,很多内在坚定的孩子都在自主选择,有人就是选择放弃高考,有人就是选择回大山独居,有人就是选择不婚不育。
除了他们自己,没人有权指责他们是错的,相反,他们不仅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活得很精彩、很有意义,他们在为自己而活!
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你要去“干涉”孩子,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你的计划、你的打算。
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希望他们过怎样的生活,希望他们变成什么样子,希望他们满足你的愿望,你也可以恐吓攀比吓唬控制孩子——因为这都是你的需求。
孩子也许会如你所愿,但我相信,他们更喜欢不满足你,除非被你激发更大的恐惧和愧疚。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希望你尊重这个和你一样的生命,尊重他的选择,即便他现在并不知道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也要给他机会去“试错”。
允许他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摸爬滚打,给他时间和耐心,允许他为了抵达梦想历经挫败,难道你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嘛?
世上没有捷径,孩子必须要去经历他的人生之旅,你根本无法替代,也无法拿着自己的经验来让他“避大坑”。
唯有亲身经历过的才是自己的,才会变成独一无二的经验,而听说的、被灌输的全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虚幻认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88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036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80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28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500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