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回到老家,顺便去拜访老友阿梅。
高中毕业后多年未见,她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超超,快要5岁。
超超见到人,怯生生的躲在妈妈的背后。
阿梅见此,就训斥起孩子:快叫阿姨,作为男孩子怎么总是这样胆小。
听到这,超超低着头,眼神闪躲,更是紧张了。
我笑笑,赶紧安慰小孩说没事。
5岁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本来大多都是调皮爱闹的,对于超超的表现我有点诧异。
不过,随即发生的一件事,我就明白了。
阿梅起身给我倒了杯水,孩子急匆匆的跟着过去,不小心撞到了妈妈,水晒在了地上。这下子,阿梅彻底怒了,不仅大骂孩子,还往超超的头扫了几下。
我赶紧去阻止。
但没想到阿超哭了一会,就一直自己待在角落不说话,一直到我离开,他都是低着头,不敢抬头见人。
其实,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了尊严意识,父母在陌生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批判他们,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打击。
这不仅会让他们感到自卑羞愧,也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产生影响。
就像身体需要营养才能长得茁壮一样,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有心理营养,才能更好的成长。
心理营养,是由国际萨提亚名家林文采博士提出的概念。
她认为:人就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除了需要生理营养,还需要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不足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出现障得,行为过激容易伤害他人或者自已!
那如何补足心理营养?
林文采博士指出,
这个要从萨提亚心理学上的“五大天性”(也称五朵金花)着手。
萨提亚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问。
认为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心理营养的缺失,就像是破坏了人原本的“天性”,会痛苦,会挣扎,会对抗。
这五大天性,分别为:
【1】爱的能力
【2】连接的能力
【3】价值感
【4】独立自主
【5】安全感
对于五大天性的呵护,在小孩子时期尤为重要。
林文采博士针对不同时期的孩子,提出了5种“心理营养”的补足方法——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这对于【0~3个月】个月的孩子,很重要。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会,生存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
即使他什么都不会,也只能用哭闹来表达需求,但他内心渴望父母完全无条件的接纳他,这是他认为的最好的爱。
第二个心理营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对于【0~3个月】的孩子,第二个心理营养,是让他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的“生命至重”。
这个时期父母就算再忙,也会多多关注孩子,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二胎家庭,孩子间出现竞争,就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父母的“生命至重”,被夺去了一部分的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也许可以分别对孩子,有一对一专注的陪伴。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孩子成长到【3个月~3岁】的时候,就走到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分离时期。
孩子想要独立,想和他的“重要他人”分离。
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和妈妈的连接比较深,妈妈常常扮演孩子“重要他人”的角色。
因此,在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去实现“分离”的过程中,妈妈的影响比爸爸大。
那妈妈,如何为孩子更好的提供安全感呢?
其实,就是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妈妈面对即将“分离”的孩子,总是有各种担心各种焦虑,从而出现很多情绪问题,但这对孩子是不利的。
要知道,孩子不仅要吸收食物养分,当他的内心不断的吸收“安全感”,才会拥有一个坚强独立的人格。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孩子到了【4~5岁】的时候,他们会开始找“爸爸”,希望从爸爸那里得到肯定、赞美、认同。
爸爸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强大的“保护神”。
从爸爸那里得到心理营养,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变得自信。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孩子到了【6~7岁】的时候,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渴望知识,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所以他们会去观察身边“重要他人”的信息,当成“模仿”对象去学习。
比如: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父母应该做好表率。
如果父母在孩子重要的成长时期,为他们补足这五种心理营养,那么孩子就更能保持他们的“天性”。
拥有爱的能力、连接的能力、价值感、独立自主和安全感,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彩虹。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时常感觉没人爱你,也不懂爱别人?
感到孤独,觉得没有人懂得你?
很容易因困难而妥协,不敢选择自己的人生?
总是羡慕别人的优秀,无法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心理营养匮乏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去重视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让幸福溜走,生命失色。
很多父母,总是在孩子成长时期,关注他们是否有没有好好学习。
如何戒掉网瘾,少玩游戏……
殊不知,行为背后,有着隐藏在内心深处更大的真相——心理营养匮乏。
因为感受不到爱、连接、价值感等,孩子把“游戏”“网络世界”当成自己的“重要他人”,从这些东西中找到他们渴求的心理慰藉。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单方面的去强硬纠错,而是帮孩子补足心理营养。
因为忽略孩子心理营养的代价,将会变成莫大的遗憾。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的人——
“总是不断的遇到渣男”;
“赌钱输光了家产,也借不了瘾”;
其实,诸如此类,都是因为心理营养的匮乏,在寻求替代品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那么TA这一生只会苦苦寻觅。
TA的自我价值感,也会依赖于TA的“重要他人”,而不是自己。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重视。
那么TA在关系中,就会有很多“爱”的需求,甚至为此不断的对另一半提出没完没了的要求。
如此,被过度要求和索取的感情,都容易脆弱无力。
一个真正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会首先懂得如何更好的爱自己,也明白如何更好的爱别人。
这是心理营养赋予他们的底气和能力。
如果看到这里,觉得上面描述的情况,和你身上发生的一切,有点相似。
也不用太过丧。
林文采博士认为:25岁之后的我们,是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补足心理营养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去觉察行为背后的真相?
到底是缺乏上面心理营养?
如何在成年后补足?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96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4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670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9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86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