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写道:“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淫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想要迷惑一个群体,不需要有多么严谨的逻辑、深刻的说理,只要言语够激昂,感情够强烈,便能如驱赶羊群一般牵着群体的鼻子走。如旧中国被落后思想裹挟的普通民众,如《1984》中对老大哥盲目崇拜的各个阶层。在旁人看来不可理喻的思想、行为,都在乌合之众中成为可能。
有人说,当代人的思想已经解放,人们对于是非越来越能辨别。李文亮医生在上个月逝世,无数人吹捧他、祭奠他,将此“疫情的吹哨人”捧上神坛,激烈地攻击曾经诽谤李文亮造谣的有关部门。可是,当下的舆论又开始抨击把李文亮当道具愤世嫉俗的人,称疫情吹哨人其实是张继先。我们曾经不敢站出来为正义发声,我们现在争着抢着要为正义正名。我们言辞激烈,为医护人员流泪,因官僚主义愤怒,网络给予我们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渠道。于是我们“张扬个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敲键盘的手指永不停歇。然而,“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互联网使我们表达观点的渠道,可若有人别有用心地只在新闻中发布真相的冰山一角,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分辨呢?我们唯恐被时代丢弃,年轻人更是在追赶潮流的路上永不停歇。我们不断探索新事物,特立独行,“张扬个性”。
我们不再是乌合之众,我们仍然是乌合之众。以前的我们不敢发声,现在的我们看似众说纷纭,实则异口同声。我们都想说,我掌握着真理,我代表着正义。社会需要个性吗?需要。我们拥有了个性吗?不一定。在寂静无声的年代,站出来说话的人很有个性。在网络纷杂难以置喙的时代,冷静思考的人很有个性。我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的眼界却不一定越来越开阔。史书作者尚且带有感情倾向,新闻或是五花八门的公众号文章更是可以于无形中带偏读者感情。我们接收事件的同时,也接收了各种观点。在我们可以不用尝试形成自己观点,只需在已有观点中选择一方。这种模式并没有错,只是没有那么“有个性”。在群体中生活很舒服,可这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是社会想要的吗?
社会需要个性,社会需要个体。“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每个人生来都是君王,但大多在流亡中去。”我们渴望得到舆论的认可,沉住气看世间百态越发困难。我们都生活在阴沟中,仰望星空不能当饭吃,但会让你很有个性。总会有人在仰望星空,他可能叫嵇康,叫李白,叫鲁迅。名字各异,结局类似:当时或许千夫所指,后来引发万人共鸣。
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很容易,重新拥有个性需要莫大的勇气。社会需要个性,从无到有便是进步,至于什么样的个性,那便是后话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30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169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26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46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249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