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作者:王一丹 2022-07-18 17:58:27 心理百科

作为一名咨询师,日常被问到的最高频的问题大概就是“最近压力太大,情绪不好,做事拖延,我该怎么办”。

曾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休息一下,放轻松,用一些方法调整情绪,恢复平静;再进一步,可以看看眼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想办法解决它,压力自然就化解了。

这个思路的确帮助解决了许多困扰,直到上海疫情爆发。我发现,自己在居家隔离的两个多月期间,整个人一直处于一种“慢性压力”的状态,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不安笼罩。而即使我每天都在努力调节情绪、规划生活,依然并没有感到“变好”,依然不开心。

正在我为此而困惑之时,我读到了这本书——《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说来有趣,一开始我差点因为书名太“鸡汤”而错过它;然而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想要把它推荐给每一个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神经科学专业背景,所以书中不乏一些“硬核”的神经科学原理,但是文风很通俗易懂,阅读起来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用一种科学而友善的方式,传达着一个理念:不要将压力视作我们的敌人,而要透过压力,看到我们自己。

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压力、关于神经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认识自己的书。

这本书用三个章节,回答了三个问题:如何培养动力、如何应对压力,以及如何发挥创造力。书中详细讲述了它们的神经科学原理,也给出了许多具体而实际的建议。而我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书中的几个颠覆常识,却十分重要的点。

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养成更好的习惯?”

当压力来临,这也许是我们在脑海中第一时间产生的问题。

面对压力,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焦虑、拖延、效率低下,我们往往下意识的一个反应就是,自己是否还不够自律,效率还不够高,习惯还不够好。如果我更加自律、更加高效,似乎就可以处变不惊,井井有条地做好一切。

然而,在真正让人逃避、拖延的问题面前,自律却往往会失效,甚至越是精密的计划,越容易完不成,进而带来新一轮的挫败感。

而阅读了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律其实是一个诱人的陷阱,是注定行不通的。

在自律的思路下,我们将注意力都放在“把事情做好”上,却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陷入的误区——我们埋头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却忘了问问自己究竟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我们自己才是行动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台执行任务的机器。

要让我们这个主体行动起来,需要的不是压制和管理,而是关心和激励。越是困难的事情,就需要越多的动力;而过高的自我要求,反而会容易对自己失望,从而越发抵触,丧失动力。

所以,下次再遇到压力和挑战,先别急着制定计划,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要达成怎样的结果?

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不是“不得不做”,而是“想做”时,自然就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当我们提到逃避、拖延时,总是带着强烈的贬义色彩:这是一个坏习惯,是不负责任、懒惰的表现。

而本书作者则从神经科学的原理出发,告诉我们,不必因逃避拖延而自责,因为它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正常的动力状态。

在我们的脑内,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尝试”与“逃避”的battle时刻都在发生。作者根据两种神经递质的分泌状态,将动力划分为四种类型:低空飞行、不想挑战新事物的“惰性动力”、不得已而做某事的“逃避动力”、挑战新事物的“主动接触动力”与将挑战变成持续学习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我们最容易拖延的,往往是那些必须要做,但自己却不喜欢,或是还没搞清楚自己喜不喜欢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动力水平就处在“逃避动力”的区间。在这种状态下,纠结和迟疑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正常的反应。

由此,我们也找到了破解拖延的方法:将逃避动力转化为主动接触动力与学习动力。而转化的方式也是有些“反常识”的:调动起自己感性的一面。

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要激发主动接触的动力需要大量的多巴胺,而要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就要了解我们的内心究竟喜欢什么,会对什么感到鼓舞、振奋与快乐,这些都是感性的,是非理性的。

如何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感受去培养动力,书中也提供了几个方向:

创造心理安全状态

第一,创造心理安全状态。心理安全状态是动力的前提,只有在安全状态下,我们才不会去逃避。我们可以设定明确的目标来获取掌控感,更要接纳无知的状态,不因无知和不确定感到恐惧。

记录、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

第二,多去记录、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了解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热血沸腾,容易好奇,喜欢什么,因为什么而感到满足,反复体会、强化这种动力状态。

培养积极情感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积极情感。人天生具有“容易只看消极面”的特性,而积极的情感需要有意识地寻找与积累。改变“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挑毛病”的习惯,关注自己做得好、能做好的部分,会让人更加喜欢上自己所做的事。

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第三个想要介绍的,也是这本书最能安抚我自己焦虑情绪的部分:放空、发呆、心不在焉,这些“不务正业”的状态,却是创造力的起点。

书中提到,我们人类的头脑有三种模式:默认模式网络、突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中央执行网络模式对应的是主动思考的状态,而在默认模式网络模式下,我们的头脑在漫无边际地处理内部的信息,在发呆、放空、做白日梦。研究发现,创造力的起始脑区恰好就是默认模式网络的中心,也就是说,发挥创造力的起点就在于默认模式网络的开启。

当我读到这里时,除了学到了新知识,更油然升起了一种释然的感觉:它抚平了我对“无所事事”的焦虑。随后,一些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当我在写作中焦头烂额、实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站起来走动、做家务,甚至去冲澡,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却往往会在这些时候突然迸发出一些灵感。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默认模式网络启动的时刻。

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训练自己进入无意识状态,但我想说,也许先不必刻意为了培养创造力而努力,找到你自己舒服的放空方式,洗热水澡、做家务,或者就看着天空发呆,照顾自己的同时“顺便”培养了创造力,岂不是更快乐:)

心理学好书推荐: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相信看到这里,你会发现,面对压力,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有张有弛的内心节奏。而怎样的节奏是最好的、最健康的?其实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这恰恰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也是我最想要推荐给大家的地方: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每位读者去思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怎么做并不重要,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我们的许多焦虑都来自于对“不正确”的担忧,担心自己没有做正确的事情,担心自己偏离正轨。有时即使自己处于舒服的状态,也会感到不安:“别人也在这么做吗?我现在这么舒服,是不是太不努力了?如果再努力一点,会不会更好?”

我自己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十分“不正常”的过程:当我坐下来写作,即使我列好了框架,也无法阻止思维的跳跃,最后写出的文章经常与最初的大纲相去甚远。我一度为此感到十分不安,也曾因为担心无法按原计划交差而迟迟难以动笔。然而当我接受了这一点之后,就能够以更从容的状态来写作,去捕捉那些灵光一现的时刻,用我自己的节奏,写自己的文章。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所谓正确的方法,可谓千人千法,学会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可能有正确的答案,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不存在正确答案,只存在合适的选择;不存在完美,只存在真实。而真实,才是一切力量的根源。

希望每一个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用最适合你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安全感控制情绪智力测试心理恐惧症职业性格叛逆期心理学家心理九型人格容貌焦虑爱情挽回心理测评焦虑反社会人格无性婚姻心理测评系统易怒症心理效应绿帽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产后抑郁症倾诉霍格沃茨源码正念心理医生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