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作者:任有病 2022-04-28 19:21:02 心理健康

今年,是疫情来袭的第三年。

数百万人因此离开了世界,而活着的人被笼罩在阴霾之下,不敢松一口气。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疼痛,更是对每个人心灵的重创。

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林给出了一份数据,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

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将至少持续20年。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百度指数显示,自三月以来,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搜索激增,相比去年同时段增长了6倍。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越来越多的人们,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创伤。

也许,今天的我们仍旧健康,但没有人能永远健康,也许今天的我们还站在阳光之下,但没有人能永远被阳光照耀。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特定的场景下成为少数群体,因此,我们不能对那些阴影处的生命漠不关心。

那些独居的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更无法在网上参加“团购”,他们送出了自己优秀的孩子,而今却因为不想为大家带来麻烦,连开口请求要点食物都感到羞愧。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疫区老人的手写纸条

那些本就带着病生存的人们,看病难,买药难,生活难。相比新冠,这些病痛仿佛不是那么紧要,但对他们来说,漫长的忍耐和焦虑贯穿了整个时期。

那些怀孕的产妇,本应该在喜悦中迎接新的生命,却被疫情阻拦在医院的大门之外。

一扇铁门,防住了病毒带来的伤亡,也防住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孕妇在医院门口等待2小时后流产,图:中国新闻网

那些被隐形的边缘群体,他们可能看不见,可能听不见,可能身体有缺陷,他们在城市里劳动,却也被疫情封在了城市里。

他们,是人潮里的一座座孤岛。

那些“不太体面”的人们,有的在工地里生存,有的在高速路上流浪,有的辗转在城市的角落。

哪怕吃着馒头就凉水,他们仍旧能够笑着说:不能给家乡添麻烦。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8天仅吃2袋面包的司机,图:西部决策

那些“失声”的小动物们,它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规则和制度,但它们可能是每个主人内心柔软部分的寄托,可能是面对残酷世界的一种解药。

然而,这些意义被瓦解了,它们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变成了单纯的一只狗、一只猫,相比那些崇高的意义,它们变得如此无关紧要。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被捕杀的宠物狗,图:生命的呐喊

但不管为了何种目的,只把一种病当病,只把人命当成命,这本身就违背人性。

疫情当前,我们不仅需要自我救助,更需要伸出力所能及的双手。

要相信,即使是对疫情“无用”的反抗,也能让我们在反抗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每次我都以为疫情要结束了,可每次它都能反扑。看到那些负面的新闻,我总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好像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只能被动的接受一切,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那些病痛和死亡背后,只剩下恐慌和愤怒:凭什么我们要这么被对待?”——网友西西雅

回顾过往,每一次的重大危机,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慌和焦虑。

如今,人们打开手机就会被大量的新闻所淹没,更易导致信息过载,演化成一种「集体性焦虑」。

焦虑之下的群体往往是情绪化和极端的,人们已经分不清疫情和生活到底哪个更加荒诞:

黑死病期间,人们疯狂地祈祷上帝直至精神失常,甚至陷入集体的歇斯底里,把鼠疫归罪于女巫,进行残忍的猎巫行动;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17世纪的木刻版画中,猫被认为是女巫的同类。

而非典时期的人们,把“非典”理解为人体缺“碘”,从南到北上演了一场抢购碘盐的闹剧。

如今的人们,喝着“防疫茶”,吃着莲花清瘟胶囊,企图战胜新冠。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但这种“从众”应当被警惕——

当群体规模的变大进而导致个体身份的模糊化,人们在煽动之下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

外界环境越是波动起伏,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就越要掌控好自己的方向,尽量维护自身的稳定性。

我们该如何缓解疫情下的压力?

关注内心创伤,保持独立思考

疫情的反复给所有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形成了「集体创伤」。

集体创伤,是指一群人共同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即使抗疫结束也难以抹平。

如果感觉到自己有焦虑、抑郁、愤怒的心理状态,可以主动放下手机,远离网上的负面信息,让大脑放松一会。

与此同时,尝试着用新的方式看待问题,尽量保持独立思考,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比起继续坚强,我们需要暂停

我们在产生负面情绪时,潜意识里都会提醒自己要坚强、要撑住。

然而在当下,悲伤却具有“特殊意义”,它可以让已经发生的事,真正变成过去。

如果感到痛苦和愤怒,可以大哭一场,把情绪发泄出来。

眼泪并不是软弱的代名词,它只是人类生物性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真正有害的,从来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我们认为“痛苦有害”的想法。

同时,也可以主动给自己创造积极的体验,比如:再看一遍自己喜欢的书或电影、重复听喜欢的音乐等,帮你重新找回美好的感觉。

着眼当下,有所期待

持续的焦虑和担心,很大原因是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情绪面对」转向「行动应对」。

想一想,当前生活中有什么是你可以控制的?

比如整理房间,把每天的工作完成,在疫情的不确定中增加对当前生活的掌控感。

或者,可以在自我安全的状态下去帮助周围的人们,感受积极的力量,比如很多人在抗疫期间去当团长,做志愿者等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承受压力时,幸福的来源就是对某件事的期待。

所以,我们可以培养新的技能或爱好来提升自己,或者给疫情结束后的自己进行规划,比如去旅游、换个喜欢的环境等等。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被公司裁员,又突然被隔离,不敢多吃饭,因为怕存款不够花,不敢和家里说,怕他们担心自己被感染......没人告诉我怎么面对未来,也没人告诉我那些得了病的人之后怎么样了。有朋友开玩笑说:等你出来了我可得离你远点。我没有反驳,但心里却突然感觉:我好像被这个正常的世界抛弃了。”——网友夜雨寄北

只要是人,就存在着各种客观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其中,生理和安全是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一个完善的人,应当满足他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是适合人的需要的社会,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

虽然,高科技与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了进步,但这可能和普通人的幸福感完全无关。

一个人能吃饱穿暖,并不能使他完全快乐;

一个人能每天工作,并不代表他完成了自我实现。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当人们仅仅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却感受不到尊重与爱,那么人性的部分也会随之泯灭。

即使是因为疫情而被封闭的人,也不应该被抹去最基本的权利。

如果你处于被封闭的时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保持社交联结,建立内心支点

外界环境的混乱,以及封闭的心情,都会让人失去安全感

我们可以尽量提高与朋友家人交流的次数,通过软件的交互功能,创造类似面对面社交的体验。

只有在内心建立更多的支持点,才能不再局限于生命中的某个侧面,提高心理弹性与稳定性。

好好睡觉,恢复生活秩序感

我们的大脑有时候很聪明,但有时候又很蠢,有睡眠障碍的大脑会分辨不清自己是想睡还是想死。

所以,不论是在家还是在方舱,为了自己的生命,请一定要保证睡眠。

如果需要居家办公,可以尽量将工作与休息分开,划分两者之间的边界。

比如:规定自己只能在书桌上工作,睡觉只能在卧室,中午午休必须离开书桌等。

尽量保持和以前相似的生活习惯,包括几点睡觉、几点吃饭。从小事上恢复生活的秩序感。

正确看待自己「隔离者」的新身份

也许你只是被连带隔离的一员,又或者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为了被感染者。

因为病毒本身的“无症状”传播性,一人感染,全方位封闭是不可避免的防疫措施。

可能,刚开始你会有些恐慌和焦虑,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一下,这个新的身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主动提交行程报告,隔离期间不要乱跑等等,当你适应之后,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

你可能无法改变他人目前的异样眼光,但也不必因此而攻击自己。

疫情心理危机急救指南

如何应对疫情期间孩子的心理危机?

由于疫情,青少年在网络上课、缺乏锻炼,和同伴交流减少,他们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增加了30%。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可能需要特别留意以下问题:

行为问题:多表现为打人和产生攻击行为,还可能存在多动症倾向、自闭倾向。

情绪问题:由于网络上课的原因、青少年缺乏体育活动,和同伴交流减少,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增加了30%。

关系问题:疫情让大人和小孩共同在家里,可能会导致关系处理不好,孩子会焦虑, 进而可能转化为抑郁

学习问题: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或者是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这些情况下需要心理干预和父母的配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原生家庭自愈能力双相情感障碍恐惧症绿帽情节心理健康测试治疗师叛逆职业价值观依赖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孤独症亲子关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九型人格九型人格智商测试心理学产后抑郁回避型人格情绪管理分院测试男人心理边缘性人格障碍外貌焦虑心理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