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朋友带着孩子聚餐。
朋友是名律师,特别能说会道,他儿子上初二,却和朋友形成鲜明的反差。
朋友问他觉得菜怎么样,他回答“还行”;问他吃饱了没有,他说“还好”;问他今天作业多不多,他说“一般吧”,问他下午还要不要去买书了,他说“都行啊”……
反正朋友的问句,他儿子给的答案永远不会超过三个字。
趁儿子离开一会儿,朋友向我开启了疯狂吐槽模式:
你知道吗?我和我儿子现在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疫情期间,明明天天在一起宅在家里,可是我和他一天说不上几句话…… 有时候,我就找机会和他说话,但是你也看到了,反正翻来覆去就是这几个字儿:不知道,挺好的,还行吧……
关键是,我看他和同龄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怎么在家里就成哑巴了?
……
看着在法庭上口若悬河的朋友,对着自己不说话的儿子完全没辙,我有点好笑,又有点心疼:
这不就是很多孩子家长的真实写照吗?
你穷尽所有方式想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一点也不理解还嫌你烦。
不是说没两句就不耐烦,就是三言两语敷衍过去,或者干脆闭嘴不言当哑巴。
为什么会这样?
01、敷衍背后,是没法沟通的绝望
曾有一档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采访了一对关系紧张的母子。
母亲性格强势,仿佛女战士。儿子26岁,是一名时尚公关。
按照节目安排,母子俩要对坐一起互相袒露心声。儿子鼓足勇气,平静地叙述从小到大没有隐私。
而妈妈却仿佛没有听到似的,依旧高高在上地说教,边说边自信地点头:
“人会忘记一些东西,往前看……
一个人外界的东西不是最难的,抗拒自己是最难的……
豁达一些,大了,成人了。”
儿子眼眶泛红,扭头看向窗外,长叹了一口气。
妈妈继续说教:今天看这些事儿,你觉得你累吗?快乐吗?
儿子终于放弃了,一言未发,起身离开。
母子之间像隔着一堵墙,儿子在讲儿子的,但是妈妈却完全听不到,依旧在讲自己的。
儿子想要得到妈妈理解,妈妈却只会让儿子学会忘记。隔着屏幕都感觉到儿子的绝望。
面对完全无法沟通的困境,成年人都绝望如此,更何况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
沟通,本应该是双向的。而很多父母并不想和孩子双向沟通,他们只要讲出自己想说的,并单方面要求孩子听话懂事孝顺就好。
就像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的台词那样: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
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我看我们被他们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当孩子的话不被倾听、尊重和理解,孩子就会感到无力、绝望,
就仿佛在溺水中挣扎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得不到回应,那他自然就选择了闭嘴自救。
02、敷衍背后,是总被否定的不满
知乎上有个问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和家长沟通?
最高赞回答是:太简单了。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谁会有和他沟通的意愿?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正确。
于是他们动不动就否定和批评孩子的想法——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件衣服好看。
妈妈:你小孩子没有审美的。
……
孩子:爸爸,我考了90分!
爸爸:别骄傲啊,一瓶不满半瓶咣!
还有些父母,常常会把“都是为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挂在嘴边。
而当这样的话说出口时,孩子就知道父母并不认同自己,既然说什么都是错的,那索性就敷衍了事。
台湾心理咨询师陈志恒把孩子的这种情形叫做“避败导向”心理,为了避免被父母否定,索性放弃沟通。
《送我上青云》中姚晨对母亲喊:为什么我不告诉你?我敢吗?我怕又是我错!我只想做正确的事情!
他讲到:
为什么孩子会用“不知道”“还好”这样很简短空泛的言词回答你?
因为他不想跟你沟通啊!
大人可能会认为青春期的孩子话就是少,
但实际上青少年孩子是很爱讲话的,
如果他信任你的话,他可以滔滔不绝的讲一大堆。
只是我们大人并没有显露出我们愿意倾听或者尊重孩子的一面,
这才是我们大人真的要去检讨的地方。
03、最成功的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愿意和你好好说话
杭州有个中考状元李英子,有一次采访聊起自己的父母。
她说她和父母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爸爸和她聊侦探小说,妈妈和她一起看动画片,聊动漫节。
她虽然有日记本,但并不对妈妈保密,周末还会和妈妈就着日记题材聊天。
其实,并不是小孩不想和父母做朋友,也并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就要抗拒和父母聊天。
就看父母是否能放下期待和姿态,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曾经有份全国高考状元调查发现:八成的状元们表示和父母沟通起来,完全无障碍,更有四成表示自己和爸爸妈妈就是好朋友,平常有什么事情都会和对方说,甚至连娱乐八卦也会成为话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调查也显示:“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74.12%,成绩优秀学生的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
孩子和父母成为朋友的家庭,往往孩子幸福感更强,遇到问题也更有底气、更有自信,更容易收获幸福成功的人生。
而如果孩子不愿沟通,父母不懂沟通的家庭,结果很可能是:
当孩子发生状况时,往往家长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而当家长知道这些时,往往为时已晚。
本来,孩子在碰到一点点难题、一点点不如意时,是最可能向父母求助的。
可他们却因为怕被责备、怕被惩罚、怕不被理解反倒被讲一通大道理,而不敢张口。
如果遇到人生重大关口,比如遭遇校园暴力,比如被猥亵,比如陷入裸贷,
这种沉默往往就会酿成悲剧。
因此,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家庭就会成为孩子的心灵港湾,拴住家庭的安宁与幸福。
04、和孩子好好聊天,是父母的必修课
想走进孩子的内心,父母必须学会如何和孩子聊天。
1. 与孩子常聊这“四个问题”
亲子关系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曾在讲座中介绍了他对女儿独特的教育方式,就是每天跟女儿聊10分钟,问4个问题:
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4个问题,其实有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是在了解女儿的价值观;第二个问题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回顾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表达了对女儿的关心。
这几个问题,既可以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也包含了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怀,让家长更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2. 与孩子聊他感兴趣的话题
有一档育儿节目中,有对父子俩几乎不说话。原因之一就是,爸爸每天除了学习和作业,不会问别的。
儿子反感爸爸问作业和学习,爸爸讲起大道理:这是爸爸关心你,为什么别的小孩我不问?
并告诉孩子:我不可能问你玩得怎么样。
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孩子一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父母就泼冷水:“这有什么好聊的?你作业做完了吗?”孩子自然没有兴致和你继续聊下去。
后来,父子俩在节目的建议下聊起了体育。当聊起学校足球队时,孩子的神情立刻轻松起来,后来还主动问起爸爸:你最喜欢哪个国家的球队?
“没话聊”的尴尬父子,就这样成功破冰。
多和孩子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吧,孩子一定会爱上幽默有趣又紧跟年轻潮流的你。
3. 鼓励代替指责,呵护聊天积极性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曾说:“很多家长不会沟通,原因就在于心善语恶。”
比如孩子兴冲冲地说: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班一个男生可有趣了。
妈妈立马就说:在学校少和男生一起,一个姑娘家家的。
明明是关心,一出口却在指责。
岳晓东说,其实很多话反过来说,沟通就会更顺畅。
比如“你做得不好,让我太生气了!”,就可以反过来说:“你可以做得更好!”
用鼓励代替指责,少说正确的废话,孩子才会愿意和你聊天。
多一份倾听与鼓励,就不会让亲情沦为敷衍;
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就不会让爱在心口难开。
共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76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986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6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693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295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