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脐带”是一个孩子和母亲真正分离的第一道关卡。
想象一下,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如果不剪“脐带”,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最近,看了一部名字叫《脐带》的动画短片,短短6分钟,却令人深思。
孩子出生时,医生正准备剪掉脐带时,被妈妈阻止了。
自此,孩子便开启了和母亲连着“脐带”的一生。
看到孩子乱涂乱画,脐带一拉;孩子踩脏水,拉一下脐带;和小狗玩,还是拉脐带。
最近看了这部来自俄罗斯的讽刺动画短片《脐带》,短短6分钟,道理却十分深刻。
但凡母亲想让孩子回到身边,拉一拉脐带,就没有做不到的。
孩子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身上挂着脐带的孩子,成了同学中的异类,更有同学把他的脐带当成绳子来跳。
为此,妈妈生气的去找老师,而后所气冲冲地带走孩子。
最后,别人家的孩子,在疯玩嬉闹,而他身边只有妈妈。
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有他喜欢的女生,有他想过的人生。
妈妈发现了这一切之后,再次拉了脐带,孩子回到了她身边。
被“脐带”长久的控制,男孩终于爆发了,他生气的拿起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妈妈当场晕倒,孩子妥协了。
妈妈逐渐老去,孩子渐渐长大,青春期到了中年,一直跟在妈妈身边,靠织毛衣为生。
孩子想加速步伐,可母亲已经年迈,跟不上他的脚步,他只要停下来,周围的同龄人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唯有他,身边只有母亲。
短片的最后,男孩长成了满脸胡须的壮汉,妈妈却老成婴儿般的模样,孩子抱着母亲入睡,可母亲的生命早已经迎来了终点,天国的使者从孩子手里夺过母亲,并剪断了脐带。
孩子醒来后,发现母亲不见,普通正常的房子,就像深渊一样,孩子拖着成年人的身体,却崩溃到找不到出门的路。
这是一个夸张却又极具讽刺意味的短片,深刻展示了,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全过程。
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不需要太多人,两个人就足够了。
强势的妈妈,剪断了男孩的翅膀
“我是成功的老师,却是失败的母亲。”这是韩国名校名师李柳南曾经对自己的评价。
曾经的她,是众多家长追捧和羡慕的对象。
儿子就读名校,成绩优异,模拟考试全国前一百名;女儿也在知名女校就读。
两个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
然而,当憧憬着孩子美好未来时,儿子提出了退学,每天呆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睡觉,仇视妈妈,甚至患上了“社交障碍”。
就像一只翅膀即将长硬的小鸟,正准备向天翱翔时,突然被人感断了翅膀,只能沮丧无助的窝在家里。
之后,李柳南用了10年时间,与孩子慢慢修复关系,并写出了《妈妈的悔过书》这本书,在她的书中,她通过反省才意识到:
自己有多强势,孩子就有多脆弱。
在他们家里,永远只有“妈妈说,孩子做”。
她希望孩子参选学生会,便从寒假开始,帮孩子准备讲稿,一遍遍修改,逼孩子背诵,但凡达不到要求,不是骂就是罚。
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她刻意将孩子送到连交通工具都无法到达的补习班,在那里,孩子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学到十二点。
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手放到电视上,检查孩子是否看电视。
在别人眼里,她的儿子是妥妥有“别人家的孩子”,成绩班级前三,获奖无数,但是他却歇斯底里的呐喊:“我活到现在,从未感受过成就感。”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妈妈对儿子的强势,往往分两种:要么是包办,要么是控制。
总而言之,只能她说,孩子不可以有异议;她的想法,从来没有错。
但凡孩子稍有反驳,就是“不孝”。
《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用整本书来告诉天下的母亲,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便是尊重他。
可想而知,一个行为上被限制和精神上被绑架的男孩,又怎么可能感受得到来自母亲的尊重?
缺席的爸爸,让男孩终身“缺钙”
武志红老师说过:
“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在上面的短片里,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爸爸的身影,妈妈独自带孩子生活。
大量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缺乏父爱的男孩,极容易产生情感障碍,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生活习惯不好。
而他们反映出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心理学家们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电影《完美的世界》有一个8岁的男孩,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家里有妈妈和两个姐姐,没有男性成员。
男孩性格懦弱,经常被同龄人欺负,却不敢反击,有些孩子还嘲笑他“会被三个女人养成同性恋。”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逃犯,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男人”。
在野外,他想尿尿,却找不到厕所,他急得不知道怎么办,于是,男人告诉他,这里是野外,去树底下尿就行了。
男孩尿完之后,十分惊讶,原来可以这样。
男孩看中了一件特别喜欢的衣服,但怎么也不愿意去换,男人问他为什么。
他略显尴尬的表示,人家说他“鸡鸡太小”。
于是,男人故做正经的去看,不以为然的表示:一点也不小,你这个年纪,都这么大。
男孩才半信半疑的释怀。
男孩与妈妈、姐姐一起生活时,几乎没玩过冒险类游戏,每天都过得中规中矩。
在逃犯的调教下,他开始敢在奔驰的车顶大叫,有时候还会“恶作剧”......
电影中的男孩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感受与改变,却道尽了所有缺乏父亲陪伴的男孩,心中的不安与恐惧,痛苦与失落。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
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就像人没了影子,失去了与大地连接的根系。
他们找不到成为男人的参照,不懂得如何突破自我,去探索更加宽广的世界。
很多时候,妈妈更倾向于带着孩子,在舒适区里稳定安逸的生活,而父亲阳性力量的存在,则更能引导男孩内心的躁动与身体的活力释放出来。
他们会给男孩创造更多与自然、与生活、与世界连接的机会。
在一次次失败与跌倒中,强壮身体与意志,逐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母亲的存在,让男孩的感情世界,有了更加柔软的角度。
父亲的存在,让男孩与世界有了互动和连通的桥梁。
妈妈给予情感,爸爸给予力量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除去那些不配为人父母的人,多数父母都是带着“爱孩子”的缘来,努力的去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如何给予孩子真正的爱。
然而,很多父母都“爱”错了。
强势包办的妈妈,她的爱里,饱着深邃的焦虑;
缺席笨拙的爸爸,他的爱藏得太深,又爱得太狭隘。
听过一句话:
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
好的教育,是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
一个不缺席的爸爸,给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并将伴随和保护孩子一生。
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用平和的心绪,传递着人世间,最温柔的情感,在男孩的内心,铸就出温暖的一角。
爸爸爱妈妈,妈妈尊重爸爸,教会男孩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1087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50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55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16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2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