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球在江湖骚
01
出自寒门的“硬核”双胞胎
这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刷屏了——
这篇新闻的题目叫《双胞胎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接力帮妈妈在工地打工......》
里面的主人公是两个寒门子弟,哥哥叫李国平,弟弟叫李国安,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弟。
2016年,这对兄弟俩同时考取了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专业。今年,兄弟俩却“意外”出现了“分道扬镳”——
原来,哥哥李国平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五年直博,专攻半导体方向;弟弟李国安则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主攻量子信息与计算机专业。
看到这样的学霸组合,你会不会会以为他们背后有一对同样的学霸父母?但事实往往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这对学霸兄弟的爸爸仅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妈妈则是一名脚架厂的普通工人。
而他们待了16年的“学区房”,更不是什么寸土寸金的高楼大厦,而是一个只有30平米的宿舍。
也就是说,在一间只有区区30平米的宿舍,一对身份极为平凡的父母,培养出了两个博士儿子。
更为难得的是,这俩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还十分孝顺懂事。
放假期间,两个人特地到工地上帮母亲打工。因为兄弟俩都认为:“赚钱是其次,我俩只有在工地上,才能亲身体会妈妈多年的辛苦付出。”
哥哥李国平在脚手架厂辛苦地工作/来源:紫牛新闻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羡慕不已,“这又是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励志成长故事”。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寒门子弟的逆袭,往往比普通人更为艰难。
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过一段话,扎了很多人的心:
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也很难再看到农村里面供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
不得不说,熊轩昂的这段话虽然扎心,却渐渐成为了一个事实。
北大副教授刘云杉做过一个统计:
80年代,北大学生三成出自寒门。90年代,寒门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后,寒门比例仅占一成多。
在这个社会,优秀的“贵子”和优越的家境似乎越来越息息相关,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那些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孩子,他们从起跑线上享受的资源,是寒门学子们奋斗十几年才有可能企及的高度。
比如,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郑辰筱,家境优越,初中时就跑遍了十多个国家,12岁时只身去美国旅行;
又如,四川省文科状元卓汐聪,家境优渥,爱好众多。成绩出炉接受采访时,他当场就秀起了英语剧《猫》中的片段,引来阵阵喝彩……
一切一切,仿佛都在佐证,优越的家境才更有机会诞生贵子。
但神奇的是,总有一些人可以创造奇迹,鲤鱼跃龙门。
他们奋力从时代的夹缝中脱颖而出,一次又一次给那些坚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的人上课,也一次又一次成为所有寒门子弟的骄傲与希望。
这些创造奇迹的人,不是因为天资聪颖,不是因为天性孝顺,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比别的父母多付出了一点东西。
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02
教育中,很多家庭
容易忽略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点
告诉大家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李国平李国安这对双胞胎父母的生活经历。
这对兄弟俩的父亲(以下简称李父)原本在一家货运公司做技术工,母亲在县城一家皮鞋厂。在兄弟俩3岁时,夫妇俩便双双下岗了。
下岗后,由于两夫妇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只能做一些低薪工作。李父开始开出租车,李母则主要负责照顾兄弟俩的起居,闲暇时间偶尔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
因为李母前期的工作不稳定,所以养家的重任便压在了李父一个人的身上。
为了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李父每天要在路上开10个小时的车,有时候遇到高峰期,还要开12个小时。
一般人在工作了那么长时间后,回到家早就瘫在床上了。李父却没有这样做——回到家,他总会抽时间看书,因为他“平时除了工作,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少则五分钟,多则半小时,这个习惯基本上雷打不动。
李父不仅自己喜欢看书,还喜欢陪着儿子一起读书。
平日里,他经常购买书籍给兄弟俩作礼物。除此之外,他还擅长讲故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困惑,他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开导他们,鼓励他们。
兄弟俩的“硬核”父母/图源:紫牛新闻
对于兄弟俩来说,父亲便是他们这一个平凡家庭当中的“不平凡”。
白天里,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晚上,这名出租车司机却“摇身一变”,成了知识渊博的“学者”。
当别人家的父母还在打麻将、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他已经拿起了书,坐在小小的椅子上一板一眼地看了起来。一旦兄弟俩遇到困惑,父亲总能用书中的典故给予他们解答。
所以在他们心底,知识渊博的父亲,是他们从小到大的偶像。
“偶像”的力量是强大的。也许就连李父自己也未曾想到,他在兄弟俩幼时轻轻撒下的那把种子,日后竟双双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们一个成为了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另一个则变成了量子信息与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来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看到这里,也许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李父的教育方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却从中发现了很多家庭都容易忽略的两个点:
一是忙碌的你,有没有留出固定的陪读时间?
二是,你有没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不要小看这两点中的任意一个点,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我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点可谓缺一不可。
它们不仅对孩子有着异常重要的启蒙作用,甚至一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
03
中国当代硬核父母:
拼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下班后的陪读时间
下面,我们来简单说说这两个点重要在哪。
首先是第一个点:有没有给孩子留出固定的陪读时间。
相信对于这个点,很多家庭都觉得自己做到了,特别是妈妈全职带娃的家庭。但很多人并没有弄清楚——这个陪读不光是陪孩子读书,更重要的是洞察孩子的需求。
如何理解?
就拿上述的李家来说,李父是一个大忙人,一天24个小时,工作已经占据了他一半的时间。
但他没有借口自己工作很忙,把家庭的责任都丢给李母,而是每天回到家,都要找时间陪孩子读书——不一定是读书,可能是和孩子聊天。
他会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解答孩子的困惑,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沟通一些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这个时间也许不多,但对于这对博士兄弟来说依旧难忘——在爸爸工作那么繁忙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落下陪伴自己的时间。
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儿子们发自内心的爱。因为李父是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的是让孩子能够感受他更多的关爱。
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自然会非常懂得父亲的用心良苦,也就更加勤奋。
然而,扎心的真相是——在很多个中国家庭,家长们理解的陪读是只要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上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
甚至很多人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拿着手机在旁边刷抖音,都觉得自己已经尽到陪读的责任了。
所以,在孩子们的成绩依旧不理想的时候,这些家长甚至会埋怨孩子:我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怎么你还是考这样的分数来回报我?
但是家长们根本不会想一想,自己的付出到底有没有价值。
澳洲医学教授罗宾森《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书里提到过:亲子陪伴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黄金时间,即高质量的陪伴。
黄金时间不一定要很多,可能只有5到15分钟,但它一定是对孩子需求的关注。家长要有读懂孩子需要的洞察力,而这需要时间、耐心和精力的付出,你要让孩子知道,你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刻,而不是表现出浪费你的时间。
所以,在中国很多家庭,这种“黄金时间”其实非常稀缺。很多中国父母自以为给予了孩子很多陪伴,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陪伴的质量非常低,除了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压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多的家长是忙到根本腾不出时间陪伴,或者一有时间赶快让自己放松一下,去打个麻将蹦个迪——然而他们根本想不到,麻将堆里是培养不出博士的。
相比李父,他给予孩子的陪伴时间也许不多,但都是非常高质量的陪伴。
他不像很多中国父母一样,一本正经的坐在孩子的书桌前两小时,就盯着孩子写作业;
或者坐在旁边一边盯小孩一边刷抖音,而是尽可能的和孩子主动沟通一些他们的困惑,做他们精神上的“充电宝”。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不光孩子们之间是一场赛跑,父母与父母之间也是。
教育本就是一场马拉松,谁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赢到最后。
奥巴马曾经说过,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从议员到总统,无论身居什么样的位置,有多忙碌,他都会抽出时间尽量陪在女儿身边;他经常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到书店,还挤出睡前阅读的时间,陪着玛利亚读完7本《哈利波特》。
后来,他的大女儿玛利亚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得出:
优秀孩子的背后,父母的教育理念都出奇的相似,无论你是一介平民还是总统。因为,他们都会尽可能的给予了孩子们更多高质量的黄金陪读时间。
深以为然。
04
你的学习态度,
决定了你孩子学习的高度
其实,相比第一点,第二点能做到的家庭更可谓是寥寥无几。
——你有没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李国平两兄弟在采访中说,父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他爱看书这个爱好。
正是爱读书的父亲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才让孩子们对书本有了更多的兴趣和渴求。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一家的故事。
梁启超非常热爱读书,他在天津建了两座楼房,取名为“饮冰室”,专门用来收藏天下之好书。
在“饮冰室”数十万书籍滋养下,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超逸俊秀:
梁思礼,成了著名火箭专家。
梁思成,成了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永,成了著名考古学家。
…………
一家出了三个院士,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问及梁启超的孩子们,谁对他们幼年时的影响最大,他们的答案都是父亲。
“因为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所以才在书中努力寻找答案。”
看到了吗,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中国很多家长时常异想天开,希望爱玩抖音的自己可以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殊不知,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喊“你给我看书去,不许看电视”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正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
当我们一边玩着麻将一边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争气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正在麻将桌前浴血奋战的姿势已经深深印入了孩子的心底?
我们总是在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我们想过自己应该怎样怎样了吗?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写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前提是,你得是孩子想成为的那棵树,孩子才能成为你所希冀的那棵树。
综合以上这两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育儿,先育己;家教,先自教。
你想要孩子成才,首先就要比其他父母付出更多,不论是“黄金陪读时间”还是“成为榜样”上,你都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
所以,往往一个精英的诞生,背后一定有一个“长跑冠军”式的家庭。
在教育这场马拉松里,他们不曾懈怠过,不仅让孩子成为了更好的孩子,还让自己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正所谓“三流父母发牢骚,一流父母做榜样。”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80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47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2281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14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93811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