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今年3岁了,晚上跟他视频,他用三角形的磁力积木堆起来一个好高的积木块,他自豪的把这坨没什么美感的积木块叫做城堡,拿给我看。
他眼睛里闪耀着“我很厉害”的光芒。这坨积木块当然不是什么城堡,离城堡还差得远呢。可是他只有3岁,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他创造的城堡。
我在视频里鼓励他:哇,小宝搭建了一个好壮观的城堡哦,爸爸看见了,你好棒的。
小宝听到了我的回应,把城堡放下,又去玩其他的玩具去了。
而你要是分了神,没有听到他的话或者没有给他鼓励的回应,他会一直一直的喊你让你看他,声音大到要把屋顶掀起来。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9岁了,她已经可以娴熟的使用微信发朋友圈。发了朋友圈之后,还会给亲戚好友群发消息,让他们去给自己发的朋友圈点赞。
哈哈哈哈,这个小公主好有意思。
生活中,这种孩子寻求认可和赞扬的场景屡屡发生,而且看起来都有些夸大。
一个不起眼的积木块非要拿给你看,还要你夸他做得好;把自己的日常作业发到朋友圈里,还要大人去点赞。他们好像对认可和鼓励的需要又多又急,一点点的成绩都忍不住马上拿出来炫耀。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不知道怎么办:夸奖孩子吧,觉得有点违心,那些幼稚的作品配得上这么认真的表扬吗?再说了,鼓励多了不怕孩子骄傲自满吗?不鼓励孩子吧,孩子又一直缠着你闹,看着他失望的表情,自己又于心不忍。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给出了答案。在他的理论体系里,他把孩子的这种寻求认可的需要,叫做“镜映自体客体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感到被肯定和认可,感到自己是被接受和欣赏的,特别是展示有关自身价值的事物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镜映的感觉,那种被喜悦的双亲愉快且赞许的注视着,仿佛他们眼睛里带着光。
双亲对孩子感到欣喜的回应,表现出兴趣、骄傲和兴奋,对孩子的发展及其重要。这回馈给孩子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被重视的感觉,带来有价值的自体感。
相反,父母以敌意、过度批评或者是冷淡的回应模式反馈给孩子,孩子就会缺乏价值感和被重视感,这样的态度压制了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成长。
根据原初自恋的设想,婴儿刚从妈妈肚子里出生时,虽然身体上和妈妈分开了,心理上还是共生在一起的。他认为妈妈是他的一部分,全世界都在为他服务。
婴儿慢慢长大,他可以在地上爬行了,这时他渐渐意识到,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却没法控制妈妈的身体,他和妈妈不是一个人。
为了保持早期的一体感和完美感,孩子本能的使用了两个办法:一是觉得自己完美,二是觉得父母完美。前者被称为夸大自体,后者被称为理想双亲影像。
孩子试图变得像夸大自体那样完美,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必然会遭遇挫折。当孩子在可承受的强度下经历挫折、误解和伤痛,慢慢理解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他的夸大自体强度因此也逐渐降低。
这些“恰到好处的挫折”促使孩子发展内在的方式,以维持自尊、忍受不可避免的挫折并追求恰当的抱负。
此时,孩子的夸大自体慢慢变得凝实,他的镜映自体客体的需要逐渐成熟,从小时候对完美和持续关注的需要发展为自尊和自信。
孩子的现实表现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婴儿期,镜映自体的需要显得非常急迫和全面,婴儿几乎绝对依赖母亲来满足这些。
儿童期时,孩子对于逐渐拉开和母亲的距离变得可以忍受,对于镜映自体的需要显得不那么紧急和全然。
到了青春期,建立在实际镜映自体体验基础上的象征性事物,就可以满足自体客体需要。
比如,对妈妈赞扬的需求,可以通过老师、朋友、同学的回应来满足,也可以通过宠物对自己的依赖来得到象征性的满足。
如果对孩子的镜映不够,他这部分的需要没有被充分满足,长大后,他会强迫性的、急切的、大量的需要别人的赞扬和认可——这一点,会导致他在社交中受挫。
比如上面的例子,小女孩群发微信让亲朋好友为自己朋友圈点赞我们会觉得可爱,而要是你30岁的同事这么做,你只会感到厌烦。
我们可以反推一下,那些在朋友圈大量发自己美颜照片的人,自己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拿出来频繁分享的人,自己付出一点点努力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迫不及待需要别人夸奖的人,他们小时候的镜映需要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补偿。
如果说镜映自体客体满足的是孩子自豪、骄傲、愉悦感、兴奋感等积极情感方面的需要,理想化自体客体回应则抚慰了孩子焦虑、抑郁、脆弱等消极情感,使他们感到安全和平静。
理想化自体客体的来源是全能父母,这是孩子用来满足原初自恋的方式。孩子心中的父母总是高大的、有力量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依靠父母来解决。
当自己面临挫折和困难时,通过与理想化父母链接,可以产生一种平静、抚慰、安全、有力量的体验,尤其是在沮丧和恐惧的时刻。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走路时摔了一跤,膝盖摔破了,在那里哇哇大哭。妈妈走上前去,对着他摔破的膝盖轻轻吹了口气,像有魔法一样,孩子立即感到不疼了,停止了哭泣。
此时的妈妈,满足了孩子理想化的需要,复原了他痛苦破碎的自体状态。
小宝和我一起散步时,一个人在前面冲的很快,离我较远。我喊他回来他也不听,只顾自己撒欢。突然有人在旁边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吓得小宝一个哆嗦,然后他扭头就往回跑,张开双手要我抱。
这一幕很戏剧,他急转弯的动作也很搞笑,我一边抱着他一边哈哈大笑。他在我怀里时鞭炮声仍然在响,但他已经不害怕了,扭着头找寻着声音的来源。
我的存在,给了小宝安全感,抚慰了他受惊的心灵。
随着孩子认知功能的发展,他会慢慢感到外部世界是个危险可怕的地方,他幻想父母可以充当他的保护者。
父母要坦然接受并以足够好的方式回应孩子的这种理想化需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享受基本的安全感,更能忍受各种不适感,例如焦虑、恐惧、挫败、悲伤,而且拥有更大的、敢于探索世界的自由感,更具探索性而且坚定自信。
我们可以推测,被称为硅谷钢铁侠的马斯克童年时一定有一个足够他理想化的父母,才使他成年后可以创立一家又一家科技创新公司,依靠一家私人公司做到了载人航天。
事实也是如此。他的母亲梅耶曾经是世界上最红的模特,15岁一炮而红却在22岁时急流勇退,选择婚姻,结果遭受丈夫的家暴,并在31岁离婚,变成带着三个孩子的单亲破产母亲。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一般的母亲早垮掉了,她却培养出三个亿万富翁。除了最为人所知的大儿子埃隆·马斯克,二儿子拥有自己的农场还开设了连锁餐厅,女儿则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拥有自己的影视制作公司。
她让孩子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梅耶年轻时是孩子的榜样,如今依旧是孩子的榜样。60岁时,梅耶全裸出镜,为《时代周刊》拍摄封面;67岁,她一头银发,一身礼服走上纽约时装周的 T台。
70岁,她宣布“我不会退休,我的 70 岁依然会精彩”,并且在71岁出版了自己的自传。这样永远向前的态度,影响了三个孩子一生。
如果孩子的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长大后他就缺少安全感,也没有好的榜样去认同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无法学习如何在这个现实世界设立成长的目标。
我初中时喜欢看《古惑仔》系列,觉得陈浩南、山鸡、包皮这些人好酷。虽然他们的身份是黑社会,但他们身上充满了英雄色彩,还有兄弟情义。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试图弥补理想父亲的缺失。我爸是个老好人,在外面没什么脾气,有时他吃了亏,也不敢去给自己争取权益。
而古惑仔报仇不隔夜,谁落了我的面子,我就一定要去找回来。但还好,我只是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
而有些青少年遗憾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错误的理想化了他人,或者说他们的父母没有回应好他们的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使他们误入歧途。
终其一生,人的心灵都会需要自体客体回应,正如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
孩子的夸大自体经过镜映的足够回应,逐渐转化成自我协调的抱负和目标,有能力享受不同的功能和活动,并且达到现实的、稳定的自尊。
而理想的双亲影像经过理想化的足够回应,可以促进个体在感到悲痛的时候提供自我安抚能力,增强共情能力和幽默能力,并且为成人期发展目标和理想铺平了道路。
由此,为人父母并不容易。你需要不断的给孩子恰当回应,帮助他们成长。好消息是,不用太过纠结如何才能恰当回应,你不需要做到100%,事实上,你也做不到100%的恰当。
据统计,即使是接受过训练的最好的妈妈,每17秒都会犯一个错误。只要这些错误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以内,经过妈妈共情的对待,反而可以促进孩子调整自己的自体,使自体客体需要逐渐的成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138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8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75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4606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34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