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需要多久才能好?
作者:王剑婷 2021-11-02 16:44:47 心理百科

作为咨询师,与来访者接触之后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咨询多久我/TA能好?”。我知道,来访者盼望的答案是一个短平快的“最好1次、最多3次,实在不行哪怕二十次 也行,给个准话儿!”但,讲真,我还真不知道如何三言两语说清楚这个事儿…… 干脆,写下来。

说到心理咨询时我们在说什么?

心理咨询是一项以谈话为基础工具的工作,成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相当的知识、 技巧、足够的觉察能力以及在谈话工作中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因此,不管是哪个流派的咨询师在工作时与来访者都会在【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三个模块中开展工作。

心理咨询需要多久才能好?

一般来说,在与来访者见面的最初阶段,我们在进行的是会谈,随着谈话进程——这不好说需要具体多少次,心理工作的成效可以深化或推进。

心理咨询需要多久才能好?

图1.会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互关系

会谈(interviewing)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咨询过程,用于收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并做出临床评估,提供有关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会谈虽然已经得到一些关键信息,但在咨询的过程中会更多的来倾听并尝试理解来访者生活中存在的挑战性问题并与其一起发展改变与成长的策略。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则更指向深层次的或某些病理性的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就国情而言文,我们并没有足够的临床医生从事精神心理工作,大量的门诊使得医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谈话与倾听,因此不得不聚焦于用处方药物/物理治疗来解除患者当下的症状。

出于对用药的抗拒,对“治标未治本”的情况有困扰,才有了来访者找咨询师想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问题的需求。因此应该说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在无诊断权与处方权的前提下,依然需要掌握高度的专业知识并发展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才能够承担起以上“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工作。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也对这三个术语不做严格区分,可以互换使用。

“多久”是个多选题

咨询时数不但是来访者关心的事,其实也是咨询师关心的事。一方面首次会谈结束, 给来访者建议时就需要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这是专业能力体现的重要部分。

虽然在不同的流派当中,对评估会有1次—6次不同的设置说法,但临床的实际问题是,假如在首次会谈中对来访者的问题“看不明白、想不明白、讲不明白”,是极难有什么吸引力请来访者再来第二次的,更不要说持续性的咨询了。

即使是在咨询师养成训练足够的欧美国家,首次咨询后也有21%的来访者不再回来,这其中当然有一次咨询就起到了一定成效的可能,但也有许多可能的其他原因导致的“离开”。

看清楚、想明白来访者问题的大概情况,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讲明白”对于来访者的议题需要进行怎么的干预,即治疗思路的问题了。

建议就医:这不都是转诊,可能也是为了先尽快缓解当前影响身体或功能的问题, 如睡眠、饮食等进行的并行建议,就是边用药边咨询。也会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来访者自杀自残危险性高、身体虚弱严重影响健康、某种障碍的严重影响思考,那么会有先后顺序,比如先就医,再来咨询等。

有时一些问题随着身体健康感受的变化,对咨询的迫切程度也有可能减小,但不能不说,这也是会谈起效的另一种方式。

建议咨询。回到咨询疗程来说,来访者困扰的议题不同,咨询师的技术特长不同, 咨询时间的设置也会不同,曾有专业工作者做过这样的分类供大家参考:

心理咨询需要多久才能好?

图2. 心理咨询议题与咨询时长的march

这里您一定会问,那短程、中长程、长程究竟是多少次?抱歉,这也是个不唯一答案的问题。比如在行为治疗当中,我们通常认为10次治疗以内是短程的,但并不代表要在10次之内完成一个人的认知重建,那可能还需要10-20次的治疗时间。而且咨询的间隔频率也是因人而异。对一些来访者而言,有充足的治疗动机与配合能力,可以把12次咨询通过每月一次,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算是短程还是长程呢?

作为一般性建议,我非常建议的是咨询也要有“足量足疗程”的理念。

足量,指的说是足够的密度或者说频率。特别是在初始阶段,由于来访者已经受之前行为、思维、人际互动模式的困扰已久,心理咨询当中的讨论、觉察、推动就需要通过 【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来让改变发生。两次咨询的间隔太久, 受挫、情绪波动、事件困扰等都有可能发生,反而影响咨询效果,甚至会让来访觉得“咨询/方法没用”,过早的从咨询工作中脱落。因此,通常现行的咨询频率都以一周一次, 一次50分钟左右为基础标准。

足疗程,是指足够的时间长度。如上表所示,一些突发的、应激性的问题可能很少几次咨询就足以帮助来访者调整好状态,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但以人格障碍为例, 它的形成就与气质、成长环境、发展中的压力有巨大的关系,本身就是“多年积累而成”, 谋求改变必然也需要以“年”为单位来考虑,而不是速成。也不乏一种情况是当面的问题解决后,来访者认同心理咨询的模式或信赖咨询师的专业能力,愿意进一步的对其他问题 进行深层次咨询,转为中长程咨询。反之亦然。

因此,咨询需要多久,不是由咨询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这其中咨询目标的设定、来访者的配合程度、治疗的动力,双方的信赖关系等有诸多变量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什么叫“好”?

“咨询多久能好”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其实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好”的样子。孩子认为的好可能是“做自己”,父母可能认为是“去上学”;少年期待回到过去无忧无虑的童年才是“好”,但过去永远回不去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命之残酷;男人想让自己血压不高、血糖下降是“好”,但只靠谈话这一定也做不到;幼小的孩子期待着父母不再吵闹破镜重圆才是“好”,大人想得是早点解脱才是“好”。

就拿同样是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有的来访者是动辄自残自杀,有的是不依不饶讨伐所有人,有的是情绪低落空虚无助,有的是自负自大吃喝玩乐……问题不同,当然咨询的目标会各不相同,所谓的“好” 起来当然也有不同的答案。

所以,设立咨询目标是心理咨询师非常重要的工作。从会谈阶段开始,不断地澄清咨询目标“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是贯穿始终的理念。

咨询的“投入产出比”

经济社会,回避不了的就是谈钱。但,咨询涉及的不仅仅是钱。咨询师的时间是钱, 是对职业能力的认可;来访者的时间某种意义上更是“金不换”——不好的咨询,不但花消耗来访者的金钱,更会贻误治疗时机、消磨改变动力、失去咨询愿望,这是临床工作者最不愿意面对的后果,为此“来访虐我千百遍,我待来访如初恋”决不是句调侃的话。

为了保持初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工作状态,具备职业精神的咨询师都是守着一方空间,不断地精进技术、学习本领,因此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再学习是这个群体的常态,所以不为人知的是看似不低的咨询费背后是与一个成熟咨询师相遇的基础成本。

目前咨询定价并无国家或行业的明确标准,通常一个咨询的的咨费收取是基于地区之上,考虑专业人员的教育程度、临床经验、专业背书、职业美誉度等的一个综合定价。

但更为决定性因素的是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北京为例,一个从业5年左右的咨询师大约咨询费用就在1000元/50分钟了,而在二线或三线城市,可能一个从业10年以上的咨询师也仅收取500-1000元甚至更低,当然这样的价值还远不到奢侈品那么夸张。

可对于工薪阶层而言,试想一下,找位合格的咨询师,每周一次,每月的咨询支出就有可能 是2000元-4000元不等,还不包括为了咨询所需要腾出的时间,请假、交通等等软性支出,这在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中属于什么样的支出占比?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因此,在初期会谈时与来访者及家庭成员,充分沟通评估情况,告知咨询的大约框 架以及针对“这位”来访者的必要性,一起谈谈他们面临的实际状况,有哪些顾虑或需求, 做好咨询计划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什么时候“应该”考虑咨询?

除了一些异常的行为或症状外,临床非常看重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也就是通俗意义上“应该做什么事却做不了了”,比如该上学确去不了/不愿意去,该交朋友却交不到, 该上班但害怕出门,还有失眠、莫名的疼痛等等,而且这些问题不是由于机体功能所致, 更多的是源自于情绪、关系等等心因性,那么就应该考虑咨询一下专业人员,看看是否要进行必要的咨询干预。

通常而言,问题出现的时间越短,咨询所需的时间也越短;年纪越小,对家庭中养育者的干预可能比对儿童的干预效果要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大于治疗”也是咨询领域近年重要的思路。

心理咨询的目标设置,某种意义上不管是任何流派,都不会建立在100%拿掉问题之上。我们通常先谋求对急需问题的“改善”,设立阶段性的目标,某些时候如果这样的小目标得以实现,也可能使来访者自身产生出新的信心与动力,咨询也有可能不再必须或紧急。

而如果一位来访者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信心,我也相信心理咨询更有可能帮助来访实现人格的改变或者实现更为健康的心理成长。

结语

咨询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且无一例外的咨询都会碰上不同的困难。无论是哪种咨询流派或短中长程咨询,来访者都有随时退出咨询的权力,但更需要的是遇到任何困难、 不满或有疑虑的时候把这样的想法带入咨询当中来与咨询师一起讨论,只有来访者与咨询师双方共同决意一同面对这种挑战,咨询才能有进展。

经过这样的过程,考虑咨询的节奏或结束才是“不浪费”的。为了达到这个状态,咨询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持续的保持对自我、对来访的关注,适时进行调整与讨论,都是有益且必需的工作。

即使来访者的情况明显好转,咨询进入结束阶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在咨询中对整个过程进行足够的回顾、巩固在咨询当中的历程与收获,充分的进行道别可以使咨访双方对咨询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与信心离开这段关系。

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心理咨询还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但我想大约这还是从经济负担出发的成份更多。

中国,走过高速发展的40年,人们在前所未有的进步洪流中冲锋陷阵,对家庭、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到了现在, 学会更为有觉知、有沉淀、反思性的成长,学习如何高品质的慢生活,这个时间,真的到了。

信息过载的时代,当我们听到看到知道越来越多,我们焦虑以及那些焦虑与压力可能对生活带来的冲击,这个时间,真的到了。

参考文献:

1、Dewan MJ 短程心理治疗的艺术与科学(临床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会

2、Allen EI, Mary BI,Carlos PZ,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第8版) 陆峥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会, 2018,

3、Robert DB,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陈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4、公众号:心理圆 《谁都希望3次解决问题,但咨询起效需要时间》

https://mp.weixin.qq.com/s/3eUNyRUvBtC25XfrpE0biw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评系统MBTI测试职场心理心理学亲密关系容貌焦虑洁癖爱情挽回原生家庭EPDSPUA智力存在主义恐惧症心理恐惧症安全感心理咨询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弗洛伊德控制情绪哈利波特焦虑聊天社交恐惧症心理健康测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