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不上没关系,只要健康快乐就好”现实版“李焕英”惹哭万千网友:那个考砸也被爱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最近,湖南一妈妈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李焕英”!
就读高三的小何在一次“学会感恩”的班会上,哭着讲述妈妈带给自己的感动。
一模考试成绩出来后,因为没达到一本线,她无比沮丧,觉得愧对父母。
没想到,从未看过这部电影的妈妈却说出了《你好,李焕英》同款台词安慰她:
“考不上一本,我们读个本二也行。”“我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了!”
这句简单而暖心的话,让不少网友感动落泪,纷纷表示实名羡慕这孩子能有这样的父母做后盾,即使没考好也能获得爱。
确实佩服这位妈妈的心态。十二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身。而这模拟考,几乎能以此判定高考成绩。
然而,在她的眼里成绩、高考固然重要,但显然都比不上孩子的身心健康。
拼教育拼孩子的时代,我们总在讨论上什么兴趣班、补习班;读哪所学校;孩子考几分、排名第几……一旦稍有落后,就会焦虑不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有人都在比分数高低,却没有人关心孩子快乐与否。
《成功智力》中讲到:一味给孩子灌输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的人格乃至人生。
所以,当孩子考砸了,第一反应是“妈妈,对不起”时,他们不是在向我们求饶,而是向我们求助。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抓住成绩不放,而是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那是他不怕输的底气。
孩子怕输了分数,更怕输掉父母的爱
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说,所有人都怕输,只是中国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更加怕输。
是的,相比于输掉的分数和排名,孩子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在《完美告白》节目中,有一期告白者是明星周艳泓的女儿玥玥。
她能歌善舞、懂事乖巧,是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录制的整个过程中,她总是眉头紧锁,脸上挂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忧愁。
说的最多的话是,我怕妈妈会生气。
她告白的内容是:“希望妈妈不要太严厉,不要总生气,不要把我的课程安排的那么密,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我相比……”
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她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还要上朗诵、奥数、书法、唱歌、跳舞、钢琴等兴趣班,一节课连着一节课,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
一旦没有考到100分,妈妈就会说,你不配做我的女儿。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是出于“自己喜欢”,而是为了讨好妈妈。
因为在她的认知里,妈妈对她的爱,几乎都是“有条件”的,妈妈用一切的行动在向女儿表达:“你只有按我的要求做,你只有考好,才配拥有我的爱和关注。”
无形中家长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成绩高于生活的一切,甚至高过孩子本身。
心理学上,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效率的关系呈一条倒U型曲线,过高或过低的成就动机,都会产生阻碍作用。
也就是说,要求孩子一定得100分,或者对孩子毫无要求,都不利于孩子最终考出一个好成绩。
“努力,就会有进步”和“努力,要考100分”的压力截然不同。当家长对分数越在乎,自身就会越焦虑。家长越焦虑,孩子压力就会越大。
一旦孩子把过多的身体能量消耗到对考不好的恐惧上,更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当分数呈直线下降,孩子就会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之中,认定是自己不够好,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甚至走向极端。
考不好的孩子,更需要爱
很多时候,在得知孩子考不好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自己急得捶胸顿足,而孩子依旧吊儿郎当。
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父母们就会觉得,如果不严重打击、狠狠惩罚,孩子就不知道严重性。于是用责骂和贬低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
可事实并非如此,当孩子考砸了,他们比我们心里更难过、更羞愧、更受打击。
韩国纪录片《差生》第一部《学习伤痕》中,韩国的孩子们说,当拿到成绩单,看上面有个6(最低档分数),立马有种无解的绝望感。
读高三的金兴贤:“成绩下降的感觉,看100部恐怖片可能会舒服一些。”
高二男生李振英说,4年级时,老师一边拿着他的成绩,一边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斜着眼嘲笑。
当时他已经很难受了,老师还那样笑,他感觉特别耻辱。
恐惧、绝望和无解是孩子考砸后的心境状态。
在所有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的时候,他们多希望能听到一句“没关系”,可周围却是无尽的嘲笑和贬低。
读高二的吴诗河说:“老师总说,有些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开窍。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就有种努力着努力着,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的感觉。”
甚至当他们想要找一处可以疗伤的地方,而选择回家。可等待他们的从来不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而是无尽的怒火和打骂。
差生东熙说,每当考砸后,都紧张到不敢回家,在家门口徘徊半天。
拿到差评的成绩单,尽管他已经很受伤,很难受,还要打起精神写反省书,为的是让父母消气。
还有一些父母会骂孩子“二百五”、“死脑筋”、“脑子蠢到家”……
这种恶语责备,激励不了孩子奋发向上,只会向孩子灌输更大的压力,再次给予他们伤痕累累的心一记重创罢了。
还记得“儿子考了7分,爸爸放一车烟花庆祝”的新闻吗?
这位爸爸说,孩子平时不太认真,考试经常得0分,这次竟然考了7分,算是很大的进步。就想用放烟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
果不其然,儿子之后的成绩突飞猛进,一下子考了57分,而且学习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理论,叫抱持性环境。就是说,父母要给孩子建造一个充满爱的、支撑性的、包容性的环境。
这并不代表,在孩子犯错时,一味纵容他。而是不管孩子是犯错,还是遇到挫折,都要让他知道,父母愿意支持他,成为他的后盾。
孩子知道身后有一堵温暖的墙,在面对前路未知的忐忑时,在面对失败的沮丧时,才会有重建信心的勇气,和突破自我的底气。
身后有“靠山”的孩子,更有勇气
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够足够完美,上最好的学校,拥有一份最体面的工作,和一段最幸福的婚姻。
可正如导演北野武曾说的那样:“孩子怎么可能都是优秀的呢?跑不快的孩子就是跑不快。”
有很多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显得那么平凡和普通。他们是班里的中等生,是公司的普通员工,有着一个普通的家庭,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甚至这就是他的梦想:当一个普通人。
作家刘继荣《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文中,讲了一个女儿的小故事。
女儿在班上有个外号叫“二十三号女生”,因为每次考试,孩子都排名二十三。
起初他们觉得这外号刺耳,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动过很多脑筋。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锁在抽屉里。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甚至在病床上,都坚持写作业,结果引发了肺炎,住了大半个月的院。
付出了这样惨重的代价,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二十三名。
他们却不甘心,又增加了营养、物质激励等,结果一说要考试,女儿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三十三名。
无奈之下,他们放弃这些“无用功”,接受女儿的平庸。
不想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女儿,却因为“热心助人、守信用、善良、幽默、乐观好相处”而成为全班最受欢迎的人。
老师说,这是教学三十年,从未有过的情况,除了女儿自己,全班人都写了她的名字。
当她开玩笑地对孩子说,你都快要成为英雄了。
孩子回道:“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平凡,是人生的常态,可那个平凡的孩子依然拥有圆满的人生。那个或许无论怎么努力都“考不好”的平凡的孩子,也应该被接纳和认可。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是普通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才能逆风翻盘。
每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都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世界也正因为不同而变得精彩。
作为父母我们能把握的,就是在孩子失落的时候,抱抱他;在孩子迷茫的时候,鼓励他;在孩子想要重新开始的时候,支持他。
诚如美国心理学家苏珊·施蒂菲尔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在生活艰难时帮助孩子应对压力,恢复平静,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真诚地告诉孩子‘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亲爱的,我就要这里,陪你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所以,面对那个考砸的孩子,收起你的责骂,好好抱抱他,让他知道:你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不关成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3603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943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009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66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2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