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建立规则意识?
作者:元気笔记 2021-08-15 10:27:53 成长心理

这篇内容中,aya给我们分享了自身的教育经验,对于以下两个问题作出了个人回答:

孩子不愿遵守规则背后折射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引导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建立规则意识?

小龄阶段的孩子,家长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希望本篇文章能给你一些教育启发。

接下来,爱成长公众号也将持续更新更多教育知识分享,以期能为更多家长提供共学资源,令更多家长摆脱困惑、启发教育。也欢迎各位以此作为平台,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

校园生活跟早期疗育的个训相比要复杂很多,尤其是不可预期、不可控制的人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下提到的三个内容并不是单纯地听指令问题,更多是与环境知觉、行为意图解读、情绪辨识、情绪调控有直接关系。

1、坐下来安静地学习

尽管我们提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坐下来学习。

幼儿园的教学环境相对宽松,一节课的时间大概控制在15-25分钟左右,老师在此过程中并不会严格要求学龄前的儿童长时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然而小学课堂要求学生一坐就是40分钟,授课方式以老师讲解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普通发展的小朋友在适应这个过程多少都有困难,更何况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你可能听过有些小朋友因为整个学龄前阶段都没有养成坐下来学习的习惯,一旦进入小学仍然搞不清状况,要么上课随意走动,要么毫无预警地突然离开教室……

“安坐”不是只要坐在那里就好了,还要具备参与同步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觉得孩子只要安静地坐够40分钟,但是对于这40分钟内ta在干什么都毫无计划和要求的话,看来大家对“安坐”的理解不太一样。安坐是在教室里展开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而不是唯一目的。

小狮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安坐能力并不好,老师一讲故事就站起来跑掉,为什么呀,因为听不懂觉得无聊啊。

后来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在集体学习的安坐时间明显延长了,如果是在家里一对一的个训时间可以更长。即便我已经比较满意当下的状态,但对于他能不能在小学课堂安坐40分钟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

我最担心的是他会不会离座打扰别人,然而我最担心的事并没发生,因为他发明了新花样。

他非常清楚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但是上课上到无聊的时候又忍不住要搞点事情打发时间,时不时嘴巴发出模仿上下课铃的声音。

如果是课堂气氛很热闹的情况下倒是无伤大雅,一旦是比较安静的环境下,这点噪音就显得尤为怪异了。

我将这些声音做了分级,L1代表最大音量,L2代表中等,L3代表轻微,L4代表完全安静,观察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最需要处理的就是L1和L2级别的噪音问题。

作为家长,我首先得履行我的义务,跟孩子好好聊一下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行为。父母有先天的权威性,但是我并不想劈头盖脸责骂他。

我向他提出了很多引导性的问题:

你为什么会上课发出这样的声音?

你发出这样的声音之后老师有什么反应,同学有什么反应?

你认为老师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同学有什么想法?

你有看到同学脸上的表情吗,那样的表情代表什么意思?

你觉得上课应该要怎么做?

如果你实在很想要发出声音可以怎么做?

……

通过这些提问,一方面可以获知孩子行为的原因,另一方面教他辨识别人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因果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教他如何因应环境和人物变化调整自己,建立替代行为。

是不是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呢?有时候我们务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万一他实在憋得慌怎么办,很多行为光靠“堵”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最终还要帮他“疏通”。

我告诉他如果实在憋不住,可以用L3级别的音量发出声音,这样既不影响老师和同学又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执行和类化的工作还需要陪读老师和代课老师一起配合。陪读老师在上课前做好提前预告,上课途中使用视觉提示卡或手势,再通过表情、眼神和手势给予社会性赞美。代课老师则是在课堂上使用语言、距离、眼神和表情提示,并且提供一定的问答互动机会给他,搭配言语的表扬,当然,必要的时候还会来一下自然后果。

除此以外我会根据老师的反馈,等他回家后给予延迟强化,夸奖他“听说你今天上课一直都保持安静,很专心认真,你有越来越进步哦!”。

这些综合性策略多管齐下,目标行为的频率很快就降下来,有效参与集体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了。我要特别声明的是“很快”并不是一天两天就搞定,从实施介入到彻底结束干预这个目标差不多花了一个半月时间,这中间还经历过一次消退爆发。

我喜欢把“介入”的过程比作是驾驶,人在驾驶的时候必定要不停调整行进方向,总不能看到前面是悬崖还要坚持一条路走到黑吧。行为介入正是如此,不停增减或者更换行为策略直到正确的目标行为出现并且稳定下来为止。

2、调课和拖堂的挑战

尽管从孩子小时候我就特别注意锻炼他的弹性思维,但是千算万算还是有漏掉的时候。调课和上课拖堂这两件事一度让我哭笑不得。

每学期都有固定的课程安排,刚开始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上课流程,在家里和他的文具盒里都贴上了课程表,每天晚上他做完功课,就按照课程表准备第二天的课本,在他的小脑袋里估计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调课这种事吧。

但是,调课这种事就酱毫无预警地发生了。

例如本来是数学课,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换成语文课,刚开始他很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很生气,会直接当着大家的面质问老师为什么要调课,即便老师解释过了,还是持续抱怨、不满意。

这不就是谱系孩子最典型的特征嘛,面对不可预期的变化表现出激烈的抗拒、焦虑和愤怒。

如何引导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建立规则意识?

那要怎么办,世界万物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地球上的人类都需要适应环境变化,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习接受和适应。

为此我跟他又展开了一场深度交流:

今天你们是不是换课了?

你知道为什么会换课吗?

换课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你当时做了什么?

老师看到你这样的表现,你认为老师有什么感觉或者想法?

你觉得你能改变换课这件事吗?

如果遇到换课这种事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除了这些问题,我还列举了很多例子,让他知道原来生活里有很多不确定的变化。例如本来约好周末去动物园,可能因为突变的天气原因必须取消;本来计划坐公车去某个地方,结果因为等太久公车都没有出现,为了避免迟到只能转去坐的士;本来要去很喜欢的茶餐厅吃饭,结果去到才发现它倒闭了……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他理解:哦,原来真的有很多事情无法预期,无法改变,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尽量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

正如学业篇讲的那句话,当他明白了某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事情往往就开始一步步朝好的方向发展。调课的事情依然会发生,尽管他脸上还会出现不爽的表情和小声抱怨,但是再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和愤怒,到第二学期末更频繁的调课时,他竟然连不悦的表情都没有了,而是心平气和地转换到的教学活动。

有一天他在做作业的时候突然跟我说:妈妈,今天英语课突然换成数学了。我小心翼翼地问道:然后呢?他继续说:我没有生气就继续上课,但是我还是不想接受的。我立刻强化他:嗯,我很开心你能心平气和地继续上课,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变化,你会慢慢适应的。

解决了调课问题,很快又迎来了拖堂的问题。老师上课难免有拖堂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普通发育的孩子们会忍住按耐不动,但我们这个小家伙就不明白这种不成文的规矩了。非常直接地提醒老师“已经打下课铃了!”“要下课了”“再不下课就没时间玩了”……我完全能想象代课老师当下的表情~~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要挑衅老师,就是完全搞不清状况嘛,于是照惯例又问他:

你知道什么叫拖堂吗?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拖堂吗?

老师拖堂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老师拖堂的时候别人在干什么?

你这么做的时候老师有什么想法?

如果遇到老师拖堂你可以怎么做?

经过一连串的解释,孩子总算明白了“拖堂”是怎么一回事,我告诉他出于礼貌,遇到老师拖堂的情况你得忍耐和接受,虽然这一次课间玩的时间少了一点,但是还有下一个课间嘛,等到下一个课间也许就能好好玩了。

于是他对拖堂这件事的容忍度又提高了很多,不过偶尔还是会皱着眉头跟我吐槽今天某某老师拖堂了,让我玩的时间都没有了~那我只能安慰他其实老师也不喜欢拖堂,但是有些事情没有完成只能占用一点下课时间,这种事情并没有经常发生,不是吗。

3、虚心接受批评

本来这块内容我想放到“社交篇”来写,但既然提到了规则,那违反规则的事就在所难免了。

小狮子因为之前上课故意怪叫,插嘴,下课跟同学追跑都被批评过,我们这个娃跟普通孩子相比确实不一样,说客气点叫耿直,说直白点叫脑袋少根筋。

刚开始老师一批评他他就忿忿不平,不像其他孩子看到风向不对赶紧收,虽然他不敢顶嘴,但还是会满脸不爽捶桌子或者重重地跺脚。

我在家里曾经教过他,如果遇到生气的事可以捶枕头,捶沙发,可以捏紧拳头重重地跺脚。结果他学会了,还把这一套本事直接用在老师身上……

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是不会使用技能,而是应用技能的场景不对。

为了让他能有正确的心态面对批评,我首先表示非常理解被当众批评的确是没面子的事,但是在生气之前一定要多想想老师为什么批评自己。老师不会平白无故乱批评学生,如果被批评了首先要反思原因,如果自己搞不清原因,可以直接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是老师搞错了,你可以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在学校里违反纪律的后果多半是要被老师批评的。尽管被老师批评是一件不爽的事情,但如果是自己有错在先,就必须学会虚心接受批评。

什么是虚心接受批评呢?老师在批评你的时候,你起码应该要安静地听着,而不是愤怒地冲着老师捶桌子和跺脚,这同时也是一个礼貌问题。如果有人在你说话的时候也这样对你,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自从上了一年级,我们经常用这种“聊天”的方式教他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尽管他是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但是基本的社会规范还是应该学会遵守,对于技能学习可以放低要求,但是行为规范的底线不可以逾越。

做通了思想工作后,他果然就逐步放下了应激性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到了第二学期,陪读老师说他面对批评时呈现出的情绪更多是沮丧和后悔,而不是像刚开学那样激烈的反应。

能虚心接受否定的声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希望孩子能适应社会环境,就要教他具备应有的心态。在我看来接受批评不是单纯的屈服和认错,而是想想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可以如何改进,这个才是接受否定声音的意义所在。

建立规则意识并不是一个短期工程,从他两岁半开始我们就展开了这方面的训练。由家庭内部扩展到早教中心,再进入到幼儿园,甚至延伸到不同的兴趣活动小组,最后进入到极其重视纪律的小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环境都需要持之以恒地帮他维持拓展这些能力。

当他的规则意识逐步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尝试放手让他自己去探究环境,即便是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的潜意识习惯也知道每个地方总有些要注意言行的地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正念心理边缘性人格障碍霍格沃茨MBTI测试心理咨询男人心理产后抑郁智力测试洁癖聊天九型人格孤独症智商抑郁症测试绿帽情节存在主义恐惧症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依赖型人格职场心理控制情绪心理学外貌焦虑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