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一词的来源是基于混沌学理论
混沌其实是非线性系统的一种状态,这些非线性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一些无规性,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貌似无规性,因为这些貌似无规性中又会出现一定的规则性,一般就称系统出现了混沌状态。
因此,混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混沌就是系统的无规行为中的规律性。
混沌学的典型例子:一个是三体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蝴蝶效应。
三体问题是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出现混沌的问题,庞加莱发现,即使在简单的三体问题中,方程的解的状况也十分复杂,以至于对于给定的初始条件,几乎是没有办法预测当时间趋于无穷时,轨道的最终命运。
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一词的出现,是1960年,美国科学家爱德华.洛伦茨(Edward Lorenz)利用计算机来做天气预报。
洛伦茨运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排出了云团的运动方程式,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基本与观测符合。1961年的某天,为了检测一个很长的计算过程,洛伦茨想走捷径,他并没有从原来的初始条件出发,而是利用计算机输出的一中间结果作为初始条件输入,意外情况出现了,气候的变化开始遵循了原来的计算结果,但是时间一长,偏离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大。
后来他发现这是因为计算机为了节省空间,输出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截断误差,而洛伦茨利用这存在误差的输出条件作为初始条件,最终导致了“巨大的气象灾难”,这种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成为“蝴蝶效应”。蝴蝶效应被形象的描述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蝴蝶,轻轻的扑动了几下翅膀,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发了一场龙卷风。
洛伦茨吸引子
分形:具有分形维数的几何图形成为分形,分形几何与混沌动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非线性动力学的轨迹需要分形几何来描述。譬如用分形维数描述海岸线:海岸线的分形维数越高,说明形状的复杂度越高。
芒德布罗(Mandelbrot)集
此外,“蝴蝶效应”也被引申到社会学与心理学: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当一个人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长大后这个刺激会被放大,电影《蝴蝶效应》中作了精彩诠释。
以上是对“蝴蝶效应”的简要介绍,不够详尽及存在偏颇之处,万望指正批评。
参考文献:
【1】Ott E. Chaos in dynamical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汪富泉,李后强. 分形--大自然的艺术构造.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陆同兴. 非线性物理概论.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56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4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06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038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04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