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过成年人还像个孩子那样生活的吗?
这些天接待的来访小A,就是“巨婴”般的存在。
小A倾诉说,自从生完孩子家里就一直吵闹不休,因为父母住了进来帮自己带孩子,她本来心里很感恩父母的付出,但没想到父母还像管小孩那样管着她,处处都要她和老公听他们的。
孩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穿什么款式的尿布,都要顺从他们的心意,否则就会恼羞成怒,引起大大小小的争吵。
最令小A哭坏眼睛的是那次买下奶药:
我爸爸认为我奶水少非要给我买一个疗程的下奶药调理,而老公和我都觉得吃几包就可以了,没必要吃那么多。
爸爸为这事就骂我翅膀长硬了,都不听他的话了。
而我心里别提多委屈,老公也觉得我父母管得太多,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
小A已经是30岁的成年人,生活的一切还要被父母指手画脚,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压抑,现在每一刻都想“逃离”父母。
前段时间看了条新闻,一个女子在唐山开往长春G373次高铁上大声辱骂72岁白发母亲“你骂我啥了,你自己不知道?”、“你咋不去死?”……
我们不清楚女子为什么对母亲有如此激烈的反抗情绪,但如果成年人与父母的关系过度密集,是不是也有可能这样憎恨父母呢?
成年了,为什么孩子还像个“巨婴”?
“我从小就没自主权,包括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和谁交朋友,爸妈都要过问,只要我做了他们不喜欢的事,我就要被他们责骂……”小A哭诉道。
在父母严格管控下,小A确实长成了一个听话乖巧的女儿,但是成年后却发觉自己自主能力很差,心里对父母还有很多依赖,而自己表现得越弱,父母越是不想松开控制自己的手。
从心理学上来看,小A尽管已经成年,其实还和父母处在“共生”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温霍尔德在《依赖共生:亲密关系中的依赖性人格》这本书指出,依赖共生关系是始于生命早期6个月内的发展性创伤。
儿童精神分析师玛格丽特·马勒也说过:“6个月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之后的都是病态的。”
现实中却有不少成年人和小A一样,即便过了6个月的婴儿期,还和父母保持密不可分的病态共生关系,活得像个没断奶的“巨婴”。
电影《黑天鹅》中,女主妮娜从小就活在单身母亲的严厉控制下,母亲因为自己曾经的芭蕾舞梦想留下遗憾,就把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成为无人可以替代的“天鹅皇后”,登上事业的巅峰。
于是,妮娜的生活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管控,连指甲都由母亲替自己剪。成年后的妮娜还过着小女孩一样的生活,房间刷成粉色,没有社交活动,也不敢交男朋友。
妮娜就这样在和母亲的共生中压抑着真实的自己,活成了内心不开心,不自由的自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也跳不好充满生命力的“黑天鹅”。
而且,还像个小女孩那样不敢面对和接纳自己成年人本能的性欲望,跳芭蕾的时候也不能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其实,她的内心厌烦和母亲的共生,却又难以摆脱母亲的管控。
然而,如果孩子像妮娜和小A那样始终活在和父母的共生之中,他们的自主性就会被父母满意边界的爱所吞噬,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背叛”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生活中,不论多大的孩子都会与父母保持情感的链接,但是如果孩子的人生抉择大多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孩子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的长大。
就像妮娜到了28岁还没有成功的长大,她稚嫩拘谨的表情从未有过任何成熟女人魅惑的味道……
心理学家巴里·温霍尔德指出,孩子从6个月到3岁,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识,就要完成与养育者“分离”的任务,为之后的“独立”做好铺垫。
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完成“分离”的任务,孩子长大后走向“个体化”的过程,就无法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可是,每个无法做自己的孩子,慢慢都会被压抑、禁锢,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掌控力,不论物质生活多富裕,内心仿佛都还有一条大锁链等待自己去挣脱。
如果小时候没有完成的“分离”的任务遗留给了成年,成年后就会像妮娜、小A那样,成年了还对父母心存依赖,担心和父母分离之后自己无法自立,成为任由父母掌控和摆布的“巨婴”。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长大后成为不敢、不能替自己做主的“巨婴”,行走于世界就像没有长出翅膀的鸟,根本无法自由地飞翔,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有意识地适时和孩子分离,懂得让孩子“背叛”自己,反而可以推动孩子学会独立和自主,获得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有的父母可能担心和孩子的分离,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所以潜意识中不想和孩子分离,甚至希望孩子不够独立对自己产生依赖,以为这样彼此的感情才足够黏合。
但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当孩子成长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以后他就难以独立面对生活的困难和考验,也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培养孩子的独立不是说要让他和自己彻底断除联系,而是要他保持自己情感上的独立,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允许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敢替自己的人生做主。
爱孩子,就要敢于让孩子和原生家庭分离
父母和孩子的分离,看起来很令人痛心和不舍,却是培养孩子走向独立和健康的必经之路。
因为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去外面的天空翱翔,如果没有坚硬的翅膀就无法抵御严酷的雨雪风霜。
让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不仅是孩子的必修课,更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大功课。
1)、收回对孩子过多的控制
很多时候孩子长大后难以自立,都和从小被父母控制太多有关系,比如小A和妮娜,都是在父母密集管控之下长大成人的。
然而,她们因为长期以来害怕和父母对抗,任由父母控制自己,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压制了自由做自己的天性。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有毒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有强烈的无力感、难以抗拒的恐惧感,以及常常有种无名怒火一直积压在心底。
父母过于严密的管控往往会带给孩子压力,虽然父母觉得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好,但现实呈现的效果就是拿走了孩子做自己的勇气和自由。
所以,为了腾出空间让孩子做自己,父母有必要收回对孩子过多的控制,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
2)、对孩子的爱要建立边界
父母和孩子之所以形成长期共生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没有边界的爱。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因为爱孩子,所以就该处处替孩子操心,事事替孩子做主。
但是,这种密不透风的爱,其实是一种边界不清的爱,对于孩子是一种吞噬,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个体性,并时常感到压抑。
孩子其实不属于父母,从他生命诞生那一刻就是独立的个体。
周国平老师说,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爱孩子,只是对孩子的爱要建立边界,对孩子的管控也要拿捏分寸,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爱的滋养,而不是被管控的窒息感。
3)、把孩子还给孩子自己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做出选择。
无论选择或大或小、是对是错,生命都会因为可以自主选择而绽放光彩,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
人只有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才能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以爱的名义过度占有孩子,无形中就是绑架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俘虏。
成熟和做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归宿,也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见到孩子长大后像个巨婴行走于世。
因此,父母真正最好的爱,正是把孩子还给孩子自己。
作者简介:奥黛卡,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高级婚姻情感咨询师,多平台签约作者。我有好看的皮囊,也有调皮的灵魂,梦想给善良的人投下一束光。
作者丨奥黛卡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760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9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713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6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434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