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孕开始,就有人告诉我们,妈妈心情不好会影响孩子。生下孩子后,又有人告诉我们,父母的好情绪,决定孩子一生。
道理大家都懂,可实践起来却发现根本做不到。
谁都不是圣人,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家庭琐事又太多太乱,不堪生活重负的我们,和伴侣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在探讨育儿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立足于孩子舒适,不考虑家长的感受。家长和孩子都觉得OK,那个平衡点才是最好的。
当着孩子吵架的确不好,可是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能控制的时候尽量控制,控制不住的时候,就应该补救。
比起高喊口号告诉父母不能吵架,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当着孩子吵架这件事。
1.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会做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与伴侣吵架吵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彼此的“看不惯”和“不认同”,以及情绪的宣泄。
当我们“看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时孩子的内心,就知道这真的是一件“值得”我们尽量克制的事情。
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这是一个对所有“成年孩子”提出的问题,可是留言区我们却看到了无数“幼年孩子”的身影。
原来,在创伤面前,我们真的不曾长大。
有人说,我会躲在房间里,留着一只耳朵防止他们打架,真的好怕他们气急了打起来。
父母吵架时,他在紧张,在祈祷。屏住呼气,祈求不要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有人说,我不说话,一说话眼泪绝对会下来。
父母吵架时,她在恐惧,不敢释放自己的情感,生怕自己眼泪让事情变得更糟。
每当看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时,我都觉得非常心疼。
孩子只有一个家,只有一个安全的居所,可是这个居所却是不安定的。也就是说,有的孩子即使有家,却在颠沛流离。
在原始社会,人类会把洞穴建立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并且要保证它很稳定。如果有外敌入侵,他们拼了命也要守护家园。
人类对家、对安稳的渴望,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写到了潜意识里。
孩子渴望家庭温度,就像原始社会的人类用生命去捍卫洞穴。而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就是孩子判断家庭安稳与否的依据。
父母当着孩子吵架时,他们内心的洞穴在地震。
2.比吵架更可怕的,是什么
“小孩子好好学习就好了,大人的事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多少家长,曾经这样想过。觉得那些大人之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有什么好关注的。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孩子不能理解这些事情,才觉得事情可怕。
夫妻俩可以床头打架床尾和,可孩子却觉得快要世界末日了。
《家庭塑造孩子》一书中,有一封高三学生的求助信。
那个孩子说,自己就要高考了,可是完全没有心思学习。爸爸经常喝酒,每次不是半夜醉醺醺回来,就是回到家撒酒疯。
为了这事,父母经常吵架已经好多年了。最近一段时间,事情似乎变得更严重了。
她的信里,用了很多“可能”“好像”这样的词语。她在猜测,猜测大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猜测这个家庭还稳不稳固。
她说,“好像”是爸妈中间有了第三者。不久前妈妈打算开一个个体商店挣钱,“似乎”为了开店借了不少钱。而开店不久后,就出现了第三者。“如果”爸爸不肯离婚,妈妈就无心开店了,离婚还涉及财产及债务分割的问题……
这个孩子,在父母觉得“小孩子不用管”的角落里,脑补了一出大戏。
其实我们有时候,就是那对夫妻。我们因为生活的压力,经济问题而争吵。可是孩子未必懂得。
我们成年人知道,喝酒、吵架、欠债,都不一定离婚。而在孩子眼里,婚姻是美好而安静的,正如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孩子的年龄,他们不能理解婚姻是有争吵的。
更可怕的是,父母往往觉得那是“大人”的事情,不需要跟孩子解释什么。
当父母吵架后,对孩子依然若无其事的疼爱,并不是一种保护。
孩子看到冲突的画面后,他们内心会产生怀疑,这与他们对父母的认知是相违背的。于是,父母吵架的画面就会形成孩子内心的冲突,父母的战争就会变成孩子内心的战争。
他们也会思前想后,怀疑父母是不是因为自己争吵,担心父母会不会因此离婚,害怕父母的争吵会转移到自己身上……
在那个时刻,他们的内心已经充满了狼烟战火,可是却不能也不敢去问父母。“战火”不能指向外界,那么就只能指向自己,在自己的内心燃烧成熊熊烈火。
明明是父母吵架,到最后变成了孩子的自我攻击。长期的自我攻击的累积与压抑,伴随着他们一起长大。长大后,他们或者找各种方式释放,比如酗酒、打架,或者继续压抑自己,小心翼翼地去讨好周边所有人,在自己的“心理旋涡”中沉沦。
本质上,并不在于那场战争,而在于父母没有告诉孩子战争的起因,没有告诉孩子战争已经结束,没有告诉孩子即使有战争也不是你的错。
3.“优雅”的吵架,能给孩子带来成长
父母吵架,除了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外,还会给他们带来羞愧感和羞耻感。
他们羞愧的是,当别人提到家庭的时候,他们会低下头,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
他们羞耻的是,父母经常爆发的战争,可能是因为自己,而自己竟然没有能力去缓和这一切。
可是,这种羞愧与羞耻,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父母只是观念不一致,可依旧相爱,那么家庭就依然可以令他们骄傲。同时,我们还需要向孩子说明,这并不是他的错,也不需要他去维护父母的关系,那么他们就会减少羞耻感。
李松蔚老师有一句话:吵架是坏事,让人不舒服,这点毋庸置疑。但接受“吵架是坏事”,不见得就要接受“父母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太苛刻了。
作为一名妈妈,每天扮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有时候生活真的令我们不堪重负。
社会对父母这个角色的期待又那么高,要求我们“不敢高声语”,真的是一种苛刻。
我们可以尽量克制,可以为了孩子尽量情绪稳定,但是谁都有失控的时候,谁都有情不自禁的时候。
吵架不要紧,同在一个屋檐下不“当着”孩子也不太现实。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向孩子解释这次争吵。
《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和Penny就像我们展示过,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释父母吵架。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心理阴影,也有不得不接受内心挫败感的时候。
同时,我们还要向孩子解释,父母依然相爱的,也是依然爱着他的。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一次争吵,变成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告诉孩子,虽然我们看起来失控,可是一切都在安全的范围内,我们争吵是为了释放情绪,解决问题,这并不影响我们小家庭的美好。
告诉孩子,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人,父母的情绪、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尽善尽美,你要接受它,这就是生活。
4.可以吵架,但一定要道歉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童年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命运。
我们为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我不赞成所有的父母都宠辱不惊,又不是出家人,怎么能戒掉七情六欲?
在这个时代当孩子不容易,在这个时代当父母也不容易。
如果我们没有控制住自己,当着孩子和伴侣“干了一架”,请记得道歉。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段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父母道歉。
女主人公朱莉一家清贫,而邻居家的小男孩有一次嘲笑了她家慌乱的院子。
朱莉将此事告诉了父母,没想到这件事引起了父母的争吵。他们家清贫,是因为父亲拿出很多钱,来照顾自己智障的弟弟。而妈妈心疼自己的孩子,所以质问爸爸:你的弟弟比你的孩子重要吗?
这句话,刺激到了一个中年男人脆弱的自尊心,朱莉爸爸和妈妈大吵了起来。
说到底,谁都没有错,只是生活太苦了,吵一架也许是释放苦汁。
当天晚上,大家都冷静下来之后,父母分别来跟朱莉道歉。妈妈告诉朱莉,爸爸是多么重情义的一个好人,自己是多么欣赏这个男人。
爸爸告诉朱莉,亲情对他很重要,自己也非常感谢妈妈的付出,以及自己是多么爱妻子和孩子。
同时,爸爸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
她看到父母各自为家庭的牺牲后,她也决定为家人做一下事情,于是主动承担起了打扫院子的工作。
好的道歉,胜过多少堂教育课。
我们为人父母,不要太吝惜自己的脸面,不要觉得向孩子低头是丢脸的。
当我们认识到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不安,羞愧,羞耻后,我们就应该知道,也许我们几句话,就可以化解孩子的内心冲突。也许我们几句解释与道歉,就能化伤害为成长。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还有一颗心写作的职场妈妈,一个集正经与逗比,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777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10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5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850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4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