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小明在小区玩小汽车,一个6岁的哥哥过来故意拿走不让玩。
2岁的豆豆在草地上玩球,一个同龄的孩子过来一把抢了过去。
在公园玩滑滑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把乐乐撞到了,另外一个小哥哥故意不让聪聪玩滑滑梯。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并不罕见。有些时候会听到爸爸妈妈们说:不要管,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尤其是面对熟悉的朋友和亲人的时候。
也有一些大人会着急,大声呵斥并且想要给予孩子建议,例如要求孩子打回去之类的。
但是孩子往往可能不知道怎么办,也不一定能学习到家长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那这些场景的孩子都是被欺负吗?
欺 负:
是指用态度、动作、言语等对对方的身体、精神造成伤害的一切行为的统称。
也就是说,在看到孩子起冲突的一些场景,可能是因为大家有同样喜欢的玩具、活动而又不知道怎么办,或者用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大人很可能看到争执的或者不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况。
这种情景在1-3岁的孩子间会更常见,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更容易用打、咬等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来解决社交冲突中的需要。
这种情况通常会根据具体的情景来找到孩子背后的需要来引导替代的亲社会技能,而等待、轮流、交换则是在学龄前期孩子学习的主要的替代方式。
前面的两种情景中,豆豆遇到的就是常见的2岁多的孩子有需要时候的冲突。这个时候,如果作为豆豆的家人,我们可以做的是:
第一,同理孩子的情绪感受。
第二,保护孩子的物权——告诉孩子或者对方的大人,这个是豆豆的东西,需要给回豆豆。请求对方家长的协助拿回豆豆的物件。
第三,待孩子情绪平静之后,或者在平时可以学习保护自己物件的技巧。可以尝试亲子的游戏来学习。
在容易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大人多在旁边,提醒孩子原来学到的方法,并且让孩子感到大人的支持和理解而不畏惧。而作为抢玩具孩子的家长,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轮流、交换、等待、分配等的技能。
但是,如果孩子在社交场合、游戏活动中常常被人故意“使坏”,例如年龄大的孩子故意拿走物件,故意阻止孩子的参与,甚至嘲笑、鼓励孩子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有必要积极介入的。
尝试保持平和的情绪,观察孩子的情绪感受并且共情表达理解。例如:哥哥抢了你的玩具,很生气又不知道怎么办对不对?
探讨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布偶游戏来和孩子“再现”类似的经历。例如孩子选一个布偶,爸爸选两个布偶(一个做爸爸或者玩伴、一个做欺负的布偶),大家玩的时候有个布偶来欺负孩子的这个布偶(即原来经历的事件),问孩子被欺负的布偶的感受,问孩子怎么办,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办,那么爸爸布偶或者玩伴布偶来支招,用游戏来经历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容易出现这些情况的游戏场景和这样的玩伴,大人的支持和陪伴,至少能“威吓”而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找伴需要缘分。和孩子一起寻找可以相互接纳的同伴,在同伴活动中学习解决社交冲突的方法。
不管是哪种场景,都需要大人保持着理解、安慰、支持的态度,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要,陪伴孩子找到保护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就像同样玩滑滑梯被撞到,有些孩子会拍拍就起来玩了,这个时候大人反而在旁边责骂,那么是和孩子的需要不一致的。
如果孩子被撞了,感觉被欺负,这就可以顺应孩子的感受来回应需要,理解场景“大家跑来跑去容易撞到”,找到安全而替代的游戏。
在这些过程中,强化亲子安全信任的关系,学习到更多认识冲突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避免和应对欺凌的基础。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293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07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6757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25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1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