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责了,可是我也焦虑了
作者:黄贝尔 2020-12-15 17:10:14 成长心理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依附需求,会去寻找温暖、食物和爱。但是既然有需求,就一定会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从某个意义上说,人生的第一天,就感知到了自己的痛苦,来自于“求不得”。

这个过程,会带给每个人一种情绪,叫做“焦虑”。而当焦虑情绪过于猛烈,以至于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甚至人际关系时,就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症”了。

焦虑情绪,会影响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评估,以及自己的回应方式。反过来看,人们的回应方式,如果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就是做了无用功,反而会导致越来越焦虑。有趣的是,在临床实践中,研究人员经常看到,一部分人总是呈现焦虑加忙碌的状态,而且似乎有点形成了惯性,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尽责了,可是我也焦虑了

1、真的存在尽责焦虑吗?

确实,并不是每个人面对焦虑,都会一筹莫展。相反,很多的人在察觉自己被焦虑所困扰的时候,除了情绪上的反应,还产生很多的举动。甚至说,当看到他人焦虑(比如认为家人出现问题)时,也会试图去为他们做一些什么事情。

这一切的行为,都是试图在寻找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同时告诉自己:我想解决问题、我能解决问题、我有责任解决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其实研究人员发现,很多当事人的行为举动,并没有在实际上去寻找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做无用功”的方式,不停地忙碌,不停地思考。结果,越忙碌越焦虑,越思考越崩溃。

这种现象,被一些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尽责焦虑”。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尽责焦虑者,会认为自己必须随时对问题保持警觉的态度,无法停止思考和忙碌。同时还有着一些非常独特的思维误区,例如:即使自己不能消除所有的危机,但是越忧虑或忙碌,也许就能消除一些风险——因为至少自己尽力了。

我尽责了,可是我也焦虑了

2、尽责焦虑的真实目的

很明显,多数的尽责焦虑者最后会收获两样东西:

无效的焦虑带来的强烈压力,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认知和正确判断。因此,可能进一步产生挫败感。

由于不停歇的思考和忙碌,带给周边的人很多压力和连带行为(例如要求别人完成一些事情),进而遭到他人的反感。

尽责焦虑必定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状态。但是也许可以换一个思维角度,来看看尽责焦虑背后的具体目的和原因,可能就能更进一步地去理解这种性格了。

1)试图追求完美而获得成就感

绝对不能犯错!一定要100分!这件事必须要天衣无缝!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这样看似高标准的责任感,其实完完全全背离了现实世界的环境。现实世界不但会让人犯错,而且对错误也是有容纳度的。

2)寻求他人的认可与肯定

对自己的价值评估,来自于他人的认可。同时形成了两个不健康的认知:“我一定要设法得到他人的认同”,以及“别人应该要认同我才对”。因此,自己不停歇的所思所为,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而是专注于博得他人的肯定。

3)苛刻且脱离现实的道德准则

一些人不但把微小的失误归咎到自己身上,还容易将它扩大化,进而为自己贴上污名的标签。例如,送朋友的礼物比较廉价,事后会担心朋友怎么看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吝啬,进而责怪家庭的经济状况差。

4)强大的控制欲

这类焦虑在父母身上较为多见。例如最常见的就是:我说这么多都是为你好!然而在对话中,并没有针对特定的事件去解决问题,而是沦为一种无效的絮叨,同时给了自己一种思维误区:无论说多少都是不够的,说得越多,对方才能听得进去。

5)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类人通常比较强势,永远把自己的价值观摆在第一位,同时会不停歇地宣传自己的价值,同时打压他人的价值。当收到反对意见时,很容易引发焦虑,并且加倍强化自己的观点。类似的观点有:女性抽烟是最丑陋的行为!素食是最健康的!为什么要把生命浪费在网游上面?

6)无法验证自己的存在感

遇到负面或消极的事物,除了情绪外,一些人还会产生“宏观而片面的”的自我否定,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感。例如,产后焦虑的妈妈,面对不断生病的孩子容易发出感叹:“怎么又病了?够了,饶了我吧,我根本就没有资格当妈妈!”

7)对特定事物的强迫思维

经常出现在由于强迫思维而导致的焦虑行为。例如健康焦虑。当事人会不停检查自己的身体、约见医生、查找资料。而当医生确认自己健康没问题时,又会产生进一步怀疑,觉得医生水平不够,或者应该多找几个医生检查。

大家完全可以结合上面7种原因和现象,再观察一下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焦虑而又忙碌的那些人。由此,大家就能够更深层地理解什么叫“尽责焦虑”了。

我尽责了,可是我也焦虑了

3、谈谈父母身上的尽责焦虑

纵观上面列举的各个类型的尽责焦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事人其实觉得自己“足够好”,“应该做得足够好”或者“有义务做得足够好”。心理学家把这个称之为「道德糖衣」。

尽责焦虑者很容易因为自己的思维定势,而陷入焦虑的沼泽动弹不得。焦虑或忧虑的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由于思维偏差而让人陷入认知和能量的空转虚耗,不但没办法面对与解决问题,可能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其他问题,这样的尽责忧虑就是一种谬误。

最后把问题收敛一下,看看父母身上常见的尽责焦虑以及基本的应对措施。

A. 孩子的行为偏差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做错事”,时常训斥甚至打骂。其实在心理学家眼里,孩子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很难用“错”这个字眼去定义。尤其是幼儿的行为,通常凸显的都是一种对环境、人际以及诱惑的试探。父母们由上至下的视角里,其实看不到孩子与孩子之间平行视角里的内容。因此,父母看到的是错,也许孩子看到的是乐,关注的角度要有所转化。

B. 对孩子的控制欲

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试图在各个方面监督、控制甚至监视孩子。这种行为其实反过来体现了父母的一种虚弱——因为他们无法用三分的技巧去引导孩子,却要用十分的强势去约束孩子,试图让自己感受到“孩子已经被管好了”。需要认识到:其实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迭代进步,进步的前提就是突破约束。

C. 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一刻”

拿新手妈妈照顾孩子来说,很多人都想成为尽责妈妈,认为自己无限的付出,理所应当换来一种完美状态(其实婚姻关系里也是这样)。没有底线地承担起所有责任,换来的只能是自我认知的削弱和精神的坍塌。反而把原来80分的自己压垮到只有50分。放弃“完美”这个念头,以“更好”这个观念来取代,将每一次的小意外、小插曲,视为一种正在贴近但永远达不到完美的进化。

我尽责了,可是我也焦虑了

因此,困扰人们的,事件本身往往只占了10%,剩下90%也许都是人们自己的加工和催化。尽责焦虑,你也有吗?

参考文献

Apetroaia, A., Hill, C., & Creswell, C. (2015). Parental responsibility beliefs: associations with parental anxiety and behaviours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88, 127-133.

Cohen, E. D. (2019). Making Peace with Imperfection: Discover Your Perfectionism Type, End the Cycle of Criticism, and Embrace Self-Acceptance.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Cohen, E. D. (2011). The Dutiful Worrier: How to Stop Compulsive Worry Without Feeling Guilty.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Jacofsky, M. et al. (n.d.). Anxiety disorders: Understanding Anxiety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trod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mhc.org/poc/view_doc.php?type=doc&id=38463&cn=1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产后抑郁症MBTI测试容貌焦虑九型人格桃花运弗洛伊德绿帽情节心理学家亲密关系思维反刍情商测试自卑恐惧心理治疗师心理测评情绪管理源码心理测评系统原生家庭心理医生叛逆冥想九型人格心理健康心理效应哈利波特偏执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