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作者:非羽 2021-03-27 19:50:28 成长心理

对于立规矩这个问题时常会让我们立于两难之地,慢慢地,父母们可能会分成两派:

观点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还怎么管?所以立规矩是必要的且是严肃的。

观点二:

孩子还小,应当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立规矩就是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自由和快乐。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持第一个观点的父母多半是要失望的,一味地让孩子顺从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严重影响亲子关系,父母甚至会觉得好像养了个白眼狼,不懂感恩。

另外一个情况可能是,没有自主权的孩子无法建立自我,很可能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脚, 长期下来孩子的表现可能让父母越发感到失望。

那么放手让孩子自由的呢?持这个观念的父母,很可能因为自己当年被粗暴严厉地对待过,所以自己成了父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童年,大事小事全都顺着由着孩子。

海桑写过一首诗《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好 阿姨好 再见 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先撇开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情感不谈,乍一看,很多坚持“快乐养育”的父母就会叫好——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呀!

但没多久后他们就会被现实打败,孩子上了小学无法遵守课堂纪律,频频影响课堂学习,不能配合老师,被同学孤立等,孩子出现越来越多行为问题,变得完全不可控、给身边的人造成困扰的时候,父母们又疑惑了,到底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是对的?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01、有边界才有安全感

试想象我们住在一个没有围栏的“房子”里,或者在一个没有边界的海洋中浮沉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没有边界感,没有安全感的!

如果不给孩子设定边界,孩子就会对“我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毫无概念,于是经常游走在界限边缘,不断试探,不断地挑战父母的底线。

而只有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他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发展自己。就像我们成人设定一个目标,才不至于浑浑噩噩,过着打发时间的日子。

所以,立规矩是必要的,但立规矩就意味着没了自由?这只能是一道单选题吗?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02、条条道路通罗马

许多现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以上的心理矛盾和疑惑,今天我给你提出一个全新视角:

“该不该立规矩?”背后的实质其实是:我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不是该改变了?

在我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小孩,但事实上,孩子每天都在长大,他的情感、思维、身体都在快速成长,所以当我们发现亲子冲突变多了,就是该思考沟通方式是否需要跟着改变的时候了。

那么我们的沟通方式要怎么调整呢?举个例子,当你纠结:

“明明到时间了孩子还要求继续看电视,到底该给还是不该给?”

可以把这个问题转换一下,变成:

“我要怎么跟孩子沟通关于看电视的时长问题?”

或者“我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客观看待电视的好处和坏处?”

又或者是“我要怎样才能让孩子自愿地接受一次只看 30 分钟的电视?”

相对“给”还是“不给”,似乎都是无解的,给孩子看,家长没了权威;不给看,孩子又死活哭闹,好像总要倾向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才可以。

但从“我要怎样才能达到某个目的”的角度来看,从A到B的路肯定不止一条。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比如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孩子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结束看电视的行为的真实感受(比如失望、生气等等),诚恳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因为要预防近视、还有好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等等),问问如果孩子真的近视了(或如果作业真的写不完)他们是不是也会为自己感到难过、气馁?

为了避免不良后果,和孩子商量应该怎么才能不需要父母催也能自觉遵守承诺?(很重要!)我们还可以特意把一件会让孩子感到比看电视还兴奋的事儿(比如和爸爸外出踢球,吃一个最喜欢的零食,听着音乐跳舞等等)安排在看电视以后,这都是能促使孩子把注意力转回到现实中来的方法。

你发现了吗,除了下命令,我们还可以花更多时间在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上面,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积极地渗透给孩子相关的健康理念、科普知识,孩子会更愿意接受规则。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当我们不再只执着一时,而是拉长了时间战线,这就促使我们开始动脑筋、想办法去多次尝试,达到自己和孩子双方的需求平衡。

当我们在“听我的”还是“听孩子的” 二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选择就不再只有“顺从”或“吼叫”两种,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既让自己安心,孩子也开心,从而再进入一个正循环:孩子越来越喜欢遵守规则,甚至给自己主动设定规则。

这就达到了我们更长远的目标:让孩子学会自律。

03、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前面我们讨论的场景一般发生在家庭中,而在公众场合,孩子也同样需要理解并遵守规则,这是一种自控能力。

孩子要控制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可能对他人造成了困扰——这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同理心)。

当孩子能够换位思考,知道自己这样做会让他人不舒服,自然就有了自我约束的概念。

每个阶段我们可以培养不同程度的同理心。2 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他,把东西扔地上了,别人路过可能会绊倒,所以我们要把东西扔到垃圾桶里。

平时遇到旁边有小孩哭,可以问问自己孩子,你看弟弟为什么哭呀,听听孩子的想法,还可以鼓励孩子上前递纸巾、拍拍对方安慰等等。这都是同理心的培养。

慢慢让孩子学会去关注“别人在想什么”,有助于他在集体生活中更加善待他人。这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也是有利的。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04、立规矩的真正目的

我们想象一下,习惯不受任何约束的孩子,他很难有自律性,比如在公众场合做出打扰他人的行为;在课堂上无法安静给其他同学造成困扰;不停哭闹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 trouble maker 是不可能受欢迎的,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受到同龄人的孤立。

所以,我们立规矩的目的,一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帮助,二是助推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曾经在育儿群里,有一位妈妈的分享让我印象深刻,她侃侃而谈并引以为豪地告诉大家,自己不满2岁的女儿可以跟着她徒步5公里不用抱。

她特别提到,当孩子哭闹要抱的时候,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要自己走,并且坚定地不抱孩子,而最初她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给孩子立规矩,不要总让妈妈抱,造成依赖妈妈的习惯。

不知道你对这样的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对号入座的感觉?“温和而坚定”还真不背这个锅!这种所谓的立规矩,完全是从满足大人的角度出发,“温和”一不小心成了暴力,“坚定”一不小心成了冷漠。

所以建议父母们,要不死磕“温和而坚定”理解个透彻,要不把它抛一边去。多用孩子的视角去关注他当下的需求是什么(每次的冲突可能都不同),找到需求,找到双方的需求平衡点,事情就好解决了。

育儿心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压抑天性

05、养育要真实而不教条

随着孩子的到来,父母才成了父母,尽管当了好多年,这个角色仍然是稚嫩的,是需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

人无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做完美父母,生怕伤害到孩子一丝一毫,或者明明已经很疲劳仍然强打精神就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不真实的,也是不现实的,孩子同样会感受到异样。我们做自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就足够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个性不尽相同,所以在学习育儿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辩证思维去看待,并且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否则你会发现,没有一个育儿理论能用得上并且行之有效。

经历了养育,我们才突然发现,是孩子让我们真正地成熟起来,不是么,这就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意外收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商强迫症心理效应控制情绪聊天社交恐惧症负面情绪社会心理学智力自闭症依赖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惧心理学家绿帽癖安全感产后抑郁易怒症双向情感障碍分院测试心理治疗心理测评自卑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碍外貌焦虑无性婚姻心理咨询MBTI测试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