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作者:杨凤池 2021-03-13 17:56:59 心理百科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感觉英国女王可能也懂罗杰斯。事情是这样的:

哈里和梅根本来是英国女王的孙子和孙媳妇,去年他们宣布正式脱离王室,独自去美国生活。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二人到美国后很快就接受了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的采访。而且还在其中爆料了很多英国王室的内幕。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这一 “反水”访谈全世界关注,刚刚终于播出了!

比预告花絮还精彩百倍,长达2小时的王室大揭秘的爆点已经不能用个位数概括了。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梅根对王室的指控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她自曝被王室逼到想自杀,怀孕5个月时差点一尸两命。当时,她对丈夫哈里说“我不想再活了(Ididn't want to be alive anymore)” 采访中她哭泣着说,当时觉得自己如果不说出来,可能就真的去做了

还有就是自己被限制了自由,被没收了驾照,护照和钥匙,被明确告知不准评论。

最让她伤心的是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了。梅根有非裔血统。她说丈夫曾经告诉过她,王室成员在丈夫面前大谈孩子的肤色问题,比如讨论“到时候小孩会不会太棕(too brown)了”。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虽然她曾向王室高级成员提出,希望可以去外面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但却遭到对方残忍拒绝。

访谈中还爆了很多料。据说播出后的第一天,整个英国都哗然了,大家都在等着吃英国王室的瓜。

真是一场麻烦的危机公关。如果是你会怎样回应呢?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果然,白金汉宫迅速有所动作,发布了一条官方声明,内容也是十分简短,

“整个家庭在了解到哈里梅根过去几年经历的艰难挑战全貌后十分悲伤(saddened),

访谈中提到的问题,尤其是种族问题,让人感到担忧。尽管可能一些回忆内容可能会出现出入,但这些问题被严肃看待,家庭内部会私下调查这件事。

哈里梅根和阿奇会永远是被深爱的家庭成员。”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不得不承认,抛开政治虚伪的可能性,读完这条声明内心的第一感觉还是让人很温暖的。

笔者不禁联想起伟大的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曾提出著名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即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是三个元素。

不知道这条声明的背后是否有哪位心理学家的把关,好像恰恰体现了上述三点。

首先,第一句,“整个家庭在了解到哈里梅根过去几年经历的艰难挑战全貌后十分悲伤(saddened)”。“艰难挑战”,多么形象地表达了英国王室对这对新人曾经经历的共情。

第二句话呢?“访谈中提到的问题,尤其是种族问题,让人感到担忧。尽管可能一些回忆内容可能会出现出入,但这些问题被严肃看待,家庭内部会私下调查这件事。“这不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吗?不管你的回忆有无出入,我们都感到担忧(感到关注与接纳),而且行动上也十分重视——我们会去调查。

第三句话呢?“哈里梅根和阿奇会永远是被深爱的家庭成员。”不正表达了真诚吗?

01、什么是好的共情?

"Many years ago, I realizedhow powerful it was to listen to a person." - Carl Rogers

(卡尔·罗杰斯:多年前,我意识到聆听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有多强大。)

罗杰斯说,对来访者最好的回应是,把这些他们言语中隐藏的情绪反映回给他们。

在探讨这点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体验的流动”的概念,它是由尤金·简德林提出的(Eugene Gendlin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弟子)。

以下是他的观点的简本:在每时每刻,在人类的身体中都持续存在着一种“体验的流动”。一个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用它当做一种参照物,来搞清楚他现在所经历的东西的涵义 (the meaning of what he is experiencing)。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简德林把共情看作是:[咨询师]敏感地指出这个来访者在某个瞬间所感受到的涵义 (felt meaning)。共情可以帮助来访者聚焦于这种感受到的涵义,并进一步将它变成一种完整的无拘无束的体验。

举个例子:一个来访者表达了一些关于他父亲的比较隐晦的负面言论。

咨询师听到后回答:“听上去你似乎在生你爸的气。”

“不,我不觉得”

“对他不满意?”

“呃...也许吧”

“对他失望?”

“对,就是这个。我的确对他失望。从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开始我就对他失望了,因为他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这个简短的对话里,咨询师使用了正确的词语,一个正确的标签,一个正确的表达,挖掘出来访者内心中的流动的准确涵义,那是连他自己都没办法说明或理解的。这帮助他把内心中的流动的真正涵义带进意识中。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罗杰斯认为,共情有好几个方面:

它意味着进入到他人的私密的感知世界并彻底融入其中。

它涉及到一种敏感的察觉,察觉到每时每刻他人的内心中持续变化的感觉的涵义,比如恐惧、愤怒、温柔、困惑或者此人所在经历的任何涵义。

它意味着短暂地活在他的生活中,巧妙地在其中活动,不做任何评判。察觉到他几乎没有意识到的涵义,但不试图去揭开他完全没意识到的情感,因为这样做对他的威胁性太大了。

它包含了传达你对他的世界的感觉,当你用新鲜和不害怕的眼睛看待使他恐惧的那些部分。

它意味着不断向他确认你察觉到的是否准确,并同时被他的反馈所指引。在他世界中,你是一个好伙伴,能指出他所体验的流动的一些可能涵义。你帮他聚焦于这种有用的参照物,为了让他更完整地体验到这些涵义,并在这些体验中前进。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关于共情的讲座视频

暂时来说,你放下你为自己握紧的观点和价值观,为了不带偏见地进入他的世界。这代表着你放下你自己。只有对自己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你知道你不会在别人的陌生或奇异的世界中迷失。同时你也能在想要回归自己的世界时,轻松地回归。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李子勋也有自己的解释:“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共情,用共情的标准化语言去和当事人对话,那就不是真正的共情。真正的共情是关注当事人当下的感受,用自己的魅力、人格、表情等难以描述的信息让当事人信任,觉得心里舒服,继而觉得你们的交谈是“有效”的,这才是真正的共情。“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isty)的心理学家朱迪斯·哈尔(Judith Hall)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写道,大部人认为共情是——理解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并且为其感到担心。

英文里有一个专有词语叫“把你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Put yourself in the person's shoes.

)”笔者觉得真是对共情很好的解释。与此类似,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也曾把共情明确地定义为,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人感受的这一行为。

02、共情也有弊端

也有人提出,共情不一定是好的。

主要的原因就是共情容易让人们被道德绑架和只关注近处,从而无法做到理性。

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可辨识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即当具象的受益人近在眼前,并且伸出援手可以让对方的痛苦得以缓解,人们会更愿意敞开心胸,或钱包。

公益事业用一个有名有姓的孩子遭受痛苦的故事来募捐,比用数据描述1000名需要帮助的无名孩童,可能会筹得更多捐款。

从罗杰斯心理学视角,看英国女王的回帖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新冠疫情中,人们会对死亡麻木。面对200万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人们更直接感受到了个人的自由受限,因微不足道的不便而抗议封锁措施。

共情容易产生可辨识受害者效应,让人们更加短视。

03、共情帮我们构建

一幅现实的完整画面

《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清晰的描述出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事物。我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看待“现实”,而不同人眼中的“现实”可能非常不同。

哈姆雷特:你看那边的云,形状是不是特别像骆驼?

波洛涅斯:他们集中在一起,确实像一个骆驼。

哈姆雷特:我觉得它像一个黄鼠狼

波洛涅斯:它看起来像一个黄鼠狼。

哈姆雷特:或者像一头鲸?

波洛涅斯:非常像一头鲸。

那这朵云像一个骆驼,一只黄鼠狼还是一头鲸?或许它三者都像。只有充分共情,才能看到全貌。

喋喋争论话不休.

个个固执不相让,

各人极端持己见.

每人虽然部分对,

但是他们全都错。

——选自约翰·柯法夫赖·萨克斯《盲人与大象》

你体会过共情带来的奇效吗?

你有什么共情的好办法吗?

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9345087/Beyonc-praises-rule-breaker-Meghan-Markle-courage-leadership.html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00930-can-empathy-be-bad-for-you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情节心理恐惧症焦虑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商霍格沃茨职场心理产后抑郁焦虑双向情感障碍心理测评系统源码治疗师九型人格心理医生女人心理心理健康测试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偏执型人格社交恐惧症MBTI测试心理学家心理学职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