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黏着你,你有没有试过“欲纵故擒”
作者:徐桂凤 2020-12-09 18:41:04 成长心理

有位家长问我:“我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到家,时间都很紧张。因为我需要赶紧做晚饭,可是孩子总是缠着我和她玩。我总是和她讲道理,告诉她妈妈做完饭就来陪她玩,但是每次她都不听,要么抱着我的腿大哭不放,要么生气尖叫。请问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自从二宝两岁以后,我和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边忙着自己的工作学习一边自己带两个年龄相差不到两岁的孩子。所以这位家长所说的情况我也曾经遇到过:傍晚回到家希望尽快做晚饭让孩子吃完饭后有时间完成夜间的活动安排,但是孩子却希望我们陪他们玩。

我曾经尝试过和孩子“讲道理”:  妈妈先做饭,然后吃完饭后就陪你玩。你看现在都很晚了,再不做饭我们就要饿肚子啦……

孩子总是黏着你,你有没有试过“欲纵故擒”

应该大多数这样做的家长都会得到这样的反应:孩子要么抱着家长的腿哼哼就是不放开,要么开口请求妈妈不要做饭陪自己玩,要么会哭闹起来或者大发脾气……然后很多家长都会在着急内疚疲劳等各种情绪中爆发,吼一声孩子甚至揍一顿孩子,于是孩子哭得更厉害……拉锯战继续。

但是,停下来我们就能明白理解孩子此时的心理需求:他们一天没有见到我们,终于看到妈妈了,所以他们想要我们抱抱,陪着他们玩耍,感受和我们之间的亲密感和情感链接。

在意识到孩子的需求后,我就做了一些调整:我选择进门后先抛开家务,主动张开胳膊一边抱孩子一边说“妈妈今天好想你啊,快来让妈妈抱抱吧”。接着先放下其它的想法和计划全身心和孩子玩一会(哪怕就五分钟),然后再去做其它事情。我发现这样做以后,孩子的情绪非常好,当我提出让他和爸爸玩我去做饭的时候,他们也更容易理解和配合。

孩子总是黏着你,你有没有试过“欲纵故擒”

即使换个角度来想,能够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却总是不满足或者吊着胃口延迟去满足,其实会把孩子的需求强度调得更高更加激烈,孩子会出现更多情绪行为表现,也就更加难以满足。

我们都知道一个叫“欲擒故纵”的词,但是在这个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其实是相反的过程:欲纵故擒。也就是说,想要孩子更能独立玩耍向外探索,不是直接推开孩子,而是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亲密感。

这个在“安全环路”理论中有非常形象的说明:有坚实的亲子关系“安全基地”,能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安抚、陪伴倾听、支持鼓励的“安全港湾“, 孩子才会更愿意向外探索。

孩子总是黏着你,你有没有试过“欲纵故擒”

前几天我们家发生了这样一个场景:

娃的腿撞到楼梯上了,撞得不轻,我顺势坐在楼梯上把他搂进怀里,给他揉了揉。

片刻之后,我问他:

“好点没?”

他点头。

我:

“好,那你去玩吧,妈妈去厨房做晚饭。”

他(往我怀里窝了窝):

“虽然好了点,还是痛的。”

意识到他这句话背后的心理需求,我没有催促:

“好,那妈妈再给你揉一下”。

揉了两下之后,我停下来,使劲抱紧了他,亲了亲他的脸颊,感叹说:

“妈妈好喜欢和你待在一起啊!”

他亲了亲我的脸颊,说:

“妈妈,我很爱你。”

然后他自己起身,离开我的怀抱,去玩了……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点很关键,就是看到孩子行为下面的原因和需求。如果我当时因为急着做饭没有想过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说“还是痛的”的时候,我的做法很可能是这样的:

一边说着“没事了,马上就好了,下次小心点”,一边想要从怀里推开他想要站起身去厨房。或者我会敷衍再摸几下他的腿,然后催促说:“好了,好了,你去玩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孩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是和养育者之间的亲近,但是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敷衍以及身体和心理上的“推开”,对吗?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失望走开(如果父母是惩罚、吼叫的养育方式);有的孩子会继续“纠缠”,升级情绪反应,比如:哭,或者大叫“没有好,还是痛”……, 最后还有可能演变成孩子哭闹说痛或者一些父母眼里的“无理取闹”,或者执着在“到底是不是真痛,孩子是不是在撒谎”的争论点上。

孩子总是黏着你,你有没有试过“欲纵故擒”

当然,生活场景永远不会是样本戏,每个孩子每个当下都会按照样本一模一样来走。孩子的气质特征,长期的亲子互动质量的积累效应,孩子当下的身体舒适度、父母自己的身体情绪状态等等都会影响事情的状态和走向,自然也会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但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先建立链接再解决问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亲子原则。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社会心理学思维反刍俄狄浦斯情结正念产后抑郁症心理咨询绿帽情节女人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碍哈利波特心理健康测试心理效应亲密关系边缘性人格障碍负面情绪爱情挽回恐惧心理悲观主义社交恐惧症双向情感障碍孤独症聊天自卑性取向偏执型人格焦虑症容貌焦虑智商